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穿城而过的河很少,孔雀河就是这样一条河。她不仅穿越了梨城库尔勒,也穿过了我故乡的小镇。
我家在离库尔勒市区大约20公里的小镇上。在镇医院组建以前,父母在这里唯一的一家医院上班。我家在医院旁的家属区。孔雀河从医院和家属区的北面静静地流过。
那时,小镇全是平房。我的家就在距离孔雀河边不远的地方。我房间的窗户正对着河面,窗外是一排排高大的杨树,密密匝匝的树叶把视线挡得严严实实。起风的时候,杨树被风吹得哗哗拉拉,排山倒海似的,那声音比河水流过的汩汩声还要大。树林里住着一只布谷鸟,每天都能听到它伴着树叶的沙沙声“布谷、布谷”地唱着。遗憾的是,我只听过它的歌声,从来没有看到过它的模样。
我家房前有一个小院儿。院子里栓着一只大狗,还种了很多果树。我印象深刻的就有葡萄树、香梨树和苹果树。这些果树是父母在农场工作的朋友送来栽上的。夏天,坐在葡萄架下既可以纳凉,渴得时候还可以随手摘下一串葡萄洗洗吃。
我家的葡萄树是真正的木纳格。它的果实是青绿色的,皮很薄,被孔雀河水滋润的个个饱满、晶莹剔透。每年到九月以后这一串串的葡萄才真正熟透,霜打过以后就愈发得甜了。到了秋天,随手就可以摘到的葡萄几乎都被我和哥哥揪着吃光了,只有那些需要站在凳子上或者驾着梯子才能摘下来的留了下来。中秋节的时候,父母会摘下一些品相好的送给亲朋好友。剩下的会存放在地窖里,这样冬季也能吃到新鲜的葡萄了。
每年夏季,都会发生几起孩子在孔雀河游泳或者在河边玩耍再也没有回家的事情。大人们为了不让孩子靠近河边,会编出水鬼、水怪之类的故事。经过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孔雀河显得十分的神秘。我记得,小时候最刺激的事情是夜里陪父亲去医院查房。
父亲很敬业,不管是否他值夜班,作为院长他几乎每晚都去医院看看重症的病人。太平间毗邻河水,独立建在医院的后面。白天出了家门朝西望去,一眼就可以看到它孤零零地立在河边。因为水鬼和水怪的故事,再加上太平间的阴冷,那附近一直是我最好奇也最害怕的地方。
那时,小镇的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好,从家到医院的路上没有路灯。每次陪父亲走在这段路上,我都十分忐忑。既希望那个有点儿阴森恐怖的地方发生点什么事情,又非常害怕它真的会发生点什么。所以,我总是站在父亲的左手边,把他的胳膊挽得紧紧的,时不时把头从他的左臂朝前探出一点儿,往太平间方向瞄上几眼。
这个时候,天空群星璀璨。银河系像被一条又长又薄的白色纱巾隔着。去医院的小路上只有父亲手里握着的电筒发出一束微弱的亮光。太平间隐隐约约地站在不远的黑夜里,它朦胧的轮廓像是马上就要被后面深沉的夜幕吞噬了。孔雀河幽幽的流淌着,河水汩汩的声音比起白天似乎要更加清冷。树叶被风吹着发出沙沙的声音。我把头紧紧靠在父亲的胳膊上。心里只有期待,没有一丝恐惧。
这条夜路我陪父亲走了很多很多回。但那个神秘的地方始终安安静静的,没有任何神奇的事情发生。老人们都说未成年的孩子天眼是开的,可以看到大人们看不见的东西。但我从来没有遇见过水鬼、水怪或者逝者的灵魂。那里甚至连冒点白烟或者大风突然吹起的诡异事件都没有发生过。现在想起来,心里也是有点儿遗憾的。
大学毕业后,在乌鲁木齐工作。有一次发小聚会。席间一个发小突然问大家:“你们知道孔雀河名字的来历么?”我知道她正在考导游资格证。她突然这么问,我兴奋极了,终于要知道这个悬在心里多年的故事了。
“不知道阿,赶紧说来听听。”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她告诉我们,孔雀河的维吾尔语发音是“昆其”河。“昆其”翻译成汉语是皮匠的意思。因为昆其的发音跟孔雀相似,采用音译就有了今天的孔雀河。维吾尔族人之所以称她为“皮匠河”,是因为在古代有很多皮匠聚集在河边清洗皮革,故此得名。听完这个故事我们都有点儿失落。但对这个把“昆其”翻译成“孔雀”的伟大译者,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
孔雀河边常常有钓鱼爱好者搭建的简易凉棚。凉棚的空间刚好足够搁置一张木板凳。我记得高中毕业以后,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那段时间,我常常坐在那里看书。累了,我会把书摊开放在腿上,静静地看着孔雀河水在眼前淌过。我的心平静的像她源头的湖水一般,思绪却随着眼前的河水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个时候,我曾无数次地幻想过关于孔雀河的故事。
我想每一个跟我一样喝着孔雀河水长大的女孩,心里都应该有过一个属于自己和孔雀河的美丽传说。直到成年后我们才知道孔雀河旁没有孔雀也没有传说,在历史上只有一群依靠她为生的皮匠。
我已离开故乡多年,孔雀河依然静静地流淌着。经过家乡人的建设,如今孔雀河换了新颜。在库尔勒市区沿着河岸就建了多个不同的主题公园。滨河路和扬帆广场上一年四季游人如织。到了冬季,孔雀河成了鸟类栖息的家园,聚集了成群的天鹅、红嘴鸥和绿头鸭。她源头的博斯腾湖和我家附近的莲花湖则成了巴州地区知名的风景区。
我已离开故乡多年,孔雀河依然自博斯腾湖向西静静地流入罗布泊。不管世间有无关于她的传说,也不管传说是否美丽,她都毫不介意。她用自己785公里的长度滋养着周边不计其数的生灵。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插图为牛先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