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铭悦
昨日,饭后,女儿,先生和我一起看《朗读者》。
关于这档节目,甚是喜欢。那么既然喜欢,自然被里面的真人真事。感动着,且不说之前柳传志写给儿子的信,还片片保留在心。那么,昨天麦家写给儿子的信,着实让我震撼。
子女,牵动着每位父母的心。不管父母有着什么样的身份,牵挂子女的心不变。儿行千里,母担忧这该是自然的情感吧。然而古语里,很少形容父亲为儿担忧的方面。也是,父亲一直,刚毅,威严的存在着。也许只有遇上大事,才需要跟父亲商量。
然而,过去的观念,总归被慢慢替换。如今,事事巨细,父母都得跟子女。以各自的角度,各种方式,说说明白。
麦家讲到他的儿子,从初二开始,除了吃饭,与他没有任何方式的交流。习惯性的,禁闭房门,一个人呆在里面。这样一作,就是三年。
是啊,看着镜头下,豁达的麦家,两眼湿润。我看看身旁的女儿,同样处于非常时期的她。自发性的用手,摸了摸她的头。
这个摸头,是被麦家的儿子叛逆震惊,也是欣慰偶尔发发脾气的女儿。没有长时期的与我们隔离。
麦家再次打开他与儿子的心门时,他是流泪的。因为背后,多少次尝试 多少次被拒于门外。只有父子间记得。幸好,最后行李箱内,麦家准备的两封信,给暖化了多年的冰霜。
听完,麦家朗读他写给儿子的信。我沉静良久——
百般无奈的时候,书信成为最简单的沟通。现在青少年习惯借着网络,传达喜好,交流情感。原来是方便,后来是好玩,然后就是潮流。而书信却被丢在远远的脑后。
直到现在 又返回身边些许。就如同朗读带者带来的返潮。其实,不管是写信人,还是收信者,在重复多次去品读。信件里传达的情感是多样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增添更多的蕴意。
女儿刚步入初中,本着一个新的起点。我也是静静的用书信的方式,告诉她即将面临的事情。
我一个人静静的,写完。交给女儿的时,她有些惊讶,不过还是跑到自己的房间,静静读完。
完了,我想跟她交流些啥。然,总归聊不到她心里的想法。
好吧,即使她不能明白,不能体会。我迫切想告诉她的一切,传递一些过来人的经验。
喜欢麦家信里说得:儿子,你长大了,从今天开始,即使我想做你头顶的吉星,一直保护着你。但我还是不会做它,那样你的人生才不会空白。
就像我说过的囧事,在一年后,出现在女儿身上。她还是泪如雨下,崩溃的模样。原来,担心的,输入式的方式,终归不能被子女采纳。
信,传递出去的信息,以明确的,需要思考的,正式的方式。显示着它独特的沟通本领。
其实,人类的大脑,有着无限的空间。那么沟通的方式,直接说有它的好处。书信在深层次,传递超越表达的意思。也许,多数人不会认可。要说,发展这么快速,为何还要用书信方式去传达呢?
也许,从九零后开始就没有接触书信。更别说,往后代代。在老外还在研究国文的时候,国人只寄托在微软产品。大量的现成图片,构成了家书万千。先进的拍照软件,记录着滴点欢乐。
若干年后,我们翻阅往年,照片回忆的瞬间。是感动片刻,还是一幕而已。
不久前,偶然间翻阅,之前与家人的书信。重读一变,却是让我百感交集一翻。那时的牛犊气概,淳朴不凡。估计,翻看旧照无法体现当时心静吧。
最近流行一句话: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个在路上。
我更想说,长跑是身体和心灵都出汗了一番,那么书信便让心身放空一回,动一下,空一下,再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