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中国的哲学史深奥无比,越读越难,可我还是选择继续前行,开卷总是有益的。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孟子也是山东人,他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学习儒家学说。他和老孔子一样也是游说各国无人采纳,同是一样的命运,便回来写了《孟子》七篇,被称为四书之一,另外三部分别是《论语》、《大学》、以及《中庸》,而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人性善:孟子的哲学中讲的是人性善,当时同期还有人性恶、可善可恶,有善有恶,因此孟子是儒学的理想主义派。为此孟子论证了许多,提出了人都有不忍之人,会有四端,也就是四德: 仁义礼智,只要人性不受外界影响,这四端就会顺利生长,而变成异于禽兽。
儒墨分歧:孟子沿袭着孔子的忠恕之道,讲仁义,本性为善,讲的仁是人自身而来的,而且是有差别的。而与墨家的兼爱有别,墨家讲的是兼爱是外部人为附加于人的,是无差别的。
政治哲学:其实说是政治哲学,看孔孟在各国都不招待见,可见其在政治上的见地也并非有多大吸引力。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以民为贵的主张似乎应该是和君主商量好了一起来诏告天下的言辞吧?当然了,这么向民的论点也才得以流传千古。孟子讲圣人为王讲的是王道,而不是霸道,以德行仁者为王。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王道不是别的,只是圣王实行爱人、实行忠恕的结果,这也就是孔子讲的内圣外王的王道。
神秘主义:在孟子的哲学里,还有着一丝神秘之意。孟子讲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大概意思就是这气很牛B,是关系到人和宇宙的东西,因而是一种超道德的价值。它是与宇宙同一的人的气,所以孟子说它“塞于天地之间”。有此气者可成大事。如何养成呢?两个方面,一为“知道”,道就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道,另一方面为“集义”,就是做一个天民应该做的事,结合起来就是“配义与道”。回头一看,全是精神层面上的事儿,正应了中国哲学的隐喻的特点,如何获得浩然之气,方法人家也讲了,再理解不了,那就是理解上的事儿了,反正这浩然之扡是无差别的,人都本善嘛,谁都能获得,就看个人的修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
第八章 名家
名家,之前一直也不太理解名家到底是什么,可是看完这一章节,似乎觉得这更像是我之前理解的哲学概念。名家讲的是相对于“实”的名,他们认为实是相对的,而名是绝对的。
名家和辩者:初了解名家,很容易将其与辩者等同,可是名家是辩者的高手,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辩者都是名家,至少不能代表名家。这里最终作者提出了两位代表人物,公孙龙和惠施。
惠施:惠施以相对论著称,他讲的是名与实中的实,他讲究实是相对的,所有可见的实都是相对存在的。他曾是魏惠王的相,后他的著作不幸失传,只在庄子的《天下》中收录了十事,今天关于惠施的思想也都是从这十事中推演出来的。
第一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第二事:“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第三事:“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第四事:“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第五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第六事:“南方无穷而有穷”。“
有穷与无穷是相对的。
第七事:“今日适越而昔来”。
今日的昨日是昨日的今日,今日的今日是昨日的明日;
第八事:“连环可解也”。
其论中为毁坏本身就是一种建设,例如锯木成桌
第九事:“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与当时以中国为天下相悖,他讲的是世界本是没有边界的,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央。
第十事:“汜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公孙龙: 著作《公孙龙子》,他讲的是名与实中的名,是共相论。其著名的几个理论有:
白马非马
讲的是白马与“马”和“白”的关系
坚白论
离坚白,认为坚白石是不可共存的,白是看见的,坚是摸到的,只可取其二,不能共存。
指物论:
指是表示抽象的共相,物是个别的物。
惠施与公孙龙学说的意义:通过对名与实的分析,发现了超乎形象的世界,总结了“在形象之内”和“在形象之外”的区别。
看过名家的介绍,似乎觉得这名家与我印象中的哲学概念更相似,或者是说与西方哲学会有很多共生共通的东西在里面,符合我对哲学的最初的理解。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传统说法老子与孔子同时代,是楚国人,著有《道理经》,现在学术研究说老子要晚于孔子。但作者认为《老子》一本应该是晚玩孔子,是在名家之后。不过,这不重要,还是看老子的理论吧。
道,无名
首先,老子要讲道,可是道并不是道的名,因为要讲,所以才给道起名为“道”,与桌子之所以叫“桌子”是不一样的概念。
自然的不变规律
在老子的哲学里,虽然万物是变化的,可是总有一不变的规律,就是道。而这不变的规律最根本的就是物极必反,任何事情如果向极端发展就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处世的方法
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若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用这样的方法,一个人在世上才能安居,并达到他的目的,避开危险。老子倡导无为,“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
政治学说
老子在政治方面倡导领导者的无为,国家之所以乱不是因为做的不够,而是做的太多,应该是无为而治。他希望通过国家领导的不为,而使国家人民保持质朴,也是常有人评老子说是“愚”民政策,当然我也不认为是让老百姓变傻,应该是缺少功名利碌的追逐和欲望,回归本质,回归自然,如同孩子一样淳朴和天真。
好了,今天的三章也读完了,中国的哲学果然博大精深,身为中华民族了解的还真是不多,希望此次阅读有所收获,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