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入读书群,开始读书就被弥补各种读书的空白点,有些书读起来欲罢不能,尤其是武志红的书,出一本看一本。最大着迷的是能在书中看到生活的影子,对比身边的人,感同身受。读书看到的一切,都是为了改变自己,优点继续发扬,缺点尽量改正,从而更好的养育孩子,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完整的环境中,成为有价值观且健全的人。
“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
这句话是不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都听过的话?父母总是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这一句话的另一面就像是说:你得为我的人生负责。其实在听到这句话时,我们的内心时抱怨的,甚至是抗拒的。而说话的人对你进行一种投射,如果你对此投射认同,并表现出我的意识行动,就是投射认同。如果投射一旦失败,投射者(通常是父母或者是上司)就会巧妙的自知或者不自知的方式让你感觉到,你做错了,你对不起他。这种逻辑进一步演化就是:我付出这么多,你怎么能这样对我?而你必须用听话来满足父母的自恋幻觉。即:我做了A,我这么辛苦,我不说你就应该知道我要你做B。在历史中,我们能发现,那些大权在握的人,最喜欢玩这种游戏。现在我们生活的中的家庭或者工作中,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的投射,他们渴望自己什么也不说,属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在亲密关系中,”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貌似是吧注意力放到了别人身上,其实更渴望的是将自己的自恋幻觉强加给别人而已。在生活中存在着一部分人,很愿意听从别人的意见或者安排,其目的一是因为自己真的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二是当问题出现时可以更好的躲避自责,吧事态之所以发展成这样怪罪到他人的头上。所以能彻底的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投射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心理机制,每一个人际关系中都充斥着投射与认同。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父母如果有很强的控制欲望,要求孩子做一切都按照她们都意愿进行,成年后的孩子就会执着于依赖投射。而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顽固的投射认同,和他的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密不可分。最终我们的话题又回归于原生家庭,原生父母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关系模式,我们最终就会受到什么样的传承。
《不要用爱控制我》的作者埃文斯曾说:对于控制者来说,你的想法不值一提,她们根本不关心你的想法,拒绝真正了解你。这里的控制者最常接触的就是父母,就像父母总是强加于想法给你,例如:父母总是会给你一个苹果并告诉你,苹果多么营养丰富,而你不爱吃苹果,只想要一个香蕉,但是她们不懂,不理解,还会说我对你那么好,还不知足类似此类的话。在我们所接受的文化中,父母往往都是支配欲望超强的人,他们心中的逻辑就是:我以我的方式对你,你也必须以一种特定的好的方式对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然而,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会继续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当生活在一个民主的家庭中的孩子,却是极少遇见这样的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见的最病态且极端的内在关系模式就是:“我行,你不行”。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即使没有依然可以在身边的人身上寻到这样心态的人的影子。这种极端的人最主要呈现的外部关系就是处处自己说了算,并且不能接受别人展示自己强大的一面,他们总会巧妙的让周围人感到自卑。想必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能力欠缺但是爱拍领导马屁的人总是能在职场轻松赢得很多嘉许,其实这样的人就是轻松的将“我行,你不行”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给了领导者。投射成功了,领导者自然会觉得很爽很自在,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似乎比比皆是,但是通常这样的机构很快就会断送前途。
建立起“我行,你不行”的内在关系模式的人,往往是在原生家庭中被极力否认过,甚至严重遭受到父母的忽略过的人。但是在保持着“我行,你不行”的游戏中,这样的人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要在公司和家中等各种场合维持“我很行”的形象,虽然累,但是他不敢放松,因为过去的经历告诉他,如果“我不行”就会遭受到忽略甚至辱骂、呵斥。所以不得不硬撑·······至少在我身边我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人,而背后最可怜的依旧是保持者,如果身边有一个可以劝慰之人,告诉他即使“我不行”出现时,依然不会遭受到忽略,依然重要,也许状态就会改观很多。家,应该是能温暖我们的心,家人,应该是能让我们软下来的。假若工作体系中只剩下权利游戏,貌似可以运转的更好,而家就会崩溃,那时我们会觉得那不再是一个家,也许不过是一个权利游戏纷争的地方,仅此。
很多现实中的案例都离不开我们的原生家庭带给的影响,群里的小伙们经常一起察觉内在的自己。我的原生家庭总是被认为是没问题的,我依然会在育儿中将自己潜意识中的原生家庭带入。所以这就是我们想要去学习心理学的原因,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家人,更好的察觉内在的自己,更好的养育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