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将从原文角度讨论“何为逍遥游?”
从全文结构来看
【逍遥游】一共分三个寓言,分别是<鲲鹏>、<姑射山神人>与<大而无用>。三则寓言读起来像是各有侧重,两两之间联系较弱,容易让人以为是三则不相关的寓言。
但事实上,三则寓言之间存在统摄关系:<鲲鹏>寓言统摄<姑射山神人>与<大而无用>寓言二则。
而<鲲鹏>寓言本身也存在统摄关系,此寓言共分7节,由第一节统摄整个寓言。
而【逍遥游】此篇实则也构成了统摄内篇全七篇的作用。
首节: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溟。南溟者,天池也。
因此,其实读懂了【逍遥游】的<鲲鹏>寓言的首节63字,即明白<鲲鹏>整则寓言所描述。
而明白<鲲鹏>整则寓言,即可明白【逍遥游】全篇内容。
而明白【逍遥游】全篇内容,距离明白《庄子》内篇全七篇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那么【逍遥游】中三则寓言是通过什么联系到一起的?
是“知”字。
<鲲鹏>寓言里全篇都隐含着“知”之一字。
在第五节中点明了“知”之体现:“小知不及大知”,本则寓言中处处其实都体现出了这一点。
而<姑射山神人>寓言明者再论述“名与实”,而实则却是“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夫知亦有之”,“尧治天下之民...窅然丧其天下焉”,其内在都传达出了一种“知”之“不知”,是“小知不及大知”。
<大而无用>寓言也是同样,所有人都在着眼于“有用无用”之争,而此寓言实则也是“小知不及大知”,即惠施不识大瓠大樗之用,非大瓠大樗之无用耳。
如果继【逍遥游】,诸位又看内篇之后七篇,可以细细体会下,各篇之中“知”字无处不在。
【逍遥游】首节中并未出现“知”字,又是何意?
“知”隐含在首节故事情节中,需细细体会,方得真“知”。
【逍遥游】全篇分析至此,“何为逍遥游?”也是呼之欲出了,即仔细揣摩首节63字就可以了,后面出现的所有章节内容,都只是在为这63字添枝加叶,能明白即明白了。
从文意来看
个人以为“逍遥游”三字中,只有“游”字才是庄子思想之精髓,而自古至今,基本上所有人关注的重点都错了,那么真想体会出其中真旨内涵却是蜿蜒曲折而不知所踪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