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看到道旁的凤凰花已经开的越来越茂盛,随即引起了我青春时候的记忆。
年轻的时候很多东西都听不进去,总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也许有些路必须自己走过了才能自己感受,也许有些南墙必须撞过了才会回头。
刚毕业那会儿,工作没有在当地找,而是跑到了深圳,那时候深圳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发展的地特别好,外人总觉得深圳遍地是黄金,不仅工作机会也多,发展机会也多,最主要我们学的专业在内地工作并不好找。
于是从北方跑到了南方,千里之外。
刚开始是在一家电子厂上班,岗位是管培生。
因为那一年招聘的毕业生太多了,人力部按照往年的应届生到岗情况,招聘了比实际需求岗位更多的人,往年,即使签订了三方协议,还有近30%的毕业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未去公司报到。
而我们毕业那一年,很奇怪的是,大部分上录用的人都来入职报到了。
来的早的,当然有更多部门可以安排。
来的晚的,自然没有了好的部门分配,只能去到生产部门,岗位叫做是管培生。
那时候我们同班同学去到这家公司的就有五个人,有两个七月份去报到,剩下三个八月份去的,而我是八月入职的其中之一。
至于为什么没有一毕业就去报到,而是八月份去入职,是想着工作后就再没有学生时期享有的暑假了,那个7月是工作前人生里最后一个暑假,还想好好的放松一下。
当然了,晚到的结果便是只能去到生产部制造课了。
入职后培训前前后后3个月,从公司的制度,到公司的各个产品,理论知识再到各个课的工艺,每一个都要上线去培训,而且要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培训。
到各个部门去工作以后,大家发现现实的工作跟理想的工作还是相差太远。
工厂的工作单调乏味又无聊,尤其是流水线上的员工,产线一开起来停都停不下来,连喝水上洗手间都是统一停下生产线,大家一起去的,否则你的工段会存下很多未处理的产品。
虽然我们这批入职的,不是每个人都有去到生产线上做工人,可是到年底就有将近一半同期入职的人离职。
同宿舍有个武汉的女孩子,她被分到了财务部做出纳。每天坐在办公室,感觉非常不错,可是我们那一批羡慕的对象。
可她说每天忙得不得了,除了打水去洗手间,每天忙到都没空站起来走一下,还说我们有机会去车间走走,多好。
生产部门的缺岗倒是挺多,可惜应届生没多少人真心愿意干。
比如生管课,制造课,设备课,工艺课等等。
想起那时候我们这批新入职的员工组成,组成了一条生产线,主要做的是集成显卡。
熟练的工人,他们的产品良率可以达到98%以上,而我们做的产品良率只有90%。
生产线工作的日子大概也就两周,而我们也没有夜班,就只有白班。
这种单调无味的工作,和理想相差太远,很多人都受不了,内心感觉自己的书都白读了,如果以后只是在生产线上干这些工作,大约没多少人愿意继续下去。
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别,毕竟没有人愿意继续待在生产线上工作,而那还只是被生活磨练,无法接受。
同班的同学到了次年二月份就剩下我一人了。
有的是被父母叫去考公务员了。
有的是家人帮忙找好了工作,回当地发展去了。
当然,也有人只是从这里离职去找了另外的单位工作,换个更好的单位发展。
那时候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科的课长。
初中毕业就来这里打工,做到了课长的位置,相当不容易。
那时候她刚刚30出头,也许是因为之前长期加班,明显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老一些。
她的生活也很简单,除了上班,学习和休息再无其他。
她没有结婚,没有孩子,除了父母兄弟姐妹,她的生命里似乎只剩下工作,每天她都会去车间每条生产线巡查。
那时候的我实在不能理解。
这样的工作,这么没意思,她如何做到十几年如一日的?也许是生活所迫。
最后想想她为家人牺牲了太多,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生活。
我提出离职的时候,她还极力挽留。
跟我说公司的发展前景很大,还有很多上升的空间,况且你刚毕业没多久,先沉下心来干个两三年再说,外面的工作也不见得就比这里好,而且还说满一年的时候会给我提涨工资。
只可惜那时候年轻,听不进去她的话,还是毅然的离职了。
新找的工作是办公室里工作,但不管吃住,需要自己在外面租房子,那时候小区的房子又比较贵,只能租着民房,看起来工资比上家高,但其实落扣掉吃住交通,到手上还不如这一家。
所以也不能完全说,也许走出来一定比原来单位好,只是看到了更多的不一样的活法。
那就是人生必须要走的路。
那是个凤凰花开的季节,生命又开始有了另一种活法。
又到凤凰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