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这一天早上,我是被冷醒的。
把自己裹在春季不算薄的被子里,睡到朦胧还未被生物钟唤醒的时候,只感觉身周越来越冷,强迫自己清醒过来,睁眼便发现天色暗沉。
想着看看时间,要是允许我赖床的话,那就再多睡一会儿,天气这么冷,只想和被窝天长地久。
在闭眼挣扎的时候终于摸到了一旁的手机,屏幕上羸弱的亮光提醒着我:今天是公历四月五日,周四,农历为,清明节。
而我所感觉到的寒冷也与那些黑暗中在想象里滋生的鬼怪无关,清明还是清明,没有什么怪谈和惊恐体验,寒冷的原因是,今天下雪了。
只是一场不大的小雪,即便在北方的城市,4月的雪也是极为难得的。
初春,乍暖还寒,老人们常说:春捂秋冻。
不听老人言的我却过早的换上了轻便的春装,冬天把自己裹成熊的装备更是一件不落的统统收了起来。
于是起床的第一件事便是翻箱倒柜把救命的厚衣服统统翻出来,不把自己裹成球誓不出门!不,裹成球我也不出门……
清明节下雪还是很新奇的,于是便不甘无聊的开始各种搜索,想看看在这个节日的这种天气,会不会发现有趣的故事。
下雪的故事没有发现,却无意间了解到了一个放火烧山,柳树抽新芽的故事。
正如题目所写: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介子推,春秋时代五霸之一晋文公的臣子。
关于他的故事也正如清明,这个属于祭奠先人的节日里,很少会有欢笑,只有沉痛,或哀思。
在晋文公的上一代,他的父亲晋献公时期,有一场关于夺嫡的宫廷大戏。
不过在那个时候可能也不叫夺嫡,简单来讲,就是当时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便去迫害国君的其他子嗣。
重耳,便是后来的晋文公,他的哥哥是当时的太子,史料记载名为申生。
在骊姬的手段下,申生被逼自杀,身为弟弟的重耳即便不是被认定的继承者,也要被迫出走流亡,再不跑,被杀了怎么办?
仇可以日后再报,继承之位也可待日后谋划,但要是命没了,可就真的一切皆空了。任你万般的聪慧,没了命,还能谋划什么?
就在流亡的路途中,原本跟随重耳的臣子尽皆离开。
是啊,跟着一个流亡的王子还能有什么未来吗?就像现在,跟随着一个即将倒闭的企业,我们也会纷纷离职,另谋出路吧。
最后,这位落难王子的身边就只剩下了几个忠心的人,其中之一就是介子推。
王子之身却流落与民间,远离了锦衣玉食,就连蔽身之所,饱腹之食都没有,最令人心灰意冷的,大概不是早已习惯了这样流离失所的生活,而是在享受过奢华生活后被一朝打落与凡尘。
时过境迁,我们早已无从知晓这位后来的晋王私下里是位怎样的人,又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困苦才重新回到了那个显耀的身份,只知晓,流亡中的重耳因为缺少食物而饿晕了过去,等同于救了他性命的那块饱腹之食,来源正是介子推的身体。
割肉奉君,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奉给了重耳饱腹。
那个时代臣子的气节与对君主的忠诚已经离我们很远,他们,那些跟随重耳的人,都是相信他的吧,相信他们忠于的这位王子,一定会有再临高位的那一天。
重耳没有辜负他们的中心追随,十九年后,这位潦倒的王子重新回到晋国做了君主,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然而,晋文公登位后对曾经同甘共苦的臣子们大加赞赏,却独独遗漏了介子推。
当有人提醒晋文公这件事的时候,却已经晚了,忆及旧事心生感愧的晋文公再也没有见到活着的介子推。
淡泊名利,不愿受封的介子推早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想要发兵寻找,可茫茫一座大山,又如何找到两个刻意躲避起来的人呢?
于是他接受了身边人的蠢笨方法,三面放火烧山,熊熊大火燃尽了整座绵山,派出去四下把守的人却没有一个见到介子推与其母亲的身影。
山间放火,又怎么会没有误伤呢?
介子推带着行动不便的老母亲,在山火中就能分辨出正确的出路吗?
看到晋文公放火的时候,我以为,他是要借此烧死介子推,来挽回自己忘记封赏功臣的面子。
又或者,他只是一时心急便听信了小人的谗言,而那个小人却是想要借机除掉介子推。
又或者,介子推拒见晋文公是因为气愤自己的被遗忘,躲入山林是为了远离那个不记旧事的君主。
但后面发生的事情却令我羞愧不已。
介子推与母亲死在了那场山火中,这或许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早有猜测的,但意料之外的,却是被介子推以身为盾,遮挡与身后柳树洞中的一片衣襟。
上书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这首诗看了,却让人的心情与这阴郁的天气一般,只见阴云不见晴。
便是在死前,他的心中居然也没有一丝的怨恨,而是留书劝谏。
他的母亲与淡名泊利的儿子一起,欣然赴死。
或许有人会说他是故意那么做的,留下诗句,令晋文公愧疚一生。
但在生死一瞬,真的会想到那么多吗?
阴谋论,这个近几年被大肆提及的话题,在此刻,我却不愿在这篇文字里将它安在介子推的身上。
或许晋文公真的是位薄情的君主,或许他的身边也会有搬弄是非的小人在,但介子推,却是令人不忍将后世的阴谋鬼纶加注在他身上的人。
不愿受封的气节,九泉无愧的感怀。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