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徒步,不经意的闯入周边几个传统村落,震撼于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韵味之余,深感传统村落原住民整体让位外来商户的商业经营,再也找不到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更痛心的是,个别传统村落注入大量的现代建筑元素,原有的风味几乎荡然无存,童年的记忆飘然而逝。
传统村落是指承载传统优秀地域文化的村落,即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完整的传统村落既包括民宅建筑、庙宇祠堂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与之密切关联的传统戏剧、音乐、手工制作技艺及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的选址布局、宗族图谱、村落档案等文化典籍和传统节日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古代先民的天地人哲学观、传统的礼制规范与伦理道德等。
保护、发展、利用传统村落,保留传统村落固有的文化、风俗和隐藏民族心理结构的建筑,将传统村落修旧如旧和复原真貌,注入生命的活力,我将其称之为活化传统村落。活化传统村落,最关键的是传统村落里的原住民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他们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核心动力。
村民是创造传统村落历史的主体,是活的村落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留住村民,保护他们原有的生产生活场所和方式,才能保持村落的原真活力。但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疾驰推进,传统村落盲目的不合理的建设开发利用,加速了传统村落的消亡。众多农村劳动力受到城镇打工的较高收入(较之于传统农业)和现代生活的诱惑而潮水般向城镇转移,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逐渐瓦解,空巢化、老龄化严重,人去村空,空巢变弃巢,有的传统村落已经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传统村落是普通的农村村庄,是村民千百年繁衍生息的场所,蕴藏着农耕文明的精粹、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DNA。但一些传统村落,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村民收入较低,原住民大量外流,村落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动面临断流,一些特有的民俗活动难以开展,很多古祠堂无人修缮,村庄传统文化失去保护传承动力。传统文化无以传承的传统村落,便如无根的植物,失去了发展的希望。
活化传统村落,让传统村落活着并延续使用,保持居民的生活质量、产业发展和社会关系营造,这是活化传统村落的魂。然而,传统村落保护走过很长的路后,却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不少无人居住的传统村落,堂而皇之地摘取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桂冠;不少传统村落注入了钢筋水泥等大量的现代元素,原有的传统村落几乎不见踪影,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新农村、新城镇,更别提原有的传统文化了;村民保护意识不觉醒,民居损坏得不到修复,自我修理也难以按照留存历史信息的原则执行;在村落环境整治方面,没有做细传统特色空间、农业景观的保护;打着保护传统村落的旗号占用财政资源,复制和创建一些伪传统村落等等。
没有人,也就失去了传统文化延续的主要载体和核心动力,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自然会出现断档。活化传统村落,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是留住村民的前提。依靠产业复兴,保障村民逐渐提高收入,复苏原住民建设家园的热情,逐步自觉矫正原有的不恰当建设行为,使他们成为保护传统村落最可依靠、最应依靠的主体,成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活化传统村落,处理好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关系,加强村落格局肌理和景观风貌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村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只有处理好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将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转化成未来发展的机遇,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利用,传统村落才能活化。
活化传统村落,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有机现代农业;利用传统文化特色景观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深化农村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原住民在当地务农、培育职业农民。活化传统村落,保护农耕社会要素、生产空间要素和祭祀空间要素,把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意识培养、产业培育、人居环境及基础设施改善相统筹,让原住民通过活化传统村落获得经济收入,这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根本落脚点,这样传统村落才能走向复兴、振兴之路。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传承发展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沉淀了不同地域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活化传统村落,不是单纯的传统建筑及风貌的保护,也不是跟风而上的增加旅游设施和项目。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整体方案切入,采用村落价值要素提炼保护、居住环境改善等技术引导的方式,使得村居建筑具有乡土性,避免城镇化;村落环境具有地域性,避免园林景观化;村落活化利用具有文化性,避免同质化。
让一个个濒临消失的传统村落得以留存,继续娓娓诉说着农耕时代以来的漫长故事,这就是活化传统村落,这就是留住童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