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九)

论语心得(九)

文:recycler

12/98,9865字


子罕篇第九

(一)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平日少言利,只赞同命与仁。

我思:

利益不是不谈,而是少谈,谈多了容易起争端。不能助长了言利的风气。

(二)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钱穆白话试译:

达巷的党人说:“伟大呀孔子!他博学无所不能,乃至没有一项可给他成名了。”先生听了,对门弟子说:“我究竟该专执哪一项呢?还是专执御,抑专执射呢?我想还是专执御吧!”

我思:

孔子博学,反对偏废。现在看来,博学是种方式,偏科也是一种方式,做到极致,也可以有所收获。如果想做伟大的人,就必须要博学。

(三)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麻冕是古礼,现在改用黑丝作冕,比麻冕节省了,我从众,也用黑丝冕。臣对君在堂下拜,这是古礼,现在都在堂上拜,我觉得这样似太骄了,虽违逆于众,我还是在堂下拜。”

我思:

礼的道具,可以简略。而礼的形式,却不能有所删减。礼的形式不删减我是赞同的, 至于礼的道具,一身华服,和一身破衣,那种适合礼。从欣赏的角度,好看的衣服自然具有吸引和传播意义。但是破衣却也是尽力而为。我想礼的道具,遵循古法,尽力而为,就是最好的办法。

(四)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亿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

他说:

本章记载弟子平素观察老师立身、处世的态度,从中可见孔子的修养境界,也可以想见弟子平时观察的细密。孔子所要弃绝之事是:意、必、固、我这四种毛病。意是事情未至时,以己意妄加臆测。必是主观武断极强,不重客观发展来看事情,便执定主见,毫无理由地认定必然如何。固则是一味固执成见,拘泥而不知变通。我则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在狭窄的个人天地之中自我封闭。如此一来,其生命当然也就干涩贫瘠,不可能丰富,不可能进步与成长;处事则足以败事,自处则不能进德修业。孔子之所以戒除意、必、固、我四事,岂无由哉?从弟子们记下孔子所戒绝的四件事来看,孔子对于认识、判断外界事物,特别强调要严谨、客观、灵活;主张尊重事实,不自以为是,重视别人的存在。这种开明先进的态度与行事风范,颇值得后人研究、借鉴。

我思:

凭空猜忌,毫无变通,拘泥固执,主观武断。我们应该注重这四个毛病。凭空猜忌是什么概念?有些事道听途说,算不算空?有些事只看眼前不知过去和未来,算不算空?这四组词,算是概括,还是需要具体到某些事。

(五)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在匡地被拘,他说:“文王既死,道不就在此吗?若天意欲丧斯道,不会使后死者亦得知此道。若天意不欲丧斯道,匡人能把我怎样呀?”

我思:

坚持信念,在临危的时候,就会给予强大的内心支持。信念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执着,内心认可的事。也许是钟情于饮食,也许钟情于写作。只要牵扯自己喜欢的事,就会捍卫信念。越是喜欢越是捍卫。有些时候,人也应该有种豁出去的心态,就两条路,或生或死。这两个极端,无论如何取舍,我都会坚持自己信念,就是道。

(六)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钱穆白话试译:

太宰问子贡道:“你们的先生是圣人了吧?为何这样多能呀?””子贡说:“固是天意纵使他成为一大圣,又纵使他这样多能呀。”先生听到了说:“太宰真知道我吗?我只因年轻时贫贱,故多能些鄙事。君子要多能吗?不多的呀!”牢说:“先生曾说,因我没有被大用,所以学得许多艺。”

我思:

一、孔子的学生认为孔子的才学是天生,只看到孔子现在的成就,没看到孔子之前的努力。二、人穷多学习,即可有机会成就自己。反而君子出身,安于现状,放弃了学习之心。无论贫富,进取努力,是改变贫穷,维持富裕的办法。三、若想有所大用,先要博学多才,还要有所专长。四、有所大用,时间紧促。用在个人学习的时间有限,趁着还没有大用之前,多学艺。

