前几日清晨,推开窗户,忽然,一阵幽幽的馨香扑鼻而来,甜而不腻,浓而不烈。呀,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是小区楼下的那两棵桂花树开了呢。忍不住贪婪地深吸了几口气。
一般来说,桂花都是在中秋节前后开放的,可今年,也许是夏天过于炎热,而天气又干旱的缘故,让桂花的花期,足足推迟了一个月。
不过不打紧,好像是为了表达这份迟来的歉意,桂花们憋足了劲,一夜之间,似乎是商量好了似的,齐刷刷地开放。
行走在公园里,那沁人心脾的幽香,更是飘荡在各个角落,无需刻意去寻觅,它自会传送到你的鼻底、心里,人不由得就醉了。
一直觉得,没有桂花的日子,是构不成一个完整的秋天的。它是独属于这个季节的,一首醉人的歌,一阕温婉的诗。桂花虽然没有荷的香远益清,也不似梅的暗香浮动,却清可绝尘,媚而不俗。
桂花是有好多品种的,什么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之类的,我一直傻傻的分不清。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它们的喜爱。
桂花的花形是朴素的,细小而不起眼。为了显示热闹,它们总爱密密麻麻的挤在一起。单从观赏的角度来看,自然远远比不上牡丹、荷花之类的雍容大气。它胜在香气袭人。
不过,也有吸引眼球的。比如现在最亮眼的,应该就是丹桂吧,不但香气四溢,而且色彩鲜艳,红彤彤的缀满枝头。远远望去,就像一串串的小火苗在枝间燃烧,把这个略显冷清寂寥的秋,点燃得红红火火。
桂花虽然是低调的,但喜爱者甚多。遥想宋朝时期,因为柳永的一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便让远在金国的完颜亮对江南胜地杭州产生了觊觎之心,于是不惜一切代价想要南下。可怜那桂花,于无形中,竟成了侵略者进攻的催化剂了。
历朝历代的文人,对桂花更是不吝赞美之词。如“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咏橘绿与橙黄”;“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等等。
若要论谁是桂花的知己,我觉得非李清照莫属。她的一阙《鹧鸪天》非但写出了桂花的形,更刻画出了它的神。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也许,桂花的外貌并不出众,但体态轻盈,它默默的绽放,并不希冀引起他人的注意,但它的香味,却让人无法去忽视它。哪怕没有惹眼的身姿,谁又能认为它不是最好的呢?
在易安居士的眼里,桂花就是秉性温婉文雅的淑女,哪怕隐居深山,也自带清香,让人难忘。
下阕,更是将桂花拔高。“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在它面前,连孤高清洁的梅花也会感到嫉妒,菊花更是不好意思搔首弄姿吧。它是当之无愧的秋的使者。
如果以花喻人,李清照无疑就是桂花的化身,千年以来,依然清香如故,大放光彩。
倘若你以为,桂花除了供人观赏之外,再无其他用处了,还真是小瞧了它。对于桂花,人们总觉得,如果不拿它来入口、入胃的话,那简直是暴殄天物了。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主席曾写过一句词:“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原来,桂花是可以用来酿酒的。想来,这桂花酒既醇厚又香甜,哪怕如我之辈不会喝酒的,光是闻一闻这香味,也忍不住要尝一尝了。
记得儿子上小学时,曾经喝过同学分享给他的桂花糖水,回家后对我们描述个中滋味,仍是赞不绝口,说那水真是好喝,似乎过了好久,依然有齿颊留香的感觉。
难得他如此痴爱。于是,我便萌生了自己腌制些桂花糖的念头。
市场上有专门卖鲜桂花的。我曾亲眼看见那些农户,在树下铺好干净的床单,然后将桂花树轻轻摇晃,很快,那些花儿便像受惊的蝴蝶似的翩飞而下。一阵桂花雨过后,床单上便铺满了朵朵花儿,新鲜又完整。
花儿买回家后,须仔细地将其中的细梗、碎枝挑拣出去。趁着天好,将花儿在太阳下晒上两日,待半干时,便可收回来。
我喜欢找一个透明的白玻璃瓶,纯粹是为了满足视觉上的享受。一层桂花,一层白糖的铺上去,最后以白糖压实封紧。单看这色彩,便是十分的诱人了。
腌制一段时间后,糖渐渐地化开,与桂花缠绵交织。花中有糖的甜,糖中则渗入花的香,彼此完美融合,很简单的就做成了。这样的一瓶桂花糖,可以贮存很久而不坏。
拿这桂花糖来冲水喝,还未送到嘴边,先有一阵清雅的香气扑鼻而来。一杯在手,恍如将整个秋天的风味收入囊中。
若是做点心,比如酒酿丸子、板栗羮、番薯庆糕等等,只要是甜食,在上面薄薄的撒一层桂花糖,总是百搭的。有了这一口桂花香,食物的格调无形中竟提高了不少,甚至可以说有画龙点睛的奇效。
哎呀呀,说到这里,我的口水简直要流下来了。且不多聊,赶紧来一杯桂花糖水压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