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家福博士
2020年9月,我市有小学教师开始自发学习、应用“习课堂”模式教学。2020年11月18日至25日,我和罗定市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前往长安实验小学跟岗学习“习课堂”,回到罗定之后大力推广。在推广过程中,我们发现“习课堂”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这里说的“普遍适用”,是指“习课堂”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小学语文学科,也适用于小学英语、数学等学科,适用于中学的各个学科。
“习课堂”是否“普遍适用”,要回答五个问题:第一,“习课堂”是什么?也就是说,如何给“习课堂”下一个普遍适用的定义。第二,“习课堂”有什么基本特征?一节课设计成什么样子、上课上成什么样子,具备了哪些基本特征,这节课就可以视为“习课堂”。第三,各学科如何开发“习课堂”课例?第四,“习课堂”能否从理论上解答教师们提出的各种疑问?第五,“习课堂”的实效性如何?
一、“习课堂”的概念
“习课堂”的“習”字,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它的上边是羽毛的“羽”字,表示鸟振动翅膀,下边是个“日”字,表示太阳,合起来表示“鸟在阳光下实践飞翔,飞翔本领日有所进”的意思。也就是说,鸟的飞行本领要靠它自己的主动活动,靠它自己振动翅膀才能获得。同样道理,学生学习,也要靠学生自己的主动活动才能获得知识。
根据各个学科学习规律的不同,“习课堂”的“习”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内容。在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这些文科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习”主要就是学生自己读书、背书和动笔写作业;英语等外语学科的“习”主要是听、说、读、背、写;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理科的“习”则包括了读、背、写、实验、实践等。
“习课堂”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一是时间驱动,二是任务驱动。此外,“习课堂”一节课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和原有的课堂明显不同,“习课堂”一节课追求对基础知识的熟读记忆和熟练应用,以学生对知识的“熟习”(熟练习得)为目标;而原有的课堂以学生的“学会”为目标,“熟习”的任务放在课外。
因此,“习课堂”是一种以时间和任务驱动的,以学生的读、背、写、听、说、实验、实践等主动活动为获得知识的主要方式,并且重视在课堂上对基础知识进行熟读记忆和熟练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习课堂”的基本特征
“习课堂”具有任务驱动、时间驱动、个别辅导、重视激励、即学即记、即学即用、精准讲授等七个基本特征。一节课只要具备了这七个基本特征,这节课就可以视为“习课堂”。
㈠任务驱动
“习课堂”一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设置任务单来体现,教师启动一个接一个的学习任务完成一节课的教学。
㈡时间驱动
人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环境的依赖,学习更是如此。“习课堂”为任务单的各项子任务设置倒计时的小闹钟,倒计时开始,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此外,小闹钟精准地控制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间,教师“教”的时间约占20%,学生“学”的时间约占80%,其中全体学生齐齐参与学习的时间超过60%。
㈢个别辅导
由于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可以腾出时间马不停蹄地个别辅导学生。基本上,“习课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教师个别辅导学生的时间就有多少。
㈣重视激励
“习课堂”重视激励学生,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努力付出,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学业成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㈤即学即记
“习课堂”重视读书记忆,通过读书、背书把新学知识记牢固。一部分记忆力好的同学在课堂上就能把应该记住的知识背诵出来;另一部分同学也差不多能背诵了,就更愿意在课余时间再付出努力去把它背熟。长此以往,学生见书就读、见书就背的学习习惯自然养成。
㈥即学即用
“习课堂”普遍设置了体现“即学”与“即用”关系的互相关联的子任务,“即学”的知识为“即用”的训练题目提供了知识铺垫和原理指导。
㈦精准讲授
讲授法是教学方法之母法,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和讲授法相伴共生。教师讲授的位置可以在讲台,也可以走到学生中央;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讲授,也可以在个别辅导学生时讲授。相比而言,在学生个体遇到学习困难时进行个别辅导,这时候的讲授更为精准有效。“习课堂”精准控制了教师“教”的时间,这就对教师课前做好讲授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各学科“习课堂”课例开发的基本路径
㈠基本路径
各学科“习课堂”课例开发,遵循“‘习课堂’基本特征”+“学科有效教学方法”的基本路径。“习课堂”基本特征和某个学科原有的有效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就成为某个学科的“习课堂”。
因此,开发某个学科的“习课堂”,要牢牢把握两个方面,一是要体现“习课堂”的基本特征,二是要体现这个学科原有的有效教学方法。可以说,在具备了“习课堂”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习课堂”就是一个筐,这个学科原有的一切有效教学方法都可以往里装,所有学科都可以开发出符合本学科教学特点的“习课堂”。
我们的教研教学团队就牢牢把握“习课堂”课例开发的基本路径,先后开发了小学英语“习课堂”和小学数学“习课堂”。然后,参照小学语文、英语、数学“习课堂”的开发路径,一些中学也陆续开发各个学科的“习课堂”。
㈡英语、数学“习课堂”课例开发
1.英语“习课堂”课例开发
参照语文“习课堂”的做法,英语“习课堂”一节课也设置四个学习子任务,分别安排听、说、读、背、写等方面的学习内容。任务一与任务二的内容,以及任务三与任务四的内容密切呼应,前一任务是学习新知识,后一任务马上对新学知识进行应用训练,体现了“即学即用”的关系。我们开发英语“习课堂”关键的一点体会是,要敢于打破英语学科原有的教学流程。例如,英语阅读课原有的基本教学流程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环节,我们把这三个环节的流程打破,把“阅读前”这个教学环节去掉,任务一直接从“阅读中”的教学内容开始。
2.数学“习课堂”课例开发
