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先生说,“《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他还说, “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蒋勋先生其人
对于蒋勋先生,相信朋友们并不陌生,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毕业于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蒋勋细说红楼梦》的书籍或音频,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听过,对于他的解读,也一定会受益匪浅。我就是这受益匪浅中的一个。蒋勋先生做过主播,他的声音很好听,说话不紧不慢,圆润浑厚,听起来让人感觉特别舒服。
蒋勋先生博学多才,他说自己曾经反复看了《红楼梦》二三十次,所以他的解读自有其精妙绝伦之处,当然,也存在不少错误之处,虽然说是瑕不掩瑜,但也难免给人一种吃饭吃到沙粒的遗憾。
蒋勋先生拥有庞大的粉丝群,我们所熟知的女明星林青霞和诗人、画家席慕荣都是他的粉丝,尤其是林青霞,曾给予“蒋老师是我唯一的偶像”的高度评价,从中也可见粉丝对蒋勋先生的喜爱之情。
蒋勋先生眼中的《红楼梦》
观点之一。蒋勋先生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对自己书中塑造的每一个人物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他觉得作者在《红楼梦》中只是叙述,没有任何一丝的轻蔑或批判。
我觉得蒋勋先生这一观点特别难能可贵,从这一点中也可以看出蒋勋先生是真正深入地读懂了曹雪芹书写《红楼梦》的良苦用心,可谓是曹公之知己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读者却常常会陷入“以已之心”,推测出“曹雪芹之意”的论断,有些观点读后,让人啼笑皆非。
观点之二。蒋勋先生觉得,《红楼梦》的作者是在引领我们去看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好的、丑陋的;让我们看到“因”、“果”的循环轮替,也就能慢慢地去领悟什么是真正的“慈悲”,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他认为“慈悲”不是先天的,是经历过生命中的苦难之后生长出来的同情与原谅,这也是不同年龄的人去读《红楼梦》会得出不同结论的重要原因。
对于蒋勋先生的这个观点,我也是极其认同的。不同年龄段的人读《红楼梦》,自是感想不同,对于我来说就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在同一年龄段读,有的章节连续读上几次,想法和认识也会发生变化,这固然和自己的阅历、思考、认识等有关系,也与《红楼梦》作者高超的写作方式、悲天悯人的情怀有关,或许,这就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吧。
观点之三。蒋勋先生在解说《红楼梦》时,很重要的一个观点是认为大观园是一个青春王国,“青春”是《红楼梦》的美学基础。
对于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蒋勋先生的观点的,因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的考虑,对于书中人物的年龄显得有些莫测高深,很少正面去写,即使是说到某些人的年龄时,往往也是一笔带过,如果不注意的话,就会淹没在细节的海洋里。不过,如果细心品读,还是不难发现书中人物年龄的蛛丝马迹的。
可能是因为受了《红楼梦》电影、电视中宝玉、黛玉、宝钗、湘云等扮演者先入为主的影响,让我们对《红楼梦》男女主人公们的年龄出现了错觉,其实这些男孩、女孩不过十二三岁,大些的十五六岁、十七八岁,即使是王熙凤、李纨当时也不过是二十几岁。对于这些青少年来说,我们很多时候是用了成年人的眼光、心思去忖度他(她)们的内心和行为,无形之中注入了许多阴暗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这种“青春美”。如果心中有了他(她)们是一群青少年这样的想法,再去仔细研读书中的一些经典桥断,就不会作出一些偏离事实的过度解读来了。
上述所说的蒋勋先生的三个观点,是从《红楼梦》整体而言来讲的,对于具体人物,蒋勋先生也是有着细致分析的,这儿就不再展开讲了。
蒋勋先生说自己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他觉得《红楼梦》这本书处处透露着慈悲,也处处是觉悟。对于《红楼梦》是否是佛经这一点,单纯从佛经和《红楼梦》都属于经典这个角度来说,我是非常同意的,不过我想曹公写《红楼梦》,肯定不是想从佛经这个角度来定位的,这个观点可能是与蒋勋先生自己的成长、个人爱好、人生思考等方面有关系吧。
这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心中也会有一千个《红楼梦》,作者在书写完这部书后,在一定程度上讲,它已经不再是属于作者自己的了。亲爱的读者,你说是吗?
NO:2018-27
于201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