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则《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刷屏爆火了。我看了两遍,感觉表演成份太浓,就是音配像。文案不错、配音也真实有特色,可是影像缺少鲜活的东西,特别是主人公二舅就像一个道具一样,有一个无形的手在操控他,没有思想和性格。
如果单纯用文字表达,可能再怎么离奇坎坷的遭遇也不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用真人配文字的方式,借短视频的风口 ,它是飞起来了。各类鸡汤,近年来人们喝的够多了。这个励志鸡汤,如果用细瓷青花来盛,没准端来喝的人寥寥,可是作者别出心裁,用一粗陶土碗来装,那效果立现、应者如云。作者真乃营销高手,怎么什么包装才最得人心。现在社会物质发达,精神繁荣,精美、细致的东西人们都审美疲劳了,那些朴拙的、原始的、乡野的、偏僻荒郊的、幽暗深山的东西总透着那么一种神秘和真实,对的,就是原生态!这鸡汤就是包装成了原生态,人们竟相转发、评论,其中不乏国家级权威媒体,热点谁不想蹭呢?毕竟在人人都是自媒体、流量为王的时代,日子不好过啊!
说了形式和包装,再说内容。其实跟二舅类似的乡间能工巧匠,每个村都有。二舅就是大伯、三婶子、四大爷的集合体。生于偏乡僻壤本就是一种不幸,再加上残疾,那就是雪上加霜的人生了。要么自暴自弃,要么拼力谋生。木工、瓦工、铁匠甚至推拿、针灸、正骨等,这些用以糊口的一技之长,那一项拿出来,都能让城市人佩服之余心生感慨。其实无他,生活所迫而已。对二舅反应如此强烈,让人有些想不通,在信息、交通发达,并实现了全面脱贫的今天,人们如此群情激昂地在网上围观一个残疾人,这只能说明有太多人浮于生活的表面,游弋在口水和泡沫里。普通人看个热闹也就罢了,可一些权威媒体和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人,更应该注重对乡村、社会深层、人性的体察和反映,把舆论潮流引向建设性的方向。
我出生在农村,到17岁才外出求学离开。可是村里从来没有一个人治好过我的精神内耗,他们只会让我加快逃离,即使多少年后,经常想家也常回去看看,那也一次又一次证明了离开的侥幸和正确。相信不久的将来,新农村会给我和我一样从村里离开的人一个留下来和长住的理由。
苦难不值得赞美,从苦难站起来才值得歌颂。这是二舅们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