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社交能力一直就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很怕生,不愿意和人打招呼,家长们就提前陷入了孩子社交能力这么差,以后会不会没有出息这样的担忧中。那么如何帮助孩子过渡社交恐惧期呢?
1
今天在电梯里碰到隔壁一家三口,我和他们打了声招呼,宝宝妈妈就叫宝宝:“鹏鹏,叫阿姨。”
宝宝没有反应,只看着电梯的显示屏,我就说:“宝宝和我不熟悉呢。”
等电梯到了,大家都出来了,我听到宝宝妈妈和他说,以后要叫人的哦,不叫人不礼貌的哦。
此情此景很多家长应该都感到很熟悉吧,起码我自己以前被孩子怕生,不愿意和人打招呼的问题深深困扰过。
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孩子就会像橡皮糖一样粘着你,更不可能让他和陌生的叔叔阿姨们打招呼了,那时候你会很容易有挫败感。
有些家长可能当面就指责孩子,你怎么不叫人呢,有些家长会事后批评,不叫人不礼貌的。
2
为什么大部分的家长都会为孩子的怕生有大的情绪波动呢?
因为孩子的社交能力一直就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几乎从孩子能开口叫人开始,一个孩子能不能落落大方,能不能主动叫人,能不能愉快地和其他小朋友相处,成为家长们暗中观察、衡量自家孩子未来是否有社交能力的参考。
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很怕生,不愿意和人打招呼,家长们就提前陷入了孩子社交能力这么差,以后会不会没有出息这样的担忧中。
3
的确,社会的开放性、自由度和高度合作让那些活跃的孩子得到了更多的表现机会,他们也更有成功的可能性。
既然如此,家长们可以想办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当然不是用硬性强制或者指责批评的手段。我们可以试试:
保持一颗淡定的平常心,接受他怕生的情绪。
对待孩子的怕生问题,我们一定要“泰然处之,置之不理”,千万不要挂着嘴上整天叨叨,也千万不要当面或者事后对此表示指责。
当孩子不愿意开口叫人,父母不要表现得过于急切,甚至威逼利诱,这样更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的父母往往会这样说:你叫叔叔阿姨,妈妈就给你糖果吃,否则你都不乖,都不肯叫人,妈妈不喜欢你了,诸如此类的说法都会给孩子一种逼迫他的感觉,往往适得其反,孩子通常会用一声不吭作为反应。
而在遭遇他怕生哭闹的时候,父母就要拿出博大的胸怀来接受孩子。要淡定坦然的接受,不批评、不强调。往往在我们坚持一段时间以后,孩子自己就忘记他的怕生行为了,慢慢就会变得大方起来。
多带孩子出入公共场合,并且要做到言传身教。
平时有时间多带孩子去公园、超市等陌生人多的地方,去应酬或者出去跟朋友聚会的时候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认识接触更多的人,开始他一定会排斥或者惧怕,我们要抱着温和的态度带着他去。
同时父母在这些场合一定要起到示范作用,比如在公园和超市遇到陌生的服务员和工作人员时,都会主动说好,慢慢地,你的示范会让孩子消除对陌生人的紧张。比如聚会遇到朋友时,先和朋友聊几句,不忙着介绍孩子,可以消除孩子对陌生人的焦虑。
各种场合孩子能看到父母与他人的交往,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耳濡目染,慢慢接受并学会这样的交往方式。
给予充分时间,培养安全感。
怕生的孩子很多时候属于慢热型的孩子,他需要一些时间,慢慢的进入到这个环境中,确保安全后才能打开自己,接受环境给予他的刺激。
但如果刺激影响过于激烈,孩子便又会快速的把自己关闭起来,保护自己。
所以,对于这类孩子,去到一个新的环境,不要立马就推孩子出去,“你去玩”“你喊阿姨”,甚至连你的身体都不要快速的离开他,抱着他一会,或牵着孩子的手,观察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他或许会躲在身后,说明孩子还需要身体的保护,那就继续陪伴他身边;如果孩子自己站着,没有行动,也没有话语,这个过程中,孩子外在行为虽然没有反应,但他的内在是在进入这个环境,去探索这个环境,等他的内在探索感知安全了,孩子自然就会开始迈步,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培养了自己对陌生环境的感知能力,获得了安全感。
成人在面对比较敏感的新的孩子,也不要过于热情的招呼。成人过于激烈的回应同样会让孩子紧张害怕,反而不敢与你接近。
当然,很多孩子可能天生就是害羞内向型的孩子,他不是不敢与别人交往,而是不想,父母怎么培养可能也改变不了。
那我们要做到尊重孩子,不要强行把孩子推到众人面前。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的天使,他不擅长交际,可能稍长倾听,他不擅长说话表达,可能擅长文字描绘,他不擅长音乐,可能擅长画画......
善于肯定孩子并发现他们的长处,孩子往往会以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不同于别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