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陆羽能写成此书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可以说,《茶经》主要是中国僧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国茶道自带三分佛气。《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
陆羽(733—804),字鸿渐,今湖北天门人 。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陆羽三岁,被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拾得。智积禅师为其取名“陆羽”。至于为何陆羽被养育到3岁遗弃,是陆羽身世的千古之谜。陆羽不愿削发为僧。十一岁逃出龙盖寺到一个戏班作了优伶。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很成功。陆羽二十一岁时决心写《茶经》,为此开始了对茶的游历考察,每到一处,即与当地村老讨论茶事,将各种茶叶制成各种标本,将途中所了解的茶的见闻轶事记下,做了大量的“茶记”。经过十余年,实地考察三十二个州,陆羽最后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历时五年写成《茶经》初稿。以后五年又增补修订,这才正式定稿。此时陆羽已四十七岁,前后总共历时二十六年,才最终完成这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茶的巨作《茶经》。中国茶经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经》中就有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茶经》一书不过七千余字,却花费了陆羽26年的光阴,真的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了。
龙盖寺,现称西塔寺。首创于汉末西晋,初名青云寺,后更名龙盖寺。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改名西塔寺。 西塔寺久负盛名,隋唐时就是当时的名刹。2003年,重修时迁移西湖以北。
智积禅师,龙盖寺的主持,陆羽与世人均尊称其为积公。龙盖寺唐时在复州竟陵县(今湖北天门市)城西湖之滨。 智积约于唐开元至贞元初在世。
《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茶经》篇幅并不长,全书共7000多字,分为上、中、下3卷共10章。上卷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分别介绍了茶的起源、制茶的工具、制茶的方法;中卷为四之器,介绍煮茶、饮茶的器皿;下卷为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分别介绍了茶的煮法、茶的饮法、茶的历史故事、茶的产地等。《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是当时最完备的茶书。
【上卷为一之源】
陆羽《茶经》“一之源”,极为简明地阐述了茶树原产地、茶树的性状特征、茶的用字与名称、茶的生态环境与栽培技术以及茶的功用等等,内容丰富,文字精练。茶的别名,不下数十种,茶经中写到一为茶,二为槚,三为蔎,四为茗,五为荈。唐玄宗李隆基的亲身统一了称谓,让“茶”字很快普及。茶的种植,山间碎石堆积的土壤,出产上等好茶;砂壤土质,出产中等茶;而黄土只能产下等茶。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二之具】
