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趁早”,是从大学同学的微博里,当年她投身婚姻,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几乎成了我们系主任每次给新生开会都要提出来批判一番的典型反面教材,此外便很少听到她的消息了。不知从哪一天起,她开始在微信和微博里分享趁早的线下活动和线上打卡,我也在手机这端见证了她从唯唯诺诺的瘦弱女生变身创业者,气场越来越强大的过程。
16年11月,恰逢我了却了一桩心事之际,偶然从她的微博点进潇洒姐的微博,正好看到评论里有人说洛阳也有趁早读书会,而最近的活动就是以物易物。我想,这个活动,我应当去参加,这个组织,我要了解一下。
参加活动之前,我做了好久的心理建设。大家都不认识,聊起天来会不会尴尬?为了鼓励大家上进,会不会喊口号之类的?一年多以来,我疲于应对考试,很少读人文社科类的书,是否腹中空空没得分享?……那天我在漫咖啡楼下停车停了二十多分钟,停车的过程中还在做思想斗争:到底要不要去?终于,一咬牙还是上楼了。
大家都很友好,没有人摆架子,也没有人打鸡血,都在淡淡地分享和自己闲置物品有关的回忆,听着每个人的故事,也让我想起来很多自以为忘记,却只是深藏在记忆里的点点滴滴。那天我收获颇丰,既给闲置许久的书、明信片、冰箱贴找到了新的主人,也得到了梦然的精油、潇潇的毛衣链和薇薇的相册。
我喜欢小城市的生活节奏,所以研究生毕业之后,毅然决然从北京回到洛阳。几个女性好友,凑在一起,看看书,聊聊天,我教你画画,你教我弹琴,就是我期待中的生活,而趁早,就是帮我实现这个想象的途径。
周年趴发布后,我第一时间报名了,但三个愿望的要求让我小小犯了难。物质上的愿望我基本都满足了,精神上的愿望应该算是拖延了很多年:减肥、练字和学一门语言。
带着三个新年愿望来到两周年趴上,大家抽签决定愿望监督人。我和五月竟然互相抽到了对方的愿望卡,我用浅薄的数学知识算了一下,这个几率应该是1/2500。
坦白讲,我不是个爱做计划的人,对自我的约束力也有限,走到现在似乎多数是凭运气,回顾以往的经历,好像也确实是“稍稍”做计划的那两年过得最充实。这个监督人制度我很喜欢,我也想看看,在28岁之际,我的人生会不会有更好的方向。
在构思这篇文章之时,我总想起五年前我考研备考时的情形。考试前两三天,爆发了流星雨,很多很多同学聚集到宿舍楼前的广场,在寒风中等流星,每当一颗流星划过,就是大家异口同声的“哇!”第二天清晨,我六点多就去自习室了,流星雨还在继续,路上没有别人,每划过一颗流星我就许下一个心愿,我一个人许愿,应当是很灵的吧?后来我的心愿实现了,若干年后我更多想起的是自己仰望星空的场景,但我更不应该忘记的,是那时每晚学习到将近十一点,直至教学楼关门,我一个人拎着学习材料还有一大壶水,在刺骨的冷风中踽踽独行的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