(七)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我有知吗?我实是无知呀!有鄙夫来问于我,他心空空,一无所知,只诚悫地来问,我亦只就他所问,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一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了。”

他说:

知识贵在活用,但是我们生活上的事事物物,却是变化多端的。如何把学来的知识应用到真实人生中,找出正确的思考方向和行动原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面对生活上种种问题,不必预先存有成见,但要就问题的正反两端以及处理的利弊,做冷静客观的思考,再决定因应之道。当你不预存成见时,似乎是无知,但当你就事物两端反省思考时,你的所思所为就能中规中矩。孔子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遇事能处理得很恰当,教人时也能令人满意。 ^《论语》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篇第 学四章)说明孔子不凭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这是真知的人。凡是有真知的人,都会觉得自己无知。俗话说:“半罐水响叮当,满罐水不响。”知识到了满罐,就没有主观,心中宁静,不自觉自己有知。孔子如此,西哲苏格拉底也是如此。苏格拉底说:“你们把我看成有学问的人,真笑话,我什么都不懂。”这种自谦无知的态度,是学问涵养很高的境界。

我思:

无论多少学识,都应保持一种无知的心态,就不会有固执的意见。经过老师的教导,就会开悟。二分法是很好的办法,将事物的两个极端说尽,我们的行为就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如果两个极端情况,个人能够承受理解,那么两极端之间的问题也会轻松应对。心虚是求学的一个关键前提,开悟就是个人知识的自我碰撞,形成自己的知识,想的越多,越通容易开悟。

(八)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凤鸟不来,河中不再出图,大概我是完了吧!”

我思:

一个人梦想建立是依据一个理想环境,这环境并不是一个人能实现的,需要数代的积累。孔子有一腔热血,但是太心急,太希望每个人都和他一样。教育,是件长期的事,不是一撮而就。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设定达不到的目的,然后为了这个目的努力。结果是时间的积累。如若我们把此生目标是为了追求完美的结果,往往心存偏激。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我们终点的时候,看看眼前的努力成果,即是不是完美结局,在经过我们的努力下,已经比开始有个质的进步。在意的是累积,在意的是每天的进步,在意的是没有颓废,这样我们就可以坦诚的面对结果。

(九)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见到服齐衰丧服的,以及轻丧去冠括发的,以及瞽者无目的,他们若来见先生,先生必从坐席上起身,虽是年轻人亦一样。若先生在这些人身旁走过,则必改步疾行。

我思:

穿丧服,穿礼服,眼盲者,要谨慎,这是人的内心良知。注重生活的细节,感受别人的心态,为别人着想,解决别人的问题。因人而异,聪明的人对待不同人,察言观色总能让讨喜。如果没有如此智慧。那就坚持两个极端标准,我行我素,谨慎待人。相对来说,谨慎待人,虽然刻板一点,也不会有大错误。

(一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钱穆白话试译:

颜渊喟然叹道:“我仰望它,愈望愈高。我钻研它,愈钻愈坚。一忽儿看它在前面,一忽儿又像在后面。先生循着次第,一步步地诱导我,他是如何般的善教呀!他以文章开博我,以礼行节约我,使我欲罢不能。但我才知已尽,像见它在前面矗立着,高峻卓绝,我想再向前追从,但感到无路可由了。”

他说:

