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流程和效率」系列之五
本文结构:
- 任务管理
- 第三方事项清单 App:奇妙清单
- 任务管理方法:GTD
- #1 GTD 的核心理念
- #2 主要步骤
- #3 GTD 是否适合自己
- #4 在 App 中应用 GTD
我们已经知道,「日历」是时间管理软件,它提供日、周、月等视图,让用户查看时间占用情况,合理排列和调整日程,从而提高时间的使用率。
「提醒事项」是事项管理软件,作为日历的补充,它用法灵活,用户不必限于「个人」「工作」「家庭」这种预设的分类维度,而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多种角度建立清单,例如:
- 建立物件备忘清单:去超市前列购物清单、远行前列行李清单,等等。
- 建立待定日程清单:用专门的清单暂存未定日程,待时间确定下来再添加到「日历」中。
- 建立即时事项清单:将那些时间占用很短、几乎可以即时完成的事项放进同一清单,以便在日程的间隙里随手完成它们。
- 建立专项目标清单:比如你定下今年看 20 本书的目标,分解下来每天看 30 页。完成这件事的弹性很大,空闲的日子可以用大段时间一个劲看,超额完成任务;繁忙的日子可以路上看几页、吃饭时看几页、在洗手间看几页、睡前看几页。
任务管理
目标清单方便我们检视进度,对达成目标有促进作用,这正如一个公司需要制定目标和计划一样。用「提醒事项」建立专项目标清单,意味着我们开始进行任务管理。
粗略地说,任务管理就是确立目标(比如上面说到的「一年看 20 本书」),然后分解目标,形成计划(比如将「一年看 20 本书」分解为每个月看多少、每天看多少)。不过,因为目标往往不止一个,具体执行起来就需要多方面协调:
-
要避免目标堆积。
有些人达到各种目标的心情过于迫切,不停地定目标,实际上只能完成小部分。如果无法完成的目标越积越多,就会形成过大的心理压力,最终让人感到疲倦和沮丧。
不过,要做到合理评估个人情况,适量确立目标,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积累经验。
-
要避免计划冲突。
个人不同的计划之间,或者是个人与别人的计划之间可能会出现时间、位置的冲突。尽量把计划事项转化为日程,并建立共享日历来避免冲突。
-
要预留弹性调整空间。
我们既然需要尽量把事项转化为日程,何不干脆用「日历」做任务管理?这是因为日程的调整弹性较低,而计划往往得有灵活度。像上面说的看书计划,如果不能确保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段来做这件事,那就无法直接添加为日程。
有时候我们得根据上一个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调整下一步计划,甚至是只有完成上一个任务才能确立下一步计划,因此在分解目标、形成计划时,既要追求周详,又不能定得太死。
-
要定期检查。
要做到心中有数,得定期总结先前任务的完成情况,查看或调整下一步计划,确保目标得以实现。
第三方事项清单 App:奇妙清单
前文说到,「提醒事项」灵活易用,但功能过弱,不能为任务管理提供帮助,而优秀的第三方事项清单 App 如奇妙清单、滴答清单和 Things 3 在想法收集、多层分类和多角度筛查等方面做了优化,从而具备了分解目标、形成计划的能力。这里以奇妙清单为例,看看它们增加的功能。
-
收件箱
存放未定任务(即事项),比如说看到一件衣服,想买又不够满意,那可以将事项先扔在收件箱里。
-
智能清单
App 根据各种筛选条件自动生成的清单,在自建清单较多时,它们能把各清单中的后续任务集中显示,方便用户检视,省掉依次翻看的工夫。
- 分配给我:在创建了共享清单之后,参与共享的成员可以相互指派任务。各成员均可以在「分配给我」中快速查看被指派的任务。
- 已加星标:一般用星标标示重要任务,所以「已加星标」等同于重要任务清单。
- 今天:集结各清单中「今天到期」的任务。
- 周:集结各清单中「本周到期」的任务。
-
清单夹
在清单之上多了一个层级,使用户可以更加细致地分解目标,形成更周详的计划。现在我们可以将目标「一年看 20 本书」创建为清单夹,下面分设「历史」「文学」「经济」等清单。
-
标签
奇妙清单支持关键词标签系统,点击标签可以快速筛查出相关任务。
-
子任务
任务下支持添加子任务,这让任务能再次分解为子级清单。
-
备注
用于存放任务的备忘信息。
-
附件
任务用到的文档、图片等。
-
评论
主要用于在共享清单的任务中与其他成员沟通,说明任务执行情况。
-
订阅到日历
前面说到,我们应尽量把任务转化为日程以避免冲突,「订阅到日历」功能帮我们省去了重复输入的麻烦,只是这样做也有弊端,它无法有选择性地添加,也无法在「日历」中编辑,安排任务的具体时间段。
相比 iOS 自带的「提醒事项」,奇妙清单的收件箱方便了收集想法;智能清单和标签系统方便了任务筛查;清单夹和子任务使目标分解增加到 3 层;对附加信息的支持使任务可以被说明得更确切。
任务管理方法:GTD
如果一个人心头总压着一堆大事小事,他可能会感到焦虑和疲倦,反而不能专心做事。将事项扔进日历和事项清单工具,首先就起到“清空”脑袋、缓解压力的作用。
