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6号,离复试还有不到两天。借晚饭后的消化时间,我想提出一个问题。
包括父母在内的许多人知道了我的成绩,又听说我是考本校本专业的,便直接表示:稳了稳了。
缘由无非就是我已经联系好了导师,学校会偏袒自己的学生之类。
可能是我的想法过于单纯,我总觉得不会是这么一回事。学校老师的联系方式公开,每个参加复试的人都有条件提前联系好导师,若是每个导师都去招生办打招呼,这个复试可能就没办法进行下去了。出于这种逻辑,我觉得大部分导师是不会强行操纵结果的,我的老师也不像是会这么做的人(希望如此)。
至于偏袒自己的学生这种事,我觉得既不会出现,也不应该出现。复试的各个环节都有分数,笔试的科目我想并不方便操作什么,而面试是小组面试,其他学生是有资格对打分提出质疑的。
再者,作为一个老师,相比于一个同学的出身,最关心的事肯定是这个人本身是否优秀,足以胜任。倘若我是一个优秀,或者至少不低于平均水平的人,或许还有一些自以为比其他大多数外校同学优秀的理由。不巧的是不论外在还是内在,我都远远称不上优秀。啊,这种缺乏根据的自我评价意义也不大,到时候自会有评判的吧。诚然,凭借自己带学生的经验,一个导师或许会作出招本校学生好过外校学生的结论,但我没有什么根据去猜测别人的表现如何。
其实我不认为每个人都打心底里觉得如果是本校的同学复试就没有悬念的,大部分人应该不这么想才是。即使排除上述理由后,也不能排除本校进复试人数>录取人数的可能。或许大部分人只是因为事不关己,随便的采取一种普遍的说辞罢了。可是三人成虎,这种说辞广为散布之后,可能我们自己也搞不清是不是真的了。同时我还很好奇,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日后若是当上了导师,会如何取舍学生呢?
我不太喜欢讲无根据的话,这可能是我缺乏自信,怕被打脸的表现。也对真实情况没太多兴趣,因为一个官僚作风严重的学院怎么做都不奇怪。只是好奇为什么会这么想。
再说说题外话,可能有人觉得我圣母,我崇尚公平,我同情外校考生。请不要这样误解并急着扣帽子,我不在乎别人面对的事情。如果一个人被淘汰了,很可能无关好坏,只是不与他存在的环境相适应罢了。在我自己身上不适应的矛盾已经够多了:我对机械感到厌烦;我没怎么花精力准备复试;我不打算在面试的老师面前刻意表现;我自己除了分数之外的实力很成问题。而尽管如此,我也知道会有与我相比更不与环境搭调的人,环境或许会选择我而不是他们(或者干脆一起淘汰了,不论结果如何我都会认为合理)。认同这种选择包含了一些无奈的感觉,却让现在的我不知如何反驳。
可能这也是一种麻木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