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成为网民热议的焦点,从16岁的“诗词达人”到学识渊博的点评嘉宾,再到才情过人的主持人,皆成热点。近几年综艺节目一向是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粗浅亲民才是迎合市场的。古诗词除了学生课堂学习和学者研究,一向不与人们亲近。《中国诗词大会》,在一众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综艺节目中,显得格外亮眼,也成为了一股荧屏清流。这个十分文艺范,甚至有些曲高和寡,应该叫好不叫座的综艺节目,缘何会突然走红呢?
任何一种流行现象的背后,都对应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心理。
首先,这是我国人民高层次文化需求的体现。政治书上曾经说过,我国现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已从单纯的物质需求转化为精神需求,但我国的文化供给还无法跟上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在当下这个时代,很多人往往认准庸俗流行主义,认为粗浅的才是市场的。但实际上,公众也是有高层次的文化需求的,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娱乐至死”。《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综艺节目的走红,都表明了我国人民对高层次文化的强烈需求。
其次,“诗词综艺热”的出现,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近年来,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如穿汉服、写繁体字、上国学班等等。同时这也是当代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曾几何时,出国留学、进外企、学外语,是我国的一股狂潮。这背后不仅仅是我国经济落后的表现,同时也是我国民众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渐渐拾起老祖宗的东西,开始找寻自己的文化。《中国诗词大会》、《汉语桥》、《见字如面》等等节目的受欢迎,都体现了我国开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但是,一些学者也表示,《中国诗词大会》所涉及的题目,很多都出自语文教材,难度并不算高。一些年轻选手因熟记古诗词获得网友盛赞,其实不太正常。若是以更高的文化标准来看,这种难度不算特别高的综艺节目备受追捧,反映了我国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做得还不够。想要传统文化能够普及到全国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那么就必须从传统文化生长传承的土壤——基础教育做起。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在教育方面,应转变传统观念,增加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中的分量,少一些功利色彩。在现代家庭中,孩子们的课余时间,不是被升学考级的辅导班占满,就是被各种兴趣班挤满。反倒是传统文化的学习与鉴赏,还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只为了考试中能够多得几分。孩子们的基础教育全来自学校和家庭。只有学校和家庭转变观念,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才能让孩子们在学校中增加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在家庭中得到更多的熏陶。
除了加强基础教育,民众生活中的文化普及也应多多探索。当下民众接触最多的便是电视节目,若想将传统文化普及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去,应寻找一种新的传播模式,不仅能吸引民众的目光,还能激发民众的兴趣,使得传统文化普及能可持续性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诗词大会》便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它代表了一种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是对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产生了化学反应,成功地进入了观众的眼中、心中,并普及到了生活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形式、激发兴趣的文化传播,才是弘扬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推动力。
《中国诗词大会》带来的“诗词热”,不仅仅使我国综艺节目开始出现阳春白雪的倾向,也是我国公众高层次文化需求的体现,更是我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愿未来我们不再以网络热词和表情包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以情怀说话,以文化会友,于传统文化中找寻身份认同,重塑价值根基,让我国传统文化能越行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