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看似离我们很远,远的遥不可及,事实上,它距离我们很近,近的唾手可得。
茶就在日常生活中,它是非常大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之所以常说“以茶会友".视之如知己,就是因为茶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一些美好的情愫,让我们沉思,让我们沉淀,让我们在岁月的深处啜苦回甘,然后平淡。
静下来,想一想自己一天都干些了啥?
上班,吃饭,睡觉。除此之外,当然,就是盯手机。
身边有许多的年轻人,晚上不加班,也不看书,不谈恋爱,也没人聊天,但他们却总在熬夜……
是的,我们好像越来越浮躁,不想跟着社会节奏走,但是更不愿意被它抛弃,只好,走啊走,只管自己在路上,至于要去哪,安慰自己说,到了就知道了.
看一些鸡汤说,要放弃无效社交。
好,我不说话。不社交。
群聊时,我置身于他们的互动间,像是参观了一群熟睡的面客,既陌生,又脆弱。
朋友圈,既封闭又敏感,拒绝别人玩笑人间的评论,又时刻渴望被窥视。
朋友圈所呈现的大多是提炼过的人生。
每一条说说,每一张自拍,每一条动态都是在向大伙展示我们想要证明自己有的东西。以博取大家点赞,不遗余力的刷着存在感。
是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过于稀薄,才想攒一把叫好声在手里,假装永远身处闹世,永远有人醉笑陪君三万场。
殊不知,真正亲密的人,不会在意给你看的照片是否拍的不好,更不会字斟句酌,挑选时机。在大家点赞,刷存在感的地方,就不必去谈友情。
如果你真的把一个人当朋友,空闲的时候约出来谈谈心。闲暇的午后,一张桌子,一杯茶,比什么点赞,秒回真实多了。
抿一口茶,细心品味,一身慵懒和时光对话。此刻,高强度的工作的劳顿,复杂社交活动的无聊,尘心纠结处的小烦恼,都随着袅袅茶烟飘到了无何有之乡,心内外如同琉璃世界一般的通体澄澈,再也装不下半点尘埃。
有位茶师说过:用心品茶,用心生活。世间修行千万种,无非都是修着一颗清净圆融的心。茶里人生,有温情,有包容,只无高下。
放下忙碌的工作,沏一盏茶,寻找闲逸,找寻灵魂的富足,来安放心灵,慰藉风尘。
喝茶的日子里,我们身边总伴有不解的聒噪:“你怎么那么有闲心?”“你怎么那么有闲工夫?”“你怎么那么有闲情逸致?“
我的回答就是无言微笑,浅浅抿一口茶,然后一切随风。
我是个忙人,大家都是。但我们都是有闲心的大忙人,我们的质量,我们的品味,恰在闲处。
曹俊英说过,凡尘的茶人,也都是无尘的俗人。因为茶本身,就是大俗大雅之神。以上种种,无非都在告诉大家:茶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可以让忙人慢下来的生活方式。满下来,把心放在闲处,灵魂才能跟的上。
品茶是品茶人心的回归,心的歇息,心的享受,心的澡雪。因此,品茶时要有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即心境,才会真正体味到品茶的真谛,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古人品茶时,是很讲究心境的。唐时的冯可宾在《茶笺》中为心境设定了13个条件,把“无事”放在了首先的位置。无事,是指品茶人神怡心闲,悠然自得,无牵无挂,无忧无虑。这个内涵,不仅指品茶人有宽松裕如的时间,还必须有“无欲无求”的心态。做到“心远红尘,神离三界”,功名利禄声色犬马于我如浮云矣。希贵希富希官希达之人,希车马声色金钱豪宅之人,绝没有“无事”这个条件。其次是要“清静”。清静不仅指品茶的环境清幽雅静,更指品茶人的内心环境。
静,是中国茶道的修习之要,只有心静神清,才能做到心为“天地之鉴,万物之镜”,才能在品茶的茶悟中涤洗人格,超越自我,而使精神受到澡雪和滋润。其三是“佳客”。佳客必为知己高士,心中敬慕之人,志趣相投之人。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了佳客,方能让心境活起来、悦起来,得品茶之趣,纳品茶之慧,是谓心境之致。最后是“会心”。这是心境的相互对流与释放。有了清心闲适,有了佳客高士,自然在品茶中能“心有灵犀一点通”,相互启迪灵性,达到契悟自然,彻悟人生。
在对心境的禅悟上,唐代诗人杜荀鹤有诗曰:“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罢定磬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我虽未似师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诗人把品茶时的心境与佛性相印在一起,体味出心境的闲适与淡远。有人说,用心品茶的人,才会品出茶的真谛与情趣,而良好的心境则是“心品”的前提与条件。品茶时的心境虽然也会因人而异,但心境贵在闲适与静雅,应是心境的最高境界。
《菜根谭》中说:“从镜中观动物,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的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处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的工夫“品茶是一种闲适的心境,这闲,不单是空闲,更是一种摒弃了俗虑,干干净净气定神宁的悠闲心境。
这个时代品茶已经不单是忙碌后的一份休闲,更可贵的是我们在闲处喝茶时,灵魂也在场。在和灵魂的交流中,我们完成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有位大家把和喝茶分为三个境界。觉得十分精彩,在此分享给大家:
第一,物质层次。竹篱茅舍,听歌闻曲,轻阴醉雨,红泥火炉。潜心于茶,品茗仅限于色、香、味、形的评价和浅层次的主管感受。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第二,精神层次。小院焚香,雨窗听蕉,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由品茗的主观感受,淡若微风,深似秋水,润物无声,栖神物外,理性的触发对人生的感悟。念天地之悠悠,游目以骋怀,逐步参悟道艺术的意境并强烈的审美,正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第三,灵魂层次。初晴湖畔,微风竹林,覆雪梅园,轻雾兰圃。从品茗产生的艺术审美,渐悟品茗的觉悟和释怀,无味为至味。淡月松风,一杯茶中照见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空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发”。禅茶一味,佛道同根,恰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如此品茶,才不枉了手中这杯茶啊.
环顾当下,人们太匆匆,匆匆得没有了风景,匆匆得没有了心情。文山会海,商务羁绊,如此轻声叹息,不如学会忙里偷闲,在歌罢曲终、酒阑人散后,留出喝茶的光阴。定下心来,安静地为自己沏上一壶茶吧,或独自一人,或三五好友,于静默里,品啜。学学东坡居士,“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