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望驾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间,垂直高度为667.5米,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总面积83.6平方千米。
传说,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秦皇、汉武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笔下多有赞誉。崆峒武术被誉为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
自1994年以来,崆峒山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 、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国旅游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 、“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 、“中国十大道教文化旅游胜地” 和“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 等桂冠。
崆峒山位于甘肃平凉市崆峒区西郊15千米处。东起太统山的二道沟、花炮岭和泾河地区的柳树沟,西至宁夏的泾源县县界,南达大阴山、十万沟,北至大象山,总面积83.6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123.3米。区内发现有三叶虫、笔石等古生物化石,受差异风化、水冲蚀、崩塌等外动力作用,形成了黄土高原上独有的石柱峰林等丹霞地貌及地质构造遗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的科研价值 。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崆峒山地质遗迹以丹霞地貌为主,分布范围达20多平方千米,规模宏大且集中连片,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罕见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地理、地貌景观,各种地貌要素齐全,微地貌景观丰富多样,褶曲、断层、节理、裂隙等地质现象典型清晰,地层沉积韵律特征明显,有丰富的延长群和六盘山植物化石群,是研究中生代沉积古地理、古气候、丹霞地貌形成与演化的绝佳科学研究场所,也是展示海陆变迁、褶皱隆起、沉积建造等地学内容的科普基地。
崆峒山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已知的植物有1000余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18属30种,裸子植物6科9属15种,被子植物97科397属703种。古树名木有紫果云杉、油松、圆柏、五角枫、辽东栎、大果榆、丝棉木等近60种。招鹤堂孔雀柏和凤凰岭“千年华盖"两棵树的树龄虽都在千年以上,但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崆峒山植被林地保存完好,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因此在调节气候、净化大气、保持水土、保护野生物种资源方面,都有极大的生态效益。崆峒山植被茂盛,种类繁多,已知的维管植物有708种,其中蕨类植物12科、18属、25种;裸子植物6科、9属、12种;被子植物96科、397属、671种。
崆峒山有各类动物300余种,其中有7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被列为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单的有秃鹫、金雕、雀鹰、鸱鹗、长耳号、白鹤、金钱豹等。
崆峒山有昆虫16目,107科,466属,909种。其中有甘肃省未曾记录种79种,平凉市未曾记录种l72种。鳞翅目、鞘翅目为优势目,此2目的科占总科数的45.79%,属占总属数的75.54%,种占总种数的79.54%。鳞翅目的夜蛾科和鞘翅目的金龟甲科为优势科,崆峒山有天敌昆虫有9目、32科、70属、160种。其它种类昆虫与天敌昆虫种类之比为4.7:1。天敌昆虫的种数占总种数的17.60%。由于天敌昆虫及其它有益动物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自然调节机制,使害虫数量长期维持在植被允许受害的域值之下。崆峒山昆虫群落中除了天敌昆虫外,还有一些具有经济、药用、食用、传粉、观赏价值的资源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