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档过去之后,总有那么一个月或者更多的时间,国产片基本上陷入了真空状态。
然而突然冒出来一个《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成为春节档以后票房最高的国产片。虽然现在票房增长势头已经放缓很多,但最终拿下9亿肯定不成问题(最新数据显示已经成功超过9个亿),这个成绩至少会排在年度票房榜20名,也算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了。
本身就对于这种类型的影片不是很感冒,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中国人,内心从众的基因还是让我走进了影院。
又一次从众的认为这真是个烂片啊!豆瓣评分不用说了,猫眼也只有8分,也是个不及格分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个烂片,但是这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为什么这种烂片居然可以拿下这么多票房,
之前和《比悲伤》差不多情形的电影,大概有这么几部,比如《前任3》,比如《后来的我们》,比如《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总结一下:都是口碑不咋样,但是拿到了远超出口碑之外的票房。
这里面《前任3》可能要算异类,因为这部电影我觉得虽然里面的剧情非常的狗血,但至少并不弱智,故事的完成度也很高。在豆瓣和猫眼的评分都原超其它几部,尤其是猫眼上有9.2分,这说明大多数普通观众对其评价很好。
但是《前任3》最终票房近20亿,这就让人很难说票房与影片的质量是相对应的。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几部影片不难发现,其实这几部电影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爱情片。而且是在网络上形成了超强话题度的爱情片,同时他们满足电影的本质功能,这是它们能够拿下自身质量无法匹配的高票房的根本原因。
我们一直都说,电影和电视剧是有本质上的不同,电视更贴近现实,但是电影通常是超出日常生活的一种展现,他有一种白日梦的功能。
在对《比悲伤》这部影片票房分析中,我们能够发现这部影片把电影是超出日常生活的表现这一说法更加充分的表达出来。人人憧憬完美爱情,都希望“我爱的人比我想象的还要爱我”,但现实并不尽如人意。这部影片在一个半小时里,以强烈的情感、悲伤的剧情牵动并放大年轻观众的情绪,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一个释放和宣泄的机会。
同时爱情是作为人类永恒的命题之一,它能够跨越地域、性别和年龄,最大限度地获得观众的共鸣。反观同期上映的华语影片,高口碑青春片《过春天》、风格化电影《阳台上》等由于题材比较小众,难以满足众多观影人群的需求,无形中为《比悲伤》的票房井喷提供了空间。
业内专家指出,一部电影需要考虑不同观众群体的立场,关键在于其能否在观众群体中形成情感共同体——也许剧情不符合逻辑,但符合爱情的复杂多变特征;也许这样的人物和故事现实中难以存在,但有人愿意去相信这份美好。因此,一部电影高票房和低评分的并存不足为奇。
另外宏观角度上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在电影市场上,最大的观众群体,一直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观众。
最经常去电影院的观众就是20-3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要么是还在读大学,要么刚工作,消费能力不成问题,又不像中年观众上有老下有小,所以时间也能保障,加上恋爱这个刚需,所以他们是最有消费意愿的观众。
而且看电影方面,一般都是女性观众的话语权更大一点。毕竟谈恋爱这种事儿,大家都懂的,男孩子的心思根本就不在看什么电影上。
这个观众群最喜欢的电影类型就是爱情片和喜剧片。所以爱情片特别容易出爆款。
这两年国产青春爱情片已经不像2013、14年那会火爆,可能很多人都忘了当年被《致青春》和《小时代》支配的恐惧。有那么几年,包括四旦双冰在内的所有女演员,不管是不是个腕儿,都去拍这种都市爱情片。
后来国产爱情片实在是烂大街了,观众也终于审美疲劳,包括《致青春2》在内的几部爱情片票房扑街之后,2017年开始基本上这股风才算消停了。
但是这群20多岁小姑娘的爱情片需求其实一直还在,时不时地还需要释放一下。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是永远有人年轻。市场上一茬一茬的年轻姑娘们走进新时代,她们还是需要爱情片的啊,这是刚需呀。
还有另一个举足轻重的原因是在网上形成了很多的话题度,引发了大量讨论,尤其是在90后年轻女性群体最喜欢的抖音上,成为了热门话题。
就说这次的《比悲伤》吧。片方的宣传手法也实在挺高,在上映前一直炒作这是一部可以把你看哭的影片。
就和上次《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一吻跨年的炒作手法一模一样。
其实很多观众看电影,根本不关心豆瓣或者猫眼的评分,他们更关心自己的朋友圈有没有讨论这部电影。抖音以及相关短视频网站的病毒式传播,在这些20岁年轻小姑娘的朋友圈里面频频刷屏,让这部电影短时间内形成了很高的热度。
所以她们都要去电影院看个究竟啊,比如说我!
虽然3天的热度消退以后,电影票房就开始崩盘,但是就这么3天,让《比悲伤》拿下了5亿左右票房。《后来的我们》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现在大多数的电影最终票房都和口碑息息相关,如果还有点规律之外的例子,那就是这几部爱情电影了。
最后还有一个因素助推了《比悲伤》的票房,那就是春节档之后形成的国产大片空窗期。
这也是现在很多国产片定档的一个误区,非要挤着春节档、国庆档这几个热门档期。其它档期就根本看不见。结果呢?事实一再证明,哪怕是春节档,也只有2、3部电影能够取得理想票房,剩下的都是炮灰。
比如这次春节档成龙的《神探蒲松龄》,或者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凭着二位的名声,随便挪个不热门的档期,至少可以保证首映拿下排片第一,就算最终票房不咋滴,也不至于像《神探蒲松龄》这样搞得只有1.5亿这么惨啊。
为啥非要拥挤在一起,自相残杀呢?换个时间,换个档,大家都有得玩,不是很好嘛。
这次《比悲伤》因为自己没有知名度,压根就没考虑去春节档这样的热门档期厮杀,特意选择春节档之后,结果出人意料的爆了。也实在是因为最近没有竞争对手啊。
所以说中国电影的市场很大,任何电影,只要找准定位,瞄准自己的目标受众,都还是有机会的嘛。这同样也告诉我们投资电影行业值得一试!毕竟连这样的片都能够爆,还有什么不可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