“仰之弥高”在盛赞孔子之道的崇高。在山下看高山,愈仰愈高,看不到顶,在颜回心目中,孔子的道德就像摩天大楼一样看不到顶。“钻之弥坚”在盛赞孔子之道的博大坚实。研究学问的人都知道,越钻研则道理越出,越钻研则道理越深,孔子的学问,颜渊要效法学习,却永远学不完,越钻研则越坚固不可钻。“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在盛赞孔子之道精微莫测,无所不在。圣人之道,看起来平凡,其实是不平凡,看起来平淡,其实是不平淡,孔子拥有的就是圣人之道,因此颜渊瞻仰孔子,就觉得他的道无所不在,忽前忽后,忽左忽右了。“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以下一段,在盛赞孔子教育方法的高妙。说孔子教育方法的高妙,正所以说孔子道德学问的博大精深。孔子教颜渊,不只教他知识,还教他礼节。现代知识普及,但是社会秩序反而比以前乱。多半的原因是出在有些知识分子不知约束自己,不能循规蹈矩。换句话说,这些人能博以文,而不能约以礼。从这儿就可以知道孔子教育内容的周延了。颜渊自己说,他已经竭尽其才力去学习效法,但是孔子的道范,好像高高的立在那儿,想跟也跟不上。有一次鲁国大夫叔孙武叔说子贡贤于孔子,子贡就举例说,子贡的墙只有肩膀高,从墙外就可以看见墙内的美好,而孔子的墙却有好几丈高,如果找不到大门走进去,就看不到里面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子贡的赞美,就像颜渊说“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一样,都是弟子们的感受和心声。

我思:

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做了普通人没有做的事,更重要的是,抵制了普通人没有抵制的诱惑。诱惑让人迷失心智丧失进取心。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树立了强大的信念。做圣人,先做人,做到极致,舍去诱惑,就成了圣人。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圣人,有思想有学识有行动的圣人。

(一一)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病得很重,子路派使先生门人作为先生的家臣,来预备丧事。先生病减了。说:“很久了呀,由的行此诈道呀!我没有家臣,装作有家臣,这将骗谁呢?难道要骗天吗?而且我与其死在家臣们手里,还不是宁愿死在你们学生们的手里吗?我纵使不得用君卿大夫们的葬礼,难道我就死在道路上,没人来葬我吗?”

我思:

孔子重礼,即是人之将死,也要遵循礼仪。当时没有适合孔子的礼仪,于是孔子不远超过本职接受礼仪。以后才有了士丧礼。礼是人们设定出来的,规范各个阶层的,强化上下关系。只让我想到法律。有些事没有法律约束,这就需要人们商讨出详细的法律条例,具体到每一具体的事件,达到有犯错就有惩罚,不至于让一些人钻法律的空子。法律细化,更利于法律的判决。判决的力度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科技,随着时代变化,每隔十年或二十年重新修正一下。法律的种类只能多不能少,法律的判决可以少可以多。只是我想。

(一二)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钱穆白话试译:

子贡说:“若有一块美玉在这里,还是装在匣中藏起呢?还是求一个高价出卖呢?”先生说:“卖呀!卖呀!我只在这里等待出价的。”

他说:

孔子的学问道德很好,这是人人承认的事实,但是他却课徒而不仕,学生对老师难免有愿意出仕与否的怀疑。儒家的哲学,基本上是以服务为目的,所谓忠恕之道,就是修己安人之道,修己的目的就在安人,所以孔子当然有出仕为民服务的心愿。

我思:

以美玉指代才华,才华需要展现,不应埋藏。这才是求学求真的目的。学了数年,知识渊博,而不用在社会,犹如美玉藏在柜内,无人知晓,与普通石头无异。入世,关键是自己的能力要与从事的工作相映衬,即是旗鼓相当的意思,这需要人的远见卓识,更重要的需要人的自知之明。学问低,工作高。能力不足,易生私心,需要寻找 不该得的能力满足目前的工作。而学问高,工作低,与雪藏的美玉一样,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损失。只有刚刚好,相互对应,才是我们人生目标。选择很难,很那与自己的学问相称,知道自己不足,要么学习,要么退出。遇到贡献小,就应该积极努力展现自我。

(一三)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想居住到九夷去。有人说:“九夷闭塞,怎住下呀?”先生说:“有外面君子去住,那还称什么闭塞呢?”

我思:

有君子在,就有文化和道德在,不至于闭塞

(一四)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我自卫返到鲁国,始把乐厘正了。雅与颂各自获得了它们原来应有的处所。”

我思:

不明白深意,只了解是音乐的问题。

(一五)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出外奉事公卿,入门奉事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勉尽我力,不要被酒困扰’了,这些对我有何困难呀?”