在数学“习课堂”课例开发中,在体现“习课堂”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我们把符合数学学科教学特点的实验、实践、板演、交流展示等教学方法都一一保留;凡是数学教材中要求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实践的教学内容,都在数学“习课堂”中一一落实。数学“习课堂”一节课设置的学习任务不限于四个,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而定。前后两个子任务之间的关系也不限于“即学即用”的关系,还体现由浅入深,从巩固训练到提升训练的铺垫递进关系。
此外,根据口头传授知识信息容易丢失的特点,原则上凡是教师讲授的知识,都在任务单中设置同步的书面训练题目,实现口头传授和书面训练同步落实的“双保险”。
㈢其他学科“习课堂”课例开发
政治、历史、地理这些文科类学科“习课堂”课例开发的路径和语文学科类似,一节课一般设置四个学习子任务,分别安排读书、背书和动笔训练等方面的学习内容。
其他外语学科“习课堂”课例开发的路径和英语学科类似,一节课一般设置四个学习子任务,分别安排听、说、读、背、写等方面的学习内容。
物理、化学、生物这些理科类学科“习课堂”课例开发的路径和数学学科类似,一节课设置若干个学习子任务,分别安排读、背、写、实验、实践等方面的学习内容。
四、“习课堂”背后的理论
“习课堂”是一种符合教育基本理论的教学模式,在“习课堂”实践中,教师们也向我反映了一些困惑,以下是我在解答困惑中所用到的理论。
㈠教学效能理论
有老师说,我原来的教学方法已经和“习课堂”差不了多少,仅有某些方面没有做到“习课堂”这么精细,有没有必要用“习课堂”?
回答这个问题,要引入教学效能改进的理论。教学效能指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教学效能改进要求我们不断辨别出对达成教学目标正相关的每一个因素,并且在课堂教学中逐一落实这些因素。与原有的教学模式相比,“习课堂”增加了很多能让教学效能改进的因素,包括重视管理、时间驱动、任务驱动、营造环境、精准教学、激励学生、个别辅导、牢固记忆、熟练运用、高度参与、即学即记、即学即用,等等。《中庸》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习课堂”所追求的就是一种“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课堂教学境界。《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圣人一辈子不做大事,但最终成就了大事。教师欲在课堂教学上做出好成绩,就必须从教学效能改进的点点滴滴做起。
㈡素质教育理论
有教师问,“习课堂”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学生考试很容易出成绩,“习课堂”是否是“应试教育”,是否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答案是:“习课堂”是一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习课堂”培养了学生课内课外爱学习、守纪律、奋发有为的良好品德,是立德树人的课堂。
其次,“习课堂”能够很好地落实国家学科课程标准的知识能力目标要求。人的全面素质包括知识、能力、个性、品德、体质等多方面的素质,知识素质是人的核心素质之一。其中,语文、英语、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落实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落实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习课堂”使学生牢固掌握了这些学科知识,也就牢固地发展了学生的知识素质。有教育,必有教育评价,而考试是教育评价最常见的评价方式之一。同样,有考试必有应试。教育、教育评价、考试、应试,这些概念都是中性的,既不是贬义,也不是褒义的。
第三,“习课堂”把原来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课外作业设计进了课内的任务单,实现了不做或者少做课外作业,符合当前国家减轻课外作业负担的政策要求。
第四,“习课堂”是一种高效的课堂,节省了原来课堂中的一些低效、无效教学时间,用更少的课时就可以达成原来的教学目标任务。节省出来的课时,一方面可以用来拓展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用于更好地落实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所以说,“习课堂”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课堂。
㈢玛格丽特·米德的文化传承理论
“习课堂”中,老师教得少,主要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学,到底学生有没有这样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回答是肯定的。
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认为,全部人类文化传承可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同喻文化(Co-figurative)和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
前喻文化,是指后辈向前辈学习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学习发生在同辈人之间,是前辈和后辈同时学习的文化;后喻文化则是指前辈反过来向后辈学习的文化。
21世纪的社会已经进入了成人与青少年共同发展、平等相待的历史时期,即玛格丽特·米德所说的同喻文化,并将继续向后喻文化发展。信息时代,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了新知识对所有人无差别的同步传播,青少年拥有了更多获取知识的途径,青少年影响成年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当代的青少年学生,已经有了不亚于成年人的自主学习能力。时代在发展,教师要主动调整教学方式,要重新确认自己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运营者、激励者的角色。
“习课堂”提升学生成绩有三大关键因素:①把课堂学习时间交还给全体学生,是整体提升学生成绩的关键因素;②课内就完成了原来教学模式中的课外作业,学生有了更多时间拓展知识,是大面积培养优秀生的关键因素;③课内大量的时间个别辅导学生,是大面积减少后进生的关键因素。
㈣教育人类学理论
不管讲了“习课堂”多少好处,还是有老师不放心。老师们原来的课堂教学环节主要是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练习五环节,还有一些课堂融合了探究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等。这些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师们都很熟悉。但是,“习课堂”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是不是太简单了,一节语文课下来,学生都在读书、背书、做作业。这样做,到底行不行?
