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寂。
周四晚案例讨论,听来访者录音,讨论环节后半段得出一个关键词——死寂,形容该来访者的状态。老师提到生命的停滞感,可关注随之而来的对宗教的兴趣。听着别人讨论别人,自己总喜欢对照自身,自己可不可能就是她。
昨天与婉廷讨论是否要学习世间法的问题。在我看来,身边的大多数人,亲近了这个,往往要贬低那个,不同“阵营”的人互骂互损,游走在不同“阵地”,若想让看上去彼此都瞧不上的人们互相放下防御去对话,似乎是件不容易的事。
对于学习和修行,我尚有很多疑惑,庆幸的事这些疑惑的答案随着不断地了解和学习终有一日趋于明朗。
很多事,既简单也复杂,简单在于理念,复杂在于实践,婉廷有一点说的极对——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就怕都学不透,反荒废了这一生。
那次做分享会前,对佛教的推崇也深受唐导的质疑,隔行如隔山,人们总是容易对自己不了解的领域生起轻慢之心,暂时不能理解的,就待将来的缘分了。心理学也只不过是一条窄路而已,佛以无为法为众生说无为,何况心理学这个尚还在拓进中的解释体系呢?
关于年龄,单身,修行,等问题,以精神分析来看,可一语归结为不可取的压抑,在梦中也的确会有压抑的愤怒,和压抑的欲望,但其实法师很简单地说了,到初禅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答案简单明确。
问题是自己并没有很努力地在做。今天与同修讨论为什么我心理想着盼着什么类型的异性,不就就会遇到什么类型。同修一语惊醒梦中人: 追求人天福报,还是了脱?是啊,很多世间烦恼矛盾,只是因为并没有很强有力地往那个超越的方面去做意。
法师与法师说的也有不同,对这个问题,听到有法师也肯定心理咨询的意义,达照法师已给过很明确的指引。我窃以为,佛法如此包容万象,以前的杀人犯都去皈依佛门以逃避制裁,可见佛门中绝对不是简单的天堂地,而一些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回避型人格障碍,即因人格发展不健全而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的人容易选择躲到深山避世,虽然现在佛门中不乏福报具足正念具足的人,但是也并不能排除一些人本身的人格基础就比普通人弱。若遇良师还算幸运,但若福报欠缺,只恐怕修到半路或是退转或是堕落,也未必只是戏言。我接触过的同修虽少,但也的确见到虽杂然心很少,一心出家,但到了寺庙呆了两年发现不会处理基本的人际而又回到世间的。太虚大师所提的人间佛教,我想或许也包含这层意思吧。
不管是学广论还是修天台,若要行菩萨道,据法师说世间任何的法都可以看作佛法的示现,但是这个运用的功夫当然需要以功力深厚为前提,所以学深之前,还是少做争辩,只是心中存个疑问,然后不断意念自己的最终目标,让它成为人生的主线,这样如何安排学广论的时间,如何安排专业提升的计划,似乎就都囊括在统一的信念之下,不会相互打架了。至于今后这个想法是否被证明是错谬的,这个不能保证,只能是说先把精力转移到戒和定上,把愿力从世间利益转移到与佛法相应的愿力上,边走边调整吧。
今天上午去王颖那个传统文化学校看了,大概了解了一点他们的理念和风格,也通过对了凡四训的管窥蠡豹再次思考了一下命数中蕴含的因果道理。感恩中午免费的饭食和他们这个团队在做的对社会无私的奉献。
下午去法轮寺磕了半小时头,磕到腿像面条有点软。感觉到自己身上烦恼障碍重重围围,此身简直就是一团移动的妄想烦恼的肉团。福薄,心中祈求佛力加持,令修行增上。也感恩所有的师长和道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