当时的制茶工艺,共十九种工具。第一个茶具是籝,就是采茶时的竹筐,也叫篮、笼、筥。用竹子编织,茶农采茶时背在肩上。蒸茶,有灶、釜、甑、叉。制茶的一个关键工序是杀青,这里的蒸茶就是杀青工艺,现在的概念叫“蒸青”。现代茶叶的杀青工艺主要是用炒青,即用热锅炒。中国现在还有少量几种绿茶使用蒸青工艺,比如湖北的恩施玉露。甑,现在的蒸笼。把蒸过的粘成一团的芽叶弄散,相当于现在制茶中的“摊凉”工艺。这个用来弄散茶叶团的工具就是一个有三个枝桠的榖木枝。
茶的成型,工具有杵臼、规、承、襜四种工具。杵臼,是中国古代很常见的工具,其作用是捣、舂,这种用的时间越长越好,新的杵臼有异味。规,也就是模具。铁制,可以把茶压制成不同的形状。承,就是压制茶饼的工作台。对承的要求主要是稳,用石没问题,用木就要埋一半在土里,才会稳。襜,工作台上的一个垫布,这垫布要有点油性,才不会粘茶。
干燥,工具有芘莉、棨、朴、焙、贯、棚六种。芘莉,就是用两根竹棍,左右分开,中间用竹篾编一个长方形的筛子,上面摆上一些茶饼,一个成年人双手抓住两柄抬走是合适的。棨的作用就是在茶饼的中间钻一个孔。朴,用竹子做成,把钻了孔的茶饼串成一串,便于搬运。 焙,就是在地上挖个坑,坑的周围再砌起墙,然后在坑里烧火,用于焙茶。贯,就是把茶串成一串放在棚上面焙火的竹子。贯和朴都是用竹子做成,都是用来串茶,不过一个是为了焙火,一个是为了运输。棚,临时搭建的,棚不高,两层才一尺高,这是为了让茶更接近焙里面的火源,提高焙茶的效率。分两层的道理,是把半干的茶放下层,全干的茶放上层。全干的茶实际上应该还含有些水分,所以要放在上层,微热续焙。
茶饼干燥以后,接下来就是存放。这里说了两个工具,一个是穿,把茶饼串成一串;一个是育,存放茶饼,并且保持干燥温热的小环境。
穿,与前面说的朴、贯有些相似,都是用来穿茶饼的,不过“穿”所穿的茶饼是成品了,并且量是一定的,也含有计数的作用。一般认为,是把竹剖成竹篾编织成绳子。穿的另一种做法是“纫榖皮为之”,就是用榖树皮搓成绳子。育的结构、材料写得比较清楚,但没有尺寸。育的作用,不仅仅是藏茶,还能“养”茶。
【三之造】
采茶都在(唐历)二月、三月、四月间。 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 茶的形状千姿百态,从采摘到封装,经过七道工序;从类似靴子的皱缩状到类似经 霜荷叶的衰萎状,共八个等级。 若既能指出茶的佳处,又能道出不好处,才是最会鉴别茶的。
【中卷为四之器】
生火器具4种:风炉、灰承(承接炭灰)、炭挝(打碎炭块的工具)、火筴(夹炭用具);
煮茶器具3种: 鍑fù(煮水的铁锅)、交床(放锅的架)、竹夹(煮水时搅动水流);
烤茶、碾茶、量取茶的工具6种:夹(夹茶用)、纸囊náng(放置烤过的茶,不使香气散失)、碾(把茶碾成颗粒的工具)、拂末(清理茶末的工具)、罗合(罗筛和储茶之“合”)、则(量取茶入鍑 fù 的工具);
水具4种 :水方(盛放生水)、熟盂(盛放煮开的水)、漉 lù 水囊náng(滤水器具)、瓢;
食盐用具2种:鹾簋 cuó guǐ(盛放盐)、揭(取盐工具);
饮茶用具1种:碗(现代人喝茶都在这上面瞎使劲);
清洁用具4种:涤方(盛放洗涤用水的器具)、滓 zǐ 方(盛放茶渣、沸水的器具)、巾(茶巾)、札(清洁茶碗用的刷子);
其他器具:畚 běn (放置茶碗的器具)、具列(陈列茶具的架子)、都篮(盛放茶具的篮子)、筥 jǔ(竹编盛器)器具4种。
【下卷为五之煮】
炙茶,是古代制茶技术。炙即烤,主要用于处理陈年茶。炙茶主要见于唐代,宋时已不常用,随着年代的流逝而逐渐消失。焙干的饼茶,烤到水汽蒸完为止;晒干的,烤到柔软就可以了。烤了以后,要趁热用纸袋贮藏,使香气不致散失,待冷却后再碾成细末。(好的茶末,形如细米;差的就像菱角。)因唐代饮茶是将鲜叶蒸熟捣碎,做成茶饼,亦叫饼茶。故炙茶即是对茶饼的一种再加工方式。炙茶的目的,是要把饼茶在存放过程中自然吸收的水分烘干,用火来逼出茶叶本身固有的香味来。茶饼经炙后要碾成粉末,再用细纱茶罗来罗(筛)。
煮茶的燃料,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硬柴。(如桑、槐、桐、枥一类的木材。)沾染了油腥气味的烧过的炭,以及含有油脂的木柴(如柏、桂、桧树)和腐坏的木器(废弃的瘸朽木器)都不能用。古人认为这类柴木烧出来的东西有木的异味。
煮茶用的水,以山水最好,江水次之,井水最差。山水又以出于乳泉、石池水流不急的为最好;像瀑布般汹涌湍急的水不要喝,还有流蓄在山谷中的水,从炎夏到霜降以前,可能有蛇蝎的积毒潜藏在里面,可先加以疏导,把污水放出,到有新泉缓缓流动时取用。江河的水,要从远离居民的地方取用。井水要从经常汲水的井中取用。