这个问题要说清楚,牵涉到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教育人类学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教育。“美国教育人类学”之父斯宾德勒(Spindler)经过对比研究发现,德国的课堂呈现出很强的教师中心倾向和标准化的期望;而美国的课堂则呈现出较为松散的结构,教师与学生互动中更多扮演的角色是促进者,以挖掘孩子的最大潜能。随后,斯宾德勒请两国的老师、学生和管理者播放自己班级和另一个班级的录影带,并请他们作出回应。结果发现,德国教师认为美国课堂松散无纪律,而美国教师认为德国课堂呆板、学生自主性受到抑制。
以上这个教育事实提示我们,德国有适合德国人的课堂,美国有适合美国人的课堂,中国也要有适合中国人的课堂。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课堂教学模式是引进前苏联的,前苏联是引进德国的,改革开放后我们又引进融合了美国“探究教学”的元素,但唯独缺了我国原本就有的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一是读书;二是做作业。凡中国的父母在家中叫孩子学习,都是叫“孩子,读读书吧”“孩子,做做作业吧”。这就是《周易》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传统的真正的“学习之道”已经融合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大多数的老师却已经很少在课堂教学上使用这种“学习之道”。“习课堂”让已经流失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之道”重新回归课堂,它是一种符合中国孩子学习特质的课堂。
㈤教师的管理者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管理者角色,这个问题,管建刚老师已经讲了很多,在这里还是要重复一下。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有同事问我,一些老师已经采用了“习课堂”的任务驱动、时间驱动的方法教学,班上还会有学生在捣乱,纪律还是管不了,是不是“习课堂”对一些纪律差的班也是没有办法的。这时候,我往往笑着回答,这些老师上的是假的“习课堂”,或者只上了半个“习课堂”。原因就是这些老师的课堂缺少了管理。
在过去,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现代班集体教学的背景下,一些班上会有一些顽劣的学生在捣乱,教师仅仅传道、授业、解惑还不够,还要加上一个管理者的角色。
一项工作,如果你一个人就能够完成,就不存在管理。因此,管理学家唐纳利认为,管理就是调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积极性,来完成你一个人完成不了的目标任务。教师上课,走进教室,需要调动几十名学生的积极性,去完成学生们的学习目标任务。所以,教师是一个承担着艰巨管理任务的管理者。
管理学家法约尔则认为,管理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在“习课堂”中,计划环节就是教学课件和师生任务单的设计环节。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环节由教师在课堂上实施。为了教师能够全力在课堂上做好管理工作,“习课堂”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提前熟悉教材、课件、任务单,以便在课堂上能够全力以赴监控学生。此外,使用激励印章和管理口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课堂,教师往往只顾讲授知识,无暇顾及管理。在“习课堂”上,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角色是极忙的,忙着启动一个接一个的学习任务,忙着监控学生纪律,忙着激励,忙着个别辅导。
㈥以“熟习”为目标的教学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的教学认知目标理论把对知识的操作加工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六种认知类型,其中记忆是其他五种认知活动的基础。离开了记忆,其他五种认知活动无法进行。只有牢固记住的、熟练习得的知识,才是真正为学生掌握的知识。
我和罗定的老师去珠三角的名校听一节语文课,听完课后,我叫罗城中心小学校本部的陈深惠副校长作一下对比:假如我们用“习课堂”上课,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和这节课有什么差异?陈校长说,这个课时有三个主要的教学目标,现在听的这节课,大部分学生基本上学会了三个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但是知识掌握不牢固,少部分学生连学会也达不到;假如用“习课堂”上这节课,学生学会这三个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是完全没问题的,而且接近一半的同学能牢固记住这些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其他同学课后稍微用功也能记住和熟练运用这些知识。
听了陈校长的话,我豁然大悟,明白了为什么“习课堂”对提高学生成绩特别有效。传统课堂的一节课以“学会”为教学目标,课堂时间大多用于“教会”学生新知识,但学生对新知识没有牢固掌握。而“习课堂”一节课追求的目标是“熟习”新知识,“学会”为学生的“熟习”服务,“学会”只是走向“熟习”的必经环节,不是重点环节,“熟习”才是重点。一节课结束,往往“熟习”目标基本达成,“学会”更没问题。