我思:

这四点能做到就算是圣人了,对公能尽心,对父兄能用心,对逝去的人也能尽心,不因酒而困扰,或是被外物所诱惑,这何尝不是圣人。

(一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在川水之上,说:“去的就像这样呀!它不舍昼夜地向前。”

他说:

时光流逝,永不停止。就像一条河水,不舍昼夜地流逝。人生天地之间,不过百年光阴,而生命之流也同样不舍昼夜地流逝,令人想到就会害怕——生怕我们一不努力,生命流逝了,却未能在学问道德上有什么收获。西哲说:“临流濯足,抽足复入,已非前水。”和孔子以川水比喻时光的说法完全相同。早期革命人士黄兴曾说:“墨磨越短,人磨越老;尺璧勿竞,寸阴是宝。”这些先圣先贤是这么地珍惜时光,我们当然也不能蹉跎生命啊!

我思:

岁月如河,一去不返,做点喜欢的事,让自己快乐一点。

(一七)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我没有见过好德能像好色般的人呀。”

我思:

好色,是人的欲望,欲望的事,人做的顺心无拘束,但往往伤害其他人的利益。而德却是反人性反欲望的,是以集体利益为准则。

(一八)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譬如堆一山,只一篑未成,停止了,这是我自己停止了的呀。譬如在平地,仅堆着一箦土,继续向前堆,这也是我自己在向前堆的呀。。”

他说: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看起来很笨,但是,愚公和精卫都有持之以恒的心,所以他们终有成功的一天。这就是“进,吾往也”。唐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缔造了非常良好的政绩,史称“开元之治”。但是到后期,他开始懈怠了,宠爱杨贵妃,政事被杨国忠、安禄山、高力士等人左右,终于在天宝十四载爆发了安禄山之乱,大唐国势从此走下坡,唐玄宗早年的勤政美名也因之化为乌有。这就是“止,吾止也”。《战国策•秦策》:“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明明已经走到九十里了,但是很多人却在这个时候放弃,那是多么可惜啊! 一件事,只要能坚持到底,就能成功;如果半途而废,就是失败。因此本章旨在勉人为学行事一定要持之以恒,自强不息。

我思:

学习做事贵在坚持积累,忌半途而废。很多事都是在与坚持。这里比喻不是很形象。山和平地,都是真实看到的,有具体的数量,只要坚持积累,终会完成。而学习做事创业,却是看不到结局,是无形的。我们做到只能是坚持,结果只能看淡。

(一九)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和他讲说了不怠懈的,只是颜回了吧!”

他说:

好学力行

我思:

不懈怠,始终如一的认真,是件很难做到的事,所以说做到只有颜回一个。凡事就怕认真二字,认真可以让人成圣。

(二〇)

子谓颜回,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到颜渊,叹道:“可惜呀!我只见他向前,没见他停下呀!”

他说:

孔子颜回师徒之情是植根于道义的,是与学问的研究,文化的弘扬、理想的实现相终始的。

我思:

孔子感叹颜回早逝。一直努力向前,不停歇。

(二一)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发了苗,没有结成穗的有了吧!结了穗,没有长成谷的有了吧!”

他说:

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叙述在他的江西家乡,有位天才儿童,叫作方仲永,他在幼年时就写得一手好诗文,他父亲于是带着他到处去表演,换取别人的一点赏金。方仲永因此到处奔波,失去了进一步雕琢的机会,等到他长大成人的时候,已经和一般平庸的人没什么不同了。这就是“苗而不秀”。颜渊天资聪颖,又很努力进德修业,很得孔子的欣赏。他跟随孔子多年,学习有成,但是,没等到为世所用,他就病死了,这就是“秀而不实人类社会“学而不至于成”的很多,一个人可以学而不好好学,这是受制于己,也是最要不得的。一个良材美质如果不能得到好的栽培,有再好的资质也没有用,这是受制于人,受制者应该力图上进,摆脱人为的限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天理;但是,有时候耕耘了也未必有收获,这是受制于天。人类在这种时候尤其不应该灰心丧志,怨天尤人,反而应该更加努力,以待下一次机会的到来。

我思:

