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太多心理学的书,觉得累了,于是在微信读书的书架找了几本轻松一些的书来读。
我总喜欢同时读好几本书,这本读累了,就换另一本来读。可能不是好习惯,但确实是习惯了。
这次找了一本《山茶文具店》,一本李娟的《我的阿勒泰》。
《山茶文具店》此书我久闻其名,放在微读的书架已久,但是从来没有读过相关介绍。打开书,才知道作者是日本人。作者叫小川糸,“糸”有mi(四声)和si(一声)两种读音。百度了一下,读si的说法更多,意同“丝”。
日本人的文学作品更喜欢从细微处着眼,擅长从琐碎的生活中展现个人内心的张力。而中国人的文学作品好像更喜欢从生活中表现出时代背景的波澜壮阔。读新时代中国的文学作品还是会让人共情到悲悯,如上紧的弦。而日本新时代的作品却更多的是治愈,像一朵在微风中静静开放的花。这大约是文章为时而著和为己而作的区别吧。
01
这个文具店在镰仓,其一个重要的业务是帮人代笔书信。这个店以及业务是代代相传的,每任店主都由女性担任。书中的主人公是第11代店主雨宫鸠子。
书的内容分为四部分,分别为“夏”“秋”“冬”“春”,我才刚看“夏”这部分,雨宫鸠子学写字和练字的部分。
她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每天刻苦练字,先练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她形容字帖上的文字:“妖艳而美丽。我觉得那每个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就像是把正式礼服十二单衣一件一件脱下似的。”
她每日沉溺在练字中,没有时间和同学一起玩,没有好朋友,她认为别人大约都觉得她很阴沉、不起眼、缺乏存在感。
她练完日本的文字开始练汉字。汉字无穷无尽,像踏上了永无止境的旅程。
但她在磨墨中找到了平静,“将自己的意识慢慢沉入某个深不见底的黑暗之处,只差一步,就可以达到出神的境界。”所以,人生事事皆修炼啊!
“上代(第10代店主)教我的书信礼仪第一课,就是要正确无误地书写收件人的名字。”
“上代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信封是一封信的体面,所以必须写得特别仔细优美,字迹清晰。”
“写每一张明信片的地址时,都要稍微调整位置,让收件人的姓名能够刚好位于明信片正中央。”
“上代极端追求字体的优美,至死不渝,但也随时提醒自己不能自命清高、孤芳自赏。”
“即使写的一手靓字,如果别人完全看不懂,就无法称得上是精粹,反而会变成一种庸俗。”
“不论字写得再好,若心意无法传达给对方,就失去了意义。”
书写、字的位置,貌似是微不足道的事,但是认真做事,可以将一件事情做出仪式感。而做出了仪式感,就含有了一种神秘的力量,让人崇拜、敬仰。
就比如那花费一生专心做寿司的老人,比如那些代代传承的剪纸、绣花、戏曲……
我想起《三体》中的一句话“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执着于同一件事情,不去管时光的流逝,才有可能达到那种“技近于道”的境界吧。
“我花了将近一个星期,完成了鱼福老板娘委托的盛夏问候卡。令人高兴的是,没有写错任何一张。”
我坐在临窗的书桌前,敲下上面那句话,窗外有阳光,徐徐清风拂面。我端起我的瓷杯,喝了一口早上煮来缓解秋燥的清甜的竹蔗芦根水,心中一片恬静。
02
网上找的注连绳,没找到红色的。
“六月三十日是鹤岗八幡宫每年固定举行大祓(fu二声)仪式的日子。”
“山茶文具店每周六下午、周日和国定假日都休息,所以今天可以放心外出。”
“我要去领新的大祓注连绳。”
“大祓注连绳是将注连绳两端绑起来的环状装饰,许多镰仓的人家都会把它挂在大门口,只有在每年举行两次的大祓仪式时才能换新。”
六月三十日的夏越大祓注连绳中央挂着水蓝色的纸带;十二月三十一日的新年大祓注连绳则挂着红色纸带。
她参加的大祓仪式要用写数字“8”的方式三次钻过用茅草制作的巨大茅草环,然后从侍奉神明的巫女手中接过神酒含在嘴里。心里的纠结便轻柔地解开了。
“踩着软绵绵、有些醉意的步履回家后,立刻把新的大祓注连绳挂在店门口。终于能用焕然一新的心情迎接夏天了。”
听过台大教授傅佩荣的《宗教哲学》讲座,他说宗教仪式和节日的意义是表示一个重新开始的时机。如果生命生活是一往直前的,难免让人绝望。但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状态,每到一个新的起点,就能开始一个新的轮回,这样给予了人类希望。就如同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说在抗日战争最黑暗的时期,大家就是靠着这句话坚持了下来,不至于崩溃,最后才走向了胜利。
书中鸠子在完成仪式之后,感到愉悦,心里的结解开了,可以用焕然一息的心情迎接夏天,亦是如此吧。
很喜欢这种生活呀!要是自己能开一个小店,传统节日自己手工制作一些传统的物品作为礼物送给来店里的人,也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我想起孩子两三岁时,有一次元宵节,晚上下班车看到天桥下有一个卖灯笼的地摊,我买了一个灯笼准备送给孩子。
转身离开时,来了一个带着小孩的女人。小孩看到灯笼闹着要他妈妈买,妈妈嫌贵,不肯买。我当时很想对他们说:我买一个送给小朋友吧。但是因为腼腆内向的性格,我犹豫很久终究没有行动。想起来很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