对于当下的课堂教学,听得比较多的一句话是“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对于“习课堂”,还要在后面加一句“学会了,不等于‘熟习’了”。
㈦学生的共性和个性
有老师问,“习课堂”上,全体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背书,一起动笔做题,这样的课堂会不会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习课堂”是一种既照顾学生共性,也兼顾学生个性的课堂。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共性,主要指一节课中教师为全体学生预设的共同的学习目标任务。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性与共性相对而存在,是指学生个体完成学习目标任务超过了或达不到共同学习目标任务的要求。
“习课堂”面向全体学生设计了学生齐齐参与的共同的学习任务,通过有效管理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全体学生最大程度地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任务,最大程度地照顾到学生的共性。
此外,“习课堂”的每一节课都为优秀生设置了奖励题,激励优秀生拓展知识;在全体学生紧张做任务的时候,教师及时辅导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因此,“习课堂”最大限度地照顾了全体学生的个性。
㈧学生的思维训练
有些老师说,无论“习课堂”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多么有用,就是不能用“习课堂”。因为在“习课堂”上,学生呆读、呆记、呆做,妨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尽管这个问题管老师也反复作了解答,但在工作中还是会经常遇到老师提这个问题。
正好和前面老师说的相反,“习课堂”是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堂。
思维能力,翻译成英文是“thinking ability”,意思是思考能力、想问题的能力。首先,学生读的知识、背的知识,以及应用训练的知识都具有思维含量。古希腊有“知识就是美德”“知识产生理性”这样的命题,知识之中包含理性思维。日本“21世纪型能力”的核心素养结构是同心圆型:内核是基础能力,中层为思维能力,最外层是实践能力。“21世纪型能力”用三个圆表示三种能力的关系,基础能力支撑着思维能力,而实践能力则引导着思维能力。同时,这三个圆是重叠的,这意味着基础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互依存的,无论何种课程,都要共同体现这三方面能力。因此,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系统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
其次,并不能说口头思维训练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而书面思维训练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了突显思维能力培养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习课堂”任务单合理设置梳理归纳知识的思维导图或思维图题目,以及设置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认知类型题目。此外,“习课堂”动笔训练的题量远大于传统课堂,有利于设置难易梯次分布更合理,形式和内容更多样的思维能力训练题目。比起充满不确定性的口头问答式训练,预设入任务单中的书面训练更全面,更系统,更有深度,逻辑更严密,更能避免信息的失真遗漏,也更有效率。
五、“习课堂”的实效性
“习课堂”是只要上一节课就可以验证到其卓越有效性的课堂,其有效性可以通过评价某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落实程度来确定。
小学语文“习课堂”效果的情况,已经有很多文章作了经验介绍。
其他学科也陆续反馈了“习课堂”的成效。有小学英语老师反馈,用原有课堂模式上一节课,当堂听写新单词一般会有10人不合格,用了“习课堂”之后,不合格的减少到5人。罗定市榃滨中学英语学科,2021年春季开始用“习课堂”模式上课,半个学期之后的期中考试,初三英语成绩在乡镇中学排名第一。罗定市培献中学初二数学学科,在2021年的6月中旬开始用“习课堂”模式上课,期末考试高分层学生110分至满分120分共80人,100分至110分共124人,两个分数段学生人数均在全市学校中排第一。
罗定市榃滨镇中心小学唐校长说,2021年春季学期,学校语、数、英学科整体推行“习课堂”教学,期末学科文化素质检测排名,六年级原计划争取三等奖,结果进步到二等奖;五年级原来在乡镇排17名,结果上升到第9名。结果出来之后,自己也不敢相信学生考试成绩进步得这么快,以为搞错了。目前,“习课堂”正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以英语学科为例,一个教师要上几个班的课,一天下来口干舌燥。用了“习课堂”,教师负担大为减轻。一位老师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成绩提高,这么好的模式,为什么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