事情的发展没有必然的结果,没有百分之百的肯定,有的是,变数。生命充满变数,我们努力进取,就是让这变数趋近于常数。只是趋近,无法达到。不努力,变数只会更变化

(二二)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年轻人是可畏的呀!哪知后一辈的将来定不如今天这一辈的呢?若到四十五十岁还没有令闻在世,那就不足畏的了。”

他说:

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时序,人类耕作时如果违反这个时序,则用力多而收获少。人类的学习也是一样,和年龄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年纪越小,记忆力越好,所以很多记忆性的东西要在小时候学,学会之后,一辈子都忘不掉。这是播种、生长的阶段。等到二三十岁时,分析、归纳等能力慢慢地变强,而记忆力则慢慢地减弱。四五十岁时,各方面的知识、能力都已成熟,体力还算充沛,所以是开创志业、实现理想的黄金时期,应当要好好把握。这是茁壮、开花的阶段,这时如果不能有所成就,再来就很难发展了。四五十岁以后,虽然智慧日趋成熟,但是体力曰趋衰弱,这是收成、享用的阶段,已经不可能再去耕耘了。“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千古传为佳话。但这是鼓励少年失学的人的话。现代教育鼓励终身学习,所以有很多五六十岁上大学,七八十岁拿学位的佳话。这些理念都只是鼓励人“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学不了”,永不要放弃学习!并不是要人在青年时候荒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才发愤学习的。

我思:

四十五十什么概念,在过去五十知天命,在家养老。而如今,五十才是事业的上升期,如果真的有个时间限制,应以内心的冲劲和梦想为限。不要嘲笑任何一个有梦想的人,哪怕他是老人。

(二三)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别人用规则正言来告诫我,能不服从吗?但能真实改过才好呀!别人用恭顺婉辞来赞许我,能不喜悦吗?但能寻绎他言外微意才好呀!只知喜悦,不加寻绎,只表服从,不肯自改,那我就无奈他何了!”

他说:

过错,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即使圣贤也不例外。但圣贤与一般人不同,他们知错能改,不做掩过饰非的无谓之举。一旦有过而被发现,旁人或许以严正的辞气加以纠正,或许会以委婉的言语从旁规劝,这应该都要心存感激,虚心接纳的,因为他们找到我们行为、智虑、情性的盲点,这指引可行之道,可以帮助我们改过、寡过,完善德行。可是,往往因为自尊心作祟,我们会不愿意承认自己做错、犯过。所以对于别人严正的指教,表面上虽满口维诺,心里却不以为然,甚至还嫉恨恚怒;而不思考其人劝说的微言,发现自己真正的错误所在。这两种态度,都无法改善自己的行为。

我思:

正言是指正确的道理吗?何为正确?如何分辨对错?不分对错,如何去改?恭顺的意义是什么?带有目的性的恭顺如何喜悦?对于别人的恭维,应该冷静的分析,不能一味的兴奋。

(二四)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重复

(二五)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三军之众,可把它元帅夺了。匹夫立志,谁也夺不成。”

我思:

虽然元帅对一个军队有制定战略之功。但是如果元帅没了,而士兵依然有志向。依然可以打胜仗。可以引申到现在企业或是未来的企业。只要公司的每一个环节均能做好本质工作。即是没有公司老总一样可以正常运作。这就需要,采购根据集体利益自行采购。销售根据集体利益自行改价。每个人都做为一个单元,为上下环节服务。企业只有必须的职位。职业需要必要的品德。然后根据品德找人。不因人设岗。这样的企业应该可以适应社会发展,无论这个企业多大,只要坚持以德设人,就有做所作为。只是我想而已。

他说:三军人数虽然多,但是和主帅是不同的个体,军事的力量再强,也不能保证必然能保卫主帅。这就是合晏《论语集解》说的:三军随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三军夺帅,并不是太难得事。但是匹夫立志之后,却是任谁也无法夺走,近卫填海、愚公移山,这是古代有名的例子;武训兴学、证严弘法,这是近代有名的例子。一个人心志既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任谁也无法改变的。因为志是由内发生的,可以操之在我;主帅是由他人人命的,是不能操之在我的。因此,人只怕不立志,不必怕之气被夺走。

