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了?尤其是身为上班族,你肯定记得学生时代背个东西很简单,但是现在记个只言片语都很困难;也许,昨天还记得很牢靠的东西,今天却卡在嘴边打转怎么都想不起来。这时候多半会自嘲一下,年纪大了,记性也越来越不好了~
你肯定还是纳闷,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说我的脑子不好使了,记忆力真得衰退了?
一、记忆面对信息大爆炸会疲惫。
诚然,我们确实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爆炸时代的说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全球信息增长速度飞快,每20个月就会增加近一倍。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信息更是全面爆炸,呈现指数级增长。尤其是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为便捷,接触信息的场景也更为频繁,我们真正进入了信息大爆炸时代。每个人都有至少一部智能手机,每个手机里都会有几十个APP,每个APP都是一个自动或被动获取信息的入口。
时间已经培养了我们低头屏读的习惯:
试想我们每天一睁眼就会下意识地拿起手机,浏览下push信息,生怕自己错过昨晚发生的大事;
坐在马桶上打开微信刷下朋友圈,看看自己朋友做了哪些事情,有一个没一个地点个赞;或者打开微博或新闻APP,看看全国或本地发生了什么新闻,像个皇帝似的批阅奏章;
出门前看看天气信息,穿好适合的衣着;
上下班路上,浏览行业资讯或者娱乐八卦等;
上班了面对领导或老板压过来的任务,或者是项目中的各种问题,忙到焦头烂额,压力山大,见缝插针地放松下自己;
午间休息,边吃着外卖还不肯放下手中的手机;
终于要睡觉了,还抱着手机不松,非得来个秉机夜读才肯罢休。
这个时代涌现的信息,即使每天24小时阅读,也是读不完的。当下也被称为注意力经济时代,人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面对眼花缭乱的信息,我们只有被牵着鼻子走的份儿,负责记忆的脑回路也会变得疲惫和痛苦。一方面人的记忆存储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吸取超额的信息,并且随着快速获取新内容,原有内容也更快地被排挤出去——即遗忘;另外一方面,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最多形成的是短期记忆,而非长期记忆。记忆是有衰退曲线的,短期记忆衰退极快,所以此时的遗忘是一种正常现象。
另外,当前人们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接触的事物也是纷繁复杂,除了造成注意力分散外,个人的压力和焦虑的上升,也会让记忆收缩。并且,复杂的事物开启的是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的人类的系统2,需要进行复杂的脑力运作,这个时候如果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随时会中断,并且在专注于一件事情时,对其他事情的记忆有排斥性。
再加上——也正如现在很多人担心的那样——碎片化时间练就的浅阅读习惯,以及别人帮你读书的模式,在逐步瓦解着人们多年培养起来的深度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这样,很多时候你接触的信息都如走马观花一般,来得快,忘得也快,因为都不是你的东西。
二、我们没有了记忆的习惯,记忆已被外包。
除此之外,我想提到的是致使我们觉得自己记忆力衰退的另外一个原因——“记忆外包”。
想想你的日常行为和习惯:
手机电话号码不需要记了,都在手机通讯录里躺着呢;
工作安排和计划不需要记了,交给日常管理APP;
基本的常识和问题答案不需要记了,交给百度、知乎等等
出门不需要记录地名和路线,有地图导航即可;
吃饭不需要记附近有什么好吃的,交给美食APP即可;
阅读进度和生词,不需要记了,阅读APP帮你做了;
朋友的事情不需要记了,都在朋友圈呢;
诸如此类等等
时间一长,就会发现当前的生活根本不需要你再多记什么。也就是说,当下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记忆参与的越来越少。我们的记忆甚至智力都被外包了,交给了手机、计算机和互联网。久而久之,我们形成的依赖习惯,演化成一种理所应当的固有模式。
可见,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记忆的变化也变得理所当然的,所以人脑——尤其是在记忆力上——的退化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我们的学习、思考,甚至智力都被外包。
其实现在个人抉择和社会决策也是一样,一旦缺乏独立思考都会依赖互联网——准确说是意见领袖和行业大V,去向别人要答案和结论。这也是为什么最近知识付费很热,其实付费的并不是知识,而是个人经验和观点。互联网给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输出内容和价值观的平台,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向行业大V付费来获取间接知识。所以,可以说我们的学习和思考都被外包了,可能造成我们只会咀嚼拒绝现成的,丧失了生吞活剥和深入攫取的能力。
就像《未来简史》里面提到的,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上的人终将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内容的获取者,占到总体99%的无用阶级——普通人;另一种是占比仅1%的内容和价值输出者,被称为有用阶级——神人。这些精英参与了世界制造操控系统和算法,而普通人只是规则的执行者。到那时,智力的衰退远比记忆的衰退要可怕。
想想电影《健忘村》里面的画面,一个人掌握了操纵人记忆的超能力,他就能名正言顺地当上村长,而其他人消失的不仅是记忆,而是变成了智力低下的奴隶。
四、给大家几点建议:
1.做到专注和聚焦,让记忆相对从容。
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工作上,要保持住自己的业务半径,专注在一个方向上多努力几年,这样才能有更好发展。平时的兴趣、视野和注意力都要有所聚焦,不要一会干这个,一会干那个,要主动摒弃一些,做好自己的专长和优势。面窄了,记忆力就会更游刃有余,也更容易出成绩。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提到人可以有关注圈和影响圈两个圈子,一般情况下,影响圈较小且位于关注圈内。如果一个人的关注圈无限放大,即意味着影响圈会无限变小。所以我们应该控制关注圈,扩大影响圈,增强影响力。不论个人还是公司,道理亦然。
2.多记录和总结,勤回顾和翻阅,增强记忆。
记忆很多时候依赖情境,一旦情境消失,记忆消失会更快。比如会议上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最后达成的结论你在脑子里记下来,但是后续你再回忆,怎么都想不清当初是为什么达成那样一个结论。因为情境不存在了,过程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要多记录。即便是用几个关键字交代,后续再做补充,多回顾和翻阅,以便增强自己的长期记忆。
科技总是向前发展的,有些机械的记忆工作交给机器和设备去做,代替人的记忆或者辅助记忆并没有什么错。但是最对于自己应该专注领域和专业点,不应该只躺在工具里,而应该储存在自己记忆里,形成积淀。
3.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拿回“外包”且输出个人价值。
人类进入智能化时代后,把一些机械的、低效的任务交给机器去做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涉及到学习和思维层面的,还是希望不要外包给别人或者机器。该读原著的时候要认真读读原著,该独立思考的时候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如果你获取的内容和观点依然是别人的,甚至都不加入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去表达,那样你只会死记硬背,那种记忆肯定是低效的,久而久之,智力也会受到影响。用进废退,对于记忆力和智力也是一样。我们唯其通过多增加自主学习、深度阅读和独立思考,拿回核心“记忆外包”尤其是“智力外包”,才能变得更好。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进入智能化时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要比人类自然进化要快很多。在这种发展潮流中,我们要更多掌握自主权,而非陷被动地在旋涡里。要成为有主见,有输出,有自我价值观和精神内核的神人,要成为社会规则和决策制定的参与者,避免沦为英国诗人艾略特提及的稻草人和空心人——我们身上充满了稻草,我们无依无靠,我们彼此耳语,但是毫无意义。
这样不仅记忆力好了,智力也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