但是在现实中,事情总是混杂在一起,被打断的情况时常发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协调方法,既定计划反而成为新的负担。
前文说到了协调事务的几个注意事项,不过如果事务繁多,就需要更科学的处理原则。著名专家戴维·艾伦(David Allen)在《 Getting Things Done - The Art of Stress-Free Productivity》(《尽管去做——无压工作的艺术》)中提出了一套完备、有效的管理方法,根据书名缩写为 GTD。
#1 GTD 的核心理念
-
“清空”脑袋、全情投入
GTD 要求人们将心中所想的所有的事情都罗列出来、形成计划,并纳入可控制的管理体系中。
-
二分钟法则
如果任何一件可以在二分钟内完成的事情,那么就必须得现在马上完成。
#2 主要步骤
-
收集
用一个固定的位置罗列所有需要关注的事情(Stuff),如本子、邮箱、清单 App 的收件箱,这里统一称为收件箱。
-
厘清
依次查看收件箱中的清单项,判断现在是否需要对它付诸行动。
回答「否」的时候分三种情况:
- 一种是暂时做不了,那么放进「将来 / 也许」清单;
- 一种是现在、将来都做不了,或者是根本不用做,那么可以扔掉;
- 记进来的还有一些属于资料性质,如文档、备忘信息,将它归档就可以了。
回答「是」的时候看具体行动是单一步骤还是多步骤:
- 如果需要多步骤,那么转化为项目计划清单,对清单中的子项进行判断。
- 如果只需单一步骤,那么看能否在两分钟内完成,能就马上完成,不能就在整理环节处理。
-
整理
经上面的清理,剩下的任务均无法即时完成,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协调:
-
与别人协调
与别人协作的任务需委派出去,如果对方无法立即完成则放进「等待」清单。
-
与自己的既有任务协调
- 日期、时间段均需限定的任务转化为日程;
- 根据完成日期或时间段的灵活性将任务放进「今日待办」「明日待办」或「下一步行动」。
-
-
回顾
周期性地回顾日程、「收件箱」和上述的各个清单,进行必要的调整。
-
执行
首先要看日程,日程的要求是刚性的,得优先完成;其次完成「今日待办」中的任务;第三,如果还有时间,完成「下一步行动」中的一些任务;第四,如果「下一步行动」中的任务做完了竟然还有大把时间,那就查看「将来 / 也许」清单,将能够提前的任务提前,将现在能做的任务做了。
#3 GTD 是否适合自己
对时间 / 任务进行管理的方法有很多,GTD 作为流传比较广泛的一种,对其是否有效的争议也相对更大。
GTD 究竟是否有效?这得结合个人情况去判断。有一类人心里只有一件事,始终被激情推动着去披荆斩棘;有一类人自律能力强、做事极有条理,这两类人用任何工具都是画蛇添足。还有一类人只恨“生活的节奏太快,错过了沿途的太多风景”,这类人用 GTD 可能适得其反。
网上有位讲师把 GTD 形容为一种纪律,我认为非常恰当。如果我们想要提升自我、改变现状,然而又缺少激情的驱动和真正内化的条理性,那么就得去执行一套外在的纪律。
当然,纪律与成绩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否则全勤奖也不会成为独立的奖项),陷入工具崇拜,将心思花在研究工具而不是事情上,那显然对达到目标没有多大帮助。
GTD 提供了一套判断和协调的原则,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我们应该根据事务的多少和需要协调的具体情况去灵活运用。
#4 在 App 中应用 GTD
一般来说,只要事务不是太多,就可以将 GTD 的流程进行简化,这样奇妙清单完全够用:
- 它提供了收件箱来收集材料;
- 支持创建子任务,勉强满足将任务转化为项目的要求;
- 智能清单「今天」和「周」起到「今日待办」「明日待办」或「下一步行动」的功能;
- 标签系统使用户能够根据属性筛查任务;
- 订阅到日历功能虽有弊端,至少省时省力。
免费用户能够基本不受限制地使用这些功能,这正是奇妙清单收获最多用户的原因。
作为一款轻量的 GTD 工具,奇妙清单不能满足重度使用者的下列需求:
- 不支持自定义智能清单,比如说有「分配给我」清单,却创建不了「分配给别人」清单;
- 子任务实际只是勾选项,没有任何属性选项,因而无法记录项目的计划性;
- 除了标签,不支持用其他过滤器(到期日、优先级、重复性等)筛查任务。
滴答清单弥补了奇妙清单的不足,除此之外它还支持:
- 用文本、语音和 Siri 快速添加任务;
- 有类似 Fantastical 2 的功能,能自动识别语句中的日期、时间信息;
- 支持番茄计时功能,提醒用户劳逸结合;
- 与微信结合,发送聊天内容或需要收藏的网页或到「滴答清单」微信公众号可快速创建任务。
不过,滴答清单的自定义智能清单、子任务属性、Siri 集成、过滤器筛查等功能均需订购高级会员版。
能用于 GTD 流程的 App 很多,其中同样被高阶用户称赞不已的还有 Todoist、2Do、OmniFocus 2、The Hit List 2 等。
题图来自 Unsplash,作者 Jeff Shel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