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孝?
以前,我所认为的孝是陪在父母身边,能养亲。读了《论语》后,觉得孝要敬,不敬父母,那养父母,公婆,跟养其他动物又有什么分别,不能称其为孝。如今所理解的孝,来自以仁孝传家的曾子:孝有三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最一层次的孝能奉养父母,第二层次的孝是不使父母蒙羞,第三层次的孝是光宗耀祖。我认领了第三层次的孝,如果到终老仍未实现,下一辈子还做一家人,继续努力。
孝的中道?
翻看家风类书籍,关于孝的很多小故事有趣又发人深思。其中有个故事关于曾子。曾子在瓜地里除草,一不小心锄断了瓜根,父亲很生气,一顿棍棒打得曾子昏死过去。孔子听到这件事,认为曾子做得太过分了。生气地跟看门的学生说“曾参来时不要让他进来。”曾子认为自己孝顺父亲没有过错。孔子说:“舜侍奉父亲,需要的时候,没有不在父亲身旁的;父亲想要杀死舜的时候,他没有让父亲找到过。小打就忍受惩罚,大打就赶紧逃走。没有使父亲犯下不守本分的过错。”曾子方知自己犯了错。中国人讲究中庸,讲究和:大概就是做到恰到好处的意思。孝讲究中道,要做到合理的程度,敬到合理的地步。顺的时候是孝,你就要顺;不顺的时候才是孝,你就要不顺。
遇事问爸爸
还有一个故事离我们比较近,讲的是关于代沟的问题。百家讲坛主讲人曾仕强60岁的时候,父亲80岁,他一直习惯了任何事情都要打电话问爸爸的意见。别让人笑话他。他说“爸爸告诉我的话,我不一定听。但是我不请教他,他就会有失落感,认为儿子长大了,什么都行了,心目当中没有爸爸的存在了。”他认为把老人家当废物是最残忍的事情。如何看待代沟:把代沟看成可能的障碍,设法加以排除,而不是当作借口来掩饰自己的失责。
三代同堂最圆满
当我成家有了孩子之后,一开始坚持尽量自己带娃,一来公婆能有自己的小日子,悠闲过养老生活,二来我们可以全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养育子女。我家老爷却是很坚持,认为一起能够更好地养育孩子。于是十年来我们一直都住在一起。现在想来我家老爷有着大智慧,因为住的时间越久,越反觉三代同堂的好处,孩子同时得到父母和爷爷奶奶不同方式的爱,而我们有了2个爸爸2个妈妈的关心和疼爱。
三代同堂,是最自然,合理,圆满的家庭环境。其一,便于向长辈学习养育的经验;其二,便于为子女提供身教的机会;其三,利于子女提前适应社会环境。
以往认为父母退休后,游山玩水,打牌下棋,广场舞,泡茶聊天,很是不错。现在想来,能够养育子孙,老了仍然能够为家庭贡献,把自己近百的人生阅历传递给家族后代,实在是更为可贵,生命力得以再次激活焕发,就像老人常说“生活有奔头”,所以中国人常常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娱乐休闲看似舒服,但人是很神奇的,得有些精神追求。人一旦停止了成长,也就开始走向了衰亡。
教育不是非黑即白
三代同堂的家庭环境,真是如同一个小社会,会面临很多的挑战,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时时在修行。最难过的关大概就是两代人的教育差异。曾经我也是学了很多,越发觉得差异巨大,有些焦虑和担心,想要改变公婆的教育方式,却又改变不了,一度有些焦虑。
有一天突然意识到,为什么要非黑即白呢,没有人真正知道哪种教育方式一定是最正确的,教育本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情。教育的关键在于爱的链接,如果我不传递分离之感,让孩子理解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都是出于爱,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初心决定了结果,孩子自然能够接受到这样的初心,不再分离。因此家庭里的每个成员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如其所是,学会了互相尊重和体谅。作为父母,也是儿媳的我,通过做好自己,用身教代替言教,实在是一行抵过千言万语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