(二六)

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穿着破旧的绵絮袍,和穿狐裘的人同立在一起,能不感为耻辱的,只有由了吧!”“《诗经》上说不忮刻,不贪求,再有什么不好呀?子路听了,从此常诵止此诗。先生说:“这样又何够算好呀。。”

他说:

不因纷华荣利而动心,不因生活寒俭而丧志的人,必不致“嫉人之有而欲害之”更不致“耻己指无而欲取之”能如此不忮不求,自然无所往而不为善了。若有志于学问道术,怎能以眼前一点点小小的成就为满足呢。

我思:

不嫉妒不贪求,只是与富人在一起基本心态。孔子这里是警告子路,不要只为这一件善事沾沾自喜,而是要做更多的善事,拥有更多的品格。(二七)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要到岁寒,才知松柏的后凋呀!”

我思:

古人常以松柏比喻君子。松柏不是不凋零,而是后凋谢。旧叶还没有凋谢,新叶已经长出,因为新叶存在,旧叶就算凋谢,对整个树来说,并不是凋零。如果世道即将荒废,作为君子,然要以松柏自居,坚持道德。将学识传授给学生,才算是功成身退。坚持把知识、经验、道德原原本本传下去。只要肯坚持,世道总会变得光明。君子不比世人坚持,世道只会越来越黑暗,人们就算在有私心也会越难生活。

他说:

春夏之季,草木繁盛,看不出谁的生命力比较坚强;但是天气寒冷之后,一般的草木枯的枯,秃的秃,只有像松柏之类的树木仍然苍劲挺拔。好比人在顺境中,看不出谁的道德操守好,但是一到逆境中,就高下立判、好坏立分了。

(二八)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知者心无惑乱,仁者心无愁虑,勇者心无惧怕。”

我思:

知仁勇,是人的终极目标。有知识,才不会被人蛊惑。有仁心,才能尽力行善,无后悔。有勇气,才能不惧怕任何困难。这是理想,但是具体到生活中,确有些难度。抵住诱惑,就可以成为一个无畏的人。

(二九)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有人可和他共同向学,但未必可和他共同向道。有人可和他共同向道,但未必可和他共同强立不变。有人可和他共同强立不变,但未必可和他共同权衡轻重。”

我思:

可以一起学习基础知识,但是不能要求走同一条真理之路。有些人可以同路求真,但是不能要求其一起坚持,可以一起坚持真理,但是坚持真理,不一定变通。总之人都是很那找到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性格脾气的人。路有千千条,脾气性格万万种。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同行的时候,珍惜眼前。

(三〇)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钱穆白话试译:

《诗经》上说:“唐棣花开,翩啊翻啊地摇动着。我心岂不想念于你呀!但我们的居室相隔太远了!”先生说:“只是没有想念吧!真想念就近在心中,还有什么远的呢?”

我思:

思念,即远又近。一思便会近身边,再思就恨相隔远。既然可以在诗中体会到求学,求道,思贤,爱人。都可以使用这个思想变化。我想学习,学习的知识就在身边,可以一想到学问的顶端,难免心生无法达到的遗憾,其他也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思念。

~~~~~~~~太长不看~~~~~~~~~

简版:论语子罕篇第九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839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543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116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7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84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1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16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5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5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0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1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56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2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3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78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77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论语心得(七) 文:recycler 10/96,15783字 述而篇第七 (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
    Recycler阅读 788评论 0 1
  • 作者:笙歌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 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如果天黑之前来得及,我要忘了你的眼...
    澈莞阅读 921评论 0 2
  • 问你一个简单可操作的问题:如果你关掉WiFi,关掉移动网络一小时哪怕半小时,你会干什么,你会不会在这一小时哪怕半小...
    笛白阅读 308评论 1 3
  • (一) 百无聊赖的下午,一个人去看了场电影,评论两极分化的《刺客聂隐娘》。 许多人说,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只是,若...
    月影寒阅读 2,677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