煮水,当开始出现鱼眼般的气泡,微微有声时,这是第一沸;边缘像泉涌连珠时,为第二沸;到了似波浪般翻滚奔腾时,为第三沸。再继续煮,水就过老而不适于饮用了。水初沸时,按水的多少放入适量的盐调味,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用“竹夹”在沸水中绕圈搅动,再用“则”量茶末从漩涡中心投下。等到滚得像狂奔的波涛,泡沫飞溅,就用方才舀出的那瓢水加进去止沸。斟茶时,舀茶汤倒入碗里,须使沫饽均匀。沫饽是茶汤的精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花。花很像漂浮在圆池上的枣花,又像曲折的水边和水州上新生的青萍,也像晴朗的天空中鱼鳞般的浮云。沫像浮在水面上的绿苔,又像掉在酒罇中的菊瓣。饽是沉在下面的茶渣沸腾时泛起的一层含有大量游离物的浓厚泡沫,像耀眼的白雪。
水在第一沸后,去掉浮在上面的像黑云母似的水膜,因为它的滋味不正,第一次舀出的花汤称为“隽永”,可把它盛在“熟盂”里,以备抑止沸腾和孕育精华之用。以后舀出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碗茶汤都次于“隽永”,第四、第五碗以后,不是渴极就值不得喝了。茶性俭,水不宜多,水多了则淡而无味。茶汤色浅黄。香气至美。滋味甜的是“槚”;不甜而带有苦味的是“荈”;入口有苦味而回味甜的是“茶”。
【下卷六之饮】
要解渴,就得饮水;要消愁,就得饮酒;要消睡提神,就得喝茶。茶的种类,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要饮用饼茶时)用刀砍开,炒,烤干,捣碎,放到瓶缶中,用开水冲灌,这叫做"夹生茶"。或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开很长的时间,把茶汤扬起变清,或煮好后把茶上的"沫"去掉,这样的茶无异于倒在沟渠里的废水,可是一般都习惯这么做!
茶有九难:一是制造,二是识别,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质,六是炙烤,七是捣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饮。阴天采,夜间焙,则制造不当;凭口嚼辨味,鼻闻辨香,则鉴别不当;用沾染了膻气的锅与腥气的盆,则器具不当;用有油烟的柴和烤过肉的炭,则燃料不当;用流动很急或停滞不流的水,则用水不当;烤得外熟内生,则炙烤不当;捣得大细,成了绿色的粉末,则捣碎不当;操作不熟练,搅动太急,则烧煮不当;夏天才喝,而冬天不喝,则饮用不当。珍贵鲜美馨香的茶,(一炉)只有三碗。其次是五碗。
【下卷七之事】
茶事的历史记载 (共四十七则)。主要讲的是饮茶能养生修性。
【下卷八之出】
主要是茶叶的分布地带,以及不同地方茶叶的好坏。总体说来,湖北宜昌、河南光山、湖州、彭州、越州等地产的茶叶最好;其次是湖北江陵、湖南衡阳、河南信阳、安徽怀宁、常州、绵州、蜀州、明州、婺州;而陕西汉中、蕲州、黄州、润州、苏州、眉州、汉州产的茶又次之。
【下卷九之略】
如果正当春季寒食前后,制茶的这七道工序都可以不要了。如果在松间,有石可坐,那末具列(陈列床或陈列架)可以不要。如果用干柴鼎锅之类烧水,风炉、炭挝、火夹、交床等都可不用。若是在泉上溪边(用水方便),则水方、涤方、漉水囊也可以不要。如果是五人以下出游,茶又碾得精细,就不必用罗筛了。倘若要攀险岩,进山洞,便先在山口把茶烤好捣细,或用纸包,或用盒装,碾、拂末也可以不用。要是瓢、碗、夹、札、孰盂、盐都用筥装,都篮也可以省去。但,在城市之中,贵族之家,如果二十四种器皿中缺少一样,就失去了饮茶的雅兴了。
【下卷十之图】 用白绢四幅或六幅,把上述内容分别写出来,张挂在座位旁边。这样,茶的起源、采制工具、制茶方法、煮茶方法、饮茶方法、有关茶事的记载、产地以及茶具的省略方式等,便随时都可以看到,看在眼里,《茶经》从头至尾的内容就记完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