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要从一次网约车打车经历说起。
前几天在老家县医院做完核酸,由于赶时间打了一辆网约车。小城市的车真的难打,等了好久无人接单,好不容易有一个远距离接单的,如获至宝。
上车后,司机满脸微笑地打招呼,期间还回头打量了我好几眼。好久没回来,突然感觉老家这边的人都这么“热情”的么?
随即司机就开始主动聊天。
“你是学生吧,在哪读书啊?”
“哦,不是,已经上班了。”
“已经上班了呀,在哪上班啊”
“xx”
“xx,那房价老高了吧!”
“嗯嗯,买不起买不起。”
“在哪工作啊”
……
“这工作是做什么的?诶你学什么专业的啊”
……
“今年多大了?结婚没?”
……
“我有个妹妹,跟你差不多大,在天津做xx工作的。”
……
“对了你家哪里的?”
……
“哎呀,我也是那的,你家具体哪一片儿的?你姓啥啊?”
我:?????(要不我直接报门牌号和身份证号得了。)
一通查户口似的连环发问下来,实在是招架不住,尴尬,抗拒,身体里像有一只发了狂的兔子!不,很多只。
尬聊的尽头,是沉默。
司机终于安静了下来,我也终于可以喘口气。
但好景不长,就在快要下车的时候,司机突然大喊一声,“我x,凭什么给我差评啊?我哪里服务态度不好了?我是没给你送到还是咋的?我x!”
面对司机的突然狂躁,坐在后座的我瞬间不知该如何办了,似乎他忘记了后面还有一个乘客?
默默地装作透明人就可以了。我这样说服自己。(但是脑海里已经浮想联翩起来,结合之前看过的各种新闻,什么司机报复乘客啊司机杀人啊巴拉巴拉,一点不夸张,就差开启紧急呼叫了。)
突然,司机回头,“你说是不是?”
我猝不及防地不知该如何接话,出于安(zi)抚(jiu)的心理,支支吾吾地回答到“是啊,现在有些人就是事儿多,恶意差评,真讨厌。”
但是此刻,我想到的,不止这些。
第一点,上一个乘客是不是也跟我一样,经历了被司机如此不舒服的搭讪和盘问这种极度不舒服的聊天,如果是这样,差评,也无可厚非,你不知道的乘客此时心情如何、是否在处理紧急的事情、是否很困很累不想讲话,无休止地进行聊天确实会造成困扰;
第二点,上一个乘客是不是也经历了司机突然狂躁发火的场面,被吓到也好,出于不爽也好,下车后给个差评,我都一点不会意外。
第三点,这是不是司机想要博取好评的一种欺骗手段,也不是没有可能,想获得同情也好,想侧面威胁也罢,有可能让乘客给一个好评?(后来,我真的给好评了,出于怂,出于害怕被骚扰,出于同情?我不知道。)
最后一点,也是感觉比较客观的一点。真的是有恶意差评的存在,可能乘车体验也还不错,但还是给了差评。为什么?因为一般打车的平台会设置差评投诉会补贴乘客优惠券或返现的机制,即使现在没有,但曾经确实有过,我真实听到过有人为了返券恶意打差评的。所以说,恶意差评存在的可能性,是有的。有规则就会有漏洞,就会被恶意利用,永远不要低估了羊毛党和投机取巧党通过非正常手段谋利的能力,也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恶。
对此,平台有没有完善的审核流程和制度我不清楚,但我认为,应该有。打车平台作为典型的双用户平台,乘客和司机,都应当被公正的对待,不能够为了讨好一方而损害另一方的权益,因为缺少了任何一方,平台都无法活下去。
想着想着,该下车了,我很礼貌地道谢后,默默点开了手机给了个好评……这魔幻的操作。
一些额外的启发,何为好的产品/服务?
(1)满足需求
首先,好的产品/服务应当是能够解决用户问题的,这是最基本的一条,甚至,我不愿意把它当作一个必备条件,因为这是基础,是核心体验,核心体验不存在,“这个产品”就不能称之为“这个产品”了。比如,打车软件若不能满足我成功打到车的需求,它就不能称之为打车软件;手机若不能打电话,就不能称之为手机。
一个产品的核心体验不存在,那“这个产品”也就不再是“这个产品”。
(2)不打扰
好的产品/服务应该是不打扰用户的,在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同时,要尽量做到不骚扰、不打扰。如果自以为是更好的提供服务或为了让用户实现某种行为而一味地对用户进行打扰,没有分寸,就会让原本及格的体验变得糟糕。好的产品/服务,我用的时候,你在,就好了。比如,网约车司机频繁与乘客聊天甚至是窥探隐私;饭店过分热情的服务;app不合时宜过分频繁的推送等,都一定程度对用户造成了打扰,甚至是骚扰。
这里提到一个“过分”,即没把握好分寸,人与人,产品与人,都需要分寸感,学会“恰到好处”。
(3)方便
除此之外,我仔细回忆了一下自己的打车经历,不考虑加班用车,个人出行的情况下,我几乎全部用的高德打车。而高德打车跟滴滴打车都可以满足打车的需求,但是高德打车与地图连接,我在查完路线后,可以很方便地一键打车,整个流程无缝衔接,很丝滑,这也是我正(zi)常(fei)打车经历中几乎全用高德打车的直接原因。方便,使我快速做出选择,而忽略微弱的性价比差异,车源差异等因素。所以,产品/服务也并不是说做得越重、越丰富,就越好,反之,越方便、越简单,反而更能留住用户。
好的产品/服务,满足需求是底线,做到不打扰是素养,能够方便使用是加分项。
当然,以上三点显然不是全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场景都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优先级也不一样。还有一系列其他复杂的因素。
怎么说呢,还是希望打车平台能够多关注一下下沉市场的具体运营状况,比如小城市司机的培训(素养培育),规范操作(比如全程开启录音),车源管理等。因为我在工作的城市也有过不少打车的经历,大部分都挺愉快的,有时候跟司机短暂的聊天还很开心,还能学到许多东西,所以,体验真的是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