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无疆tj 文
(比商电车电灯公司旧址(进步道29号))
上世纪70年代初,我曾送过电报,在小白楼一带有条胡同称“电灯房胡同”,当时感觉名字起得蹊跷,一定有故事。后来问过老人,原来那里曾坐落法国电灯公司,时间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此引发了我对路灯的兴趣,
(墙子河边的法国电灯房)
在某种意义上说,路灯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
千百年来,国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居家以油灯取亮,行路以月光(兼有火把、灯笼)照明,因此才有了那句“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的恶语。时至清末,作为京畿门户、水旱码头的天津卫,到了夜晚,除去富贾达官门前摇曳的灯笼,津城便笼罩在茫茫黑暗中。
(法租界1500瓦输变电设备)
光绪十四年(1888)春,在东门里的大街上出现了煤气路灯,那是由外商经营的石油瓦斯会社负责供气,每晚由专人执杆点燃(我们在外国早期电影中看过这个情景),临街的商铺门脸儿借光营业,过往的路人也放心出行,一时成为津城议论纷纷的新鲜玩意儿。这也许算是天津路灯的雏形。
(1919年电车电灯公司股票)
天津卫路灯历史可以追溯到光绪十二年(1886),李鸿章在海光寺天津机器局西局接待来考察的醇亲王奕環,为博得他的高兴,花费重金在国外购进摩(发)电机一台,雇电灯匠(电工)两名,把海光寺内外用电灯装饰起来,“机器一动,火从机器过来,各灯自有火光。灯内亦无灯芯,并无油物,殊属千古之奇。”“灯光色淡,明如白昼,一灯之光可照一里之遥。”(见《醇亲王巡阅北洋海防日记》)。醇亲王大悦,对李鸿章的良苦用心赞赏有加。这是天津以电灯作为路灯的最早记载,那盏光明不仅照亮了海光寺,而且是天津近代工业发展的希望之檠①。
(北洋机器局门前的路灯)
光绪十四年(1888)夏,德商世昌洋行在英租界伦敦路(今泰安道)维多利亚花园旁绒毛加工厂安装了一台小型直流发电机,并在荷兰领事馆内安装了总共1000支烛光的电灯照明,这是天津电灯照明商业化的开端。
(金汤桥上的路灯)
光绪三十年(1904)世昌洋行的军火商海礼、比利时驻津领事嘎斯德与北洋大臣袁世凯的代表天津海关道唐绍仪等签约承办天津电车电灯公司,并在今河北区进步道设置办事处,供电范围以鼓楼为中心,半径6华里,以50年为限,期满后无偿移交给中国政府。路灯照明的商业化运作顺利完成。光绪三十二年(1906)2月,比商电车电灯公司发电厂在金家窑(今河北区金纬路)建成,俗称比国电灯房,开办资金25万英镑(约合250万元),该厂安装了两台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路灯的照明用电有了保证。
(英租界的路灯)
为改变津人使用蜡烛油灯的习惯,电车电灯公司通电伊始,便在老城厢北门里大街安装了数十盏白炽灯,亮堂的灯光下,街衢明晃,门脸生辉,车马行人如在白昼,起到了很好的广告效应。一时间,商家字号借了路灯可以营业到子夜,宅门府邸安了门灯显出气派与时尚,天津城的夜晚逐渐亮了起来。
(意租界马可波罗广场路灯)
电车电灯公司很会抓商机做生意,时值老佛爷慈禧70大寿,又逢天后宫为天后娘娘华诞出皇会,公司“由老铁桥(今金刚桥西侧)至贾家大桥(今小关大街附近)一带埋设电灯杆,添设电灯,已一律备齐”(《大公报》1904-11-15载),以配合天津官府的庆典活动。庆典活动通宵达旦,在备电影、搭戏台、设灯棚的同时,不惜重金架设的临时路灯真是锦上添花的浓重一笔。热闹排场,官商双赢。
(日租界桥上的路灯)
天津卫“接设电灯,以照行人”的路灯发展史,让惯于打着灯笼走夜路的天津人,对风吹不灭、非蜡非油的电灯产生无限向往,时人赋诗赞曰:“胜他无须秉烛行,圆珠替月倍分明。”正是那一盏盏路灯,照耀着天津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稳步前行。
注释:①檠,音情,灯架,也指灯。
(原法租界的电灯房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