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love you so much, I just don`t like you anymore
这部电影看了多少遍自己也忘了,第一次看还是很久之前。我看电影比较不容易被感动,但是这部电影的结局,每次看都会泪奔。后来就只会重温前半段,对于这个结局耿耿于怀。前几天再看《一天》,才渐渐理解艾玛的命运。
影片根据英国作家大卫·尼克尔斯(David Nicholls)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讲述了20年间,艾玛(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 )与德斯特(吉姆·斯特吉斯 Jim Sturgess )之间的爱情纠葛。两人在毕业之夜相遇,即将共度良宵。但短短的交流过后,他们之间什么也没发生,却又注定改变了彼此的一生。在之后的岁月里,两人以友人知己的身份时聚时散,彼此分享着人生的苦辣酸甜和各种感悟。德克斯特经历着事业和婚姻的起落,艾玛品味着底层人生的辛酸。20年的时间丈量了这段感情的复杂性与戏剧性,同时也映射出二人爱情悲剧的宿命论。
初相识,艾玛便表现出了对德斯特的好感。但由于艾玛的单纯古板,互相掌握不好节奏,导致一夜情未能发生。之后为避免尴尬而决心成为朋友。毕业后,两人的生活并无交集,境遇相差甚远。那层特别的关系促使两人保持联系,但目的却不同。德斯特对艾玛并无男女之情,他好奇于艾玛的生活,与他的其他女性朋友相比,这很不一样;同时清楚艾玛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而艾玛想要的更多。
不考虑明天,过好今天就行了。是艾玛看不到未来的感慨,也是她对这份感情的无可奈何。如果德斯特能醒悟的早一点,勇敢一点,珍惜爱他的人,结局也许会不一样。
在之后的岁月里,他们各自展开了恋情。艾玛并没有完全放下,她把这个有点依赖她的男人藏在心里。德斯特辗转于不同的女人,一直无法定性;他通过与艾玛倾述排忧以得到心灵的慰藉。最开始对于德斯特的打搅,艾玛会有点期待;但一次次的唤醒和失望后,艾玛渐渐放下了这个执念。她小心翼翼的,掩饰自己的爱以维持自己最后的尊严。
艾玛就像一瓶酒,时间久了,愈发浓烈。而他外表光鲜,内心却很空虚,在艾玛面前,他开始不自信。认为自己配不上她。就像伊恩对他说的那番话:She lit up with you; She made you decent. And then in return, you made her so happy.只有她能让他变成一个好男人,只有他能让她感到幸福。
最后二人能走在一起,甚至是因为德斯特的落魄,如果他的生活没有这么失败,也许永远不会回到这个港湾。而艾玛凭借自己的独立和坚定能生活的足够好,可不幸的是德斯特是藏在她心底最深的人。我不确定文化的差异会对人的情感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如果在中国,一段如此的感情很难被祝福。德斯特成为我们眼中的渣男,而艾玛是他 备胎到老 的人。
可是最后他们在一起是真的幸福啊,心在一起,过去重要吗?每个人的答案应该不一样。我只是觉得感情不应该被世俗的标准左右,我们没有必要看太多的情感类文章或者与他人分析自己的感情。如果内心的真实感受都无法知晓,外界又能给我们什么帮助?
如果艾玛彻底跟德斯特断掉,她也会幸福;也许那不是她想要的最终的幸福,但是生活会更容易。但我们并不是总是用脑生活,崇尚理性会更容易“成功”,得到自己想要的,特别是物质。但在某些时候我们明知道那不是最好的选择,也会赴汤蹈火。对命运说:就这样吧,我宁愿如此。
我曾经陷入过很理性的境地,在学习、工作甚至感情上,用一套精细的平衡法则做选择,以期把失误降到最低,让最坏的结果也不至于那么坏。它真的有效,虽然会比较累,但是却能把自己保护的很好。然而,总有些选择,需要随心。所以我们知道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宿命论的结局,似乎是导演在告诫我们,及时止损。不要以灵魂知己的名义,去等不该等的人,去蹉跎不该蹉跎的青春。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有些事,比爱情这种东西,更值得感动。艾玛付出的太多了,影片中很多小细节,暴露了她的敏感。被一句话打动的微笑,被轻易叫住的转身,被婚礼感动到流泪……却没有给我们一个歇斯底里的镜头。我们看到的是她的内敛、沉稳和坚毅,难道这不是历经磨难的结果?对这段感情她隐藏、期待、欣喜、失望……这段不平等的关系预示了最后悲剧的发生。
昨天看到一句话:不能挑战你的信仰甚至快要摧毁原有安稳的世界,那远远不能称作是爱;如果你不曾狠狠地付出过什么而几乎失去了全部的自己,那远远未曾接近过爱。
而婚姻更多的是安稳的生活。少数的人爱与婚姻能完美的结合,更多的我们该如何选择。没能有答案。
可一旦我们做了选择,就努力让这个选择变得更加正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