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是世界,不是土地上的他们2

       四、“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我心中的“孙少平”不是一个悲情人物,是一个“干净”、“努力”、“执拗”的偶像,我不知道生活给人苦难以后我们要如何还生活以歌,我不知道如果失去挚爱之后怎样才能不抱怨的生活,我不知道明明努力了,明明我真的可以而结局却背道而驰时我要怎样活着。而他那个人人口中的“好后生”就那样简单的,那样波澜不惊的看着这一切发生,看着这一切逝去,而依然坚韧。他的波涛汹涌又有谁能了解,我渴望靠近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

       孙小平,平凡世界的精神斗士

       孙少平生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封闭的农村,但他不畏艰苦、迎难而上,敢于有梦、敢于追梦、敢于圆梦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他不断向前,无论在现实世界中走了多远,他那种向上的力量都在,都没有忘记当初为什么而出发,集八十年代新型农民、知识分子的特色于一身,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平凡的世界中演绎不平凡生活的孙少平。

        岁月在流逝,然而,它并不是悄无生息,随风消散在历史的天空,而是不断地被铭记,它在时光的流变中,形成自己特有的时代文化,形成自己特有的时代特色,八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时代,是中国崛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广袤的农村土地上也开创了崭新的历史。积极推进社会改革,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让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一定的满足,贫瘠的黄土高原也出现了现代化的曙光,穿越层层风沙,照着古老而又沉寂,荒凉而又闭塞的农村,新思潮冲击着农民的内心,不断地更新着他们的世界观,推动着他们不断向前。

       平凡却不平庸,这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所塑造人物形象的。孙少平更是印象最深的一个,孙少平是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塑造的现代青年形象,他积极向上,敢于进取,满怀热情,虽然生活在艰苦的农村时代,却没有向生活的压迫而屈服,反而是培养了他迎难而上、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他有追求、有理想、有着对生活的执着,有着我们当代人值得学习的精神品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平凡的生活中铸就坚毅的品格。

诗人艾青曾说过,“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艾青的这番话,无疑是要告诉我们,“一息尚存,生命永存”,但凡我们还有一段意识存在,就依然要发出最耀眼的光芒,照亮最黑暗的天空。这可以说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每个人在曾经的岁月中大概都有一份坚守,生活在艰苦年代的孙少平也曾经有自己的梦想。

     (一)苦难中磨练出的坚毅性格

        孙少平出生在一个环境极差的农村家庭,一家五口人祖孙三代住在一间小破屋里,患病的祖母无法下床,母亲为此日夜操劳,他的父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农民,终日耕地劳作,身为村里最穷的一家,他们要拼尽全力才能换来一天的粮食。 孙少平作为农民的儿子,是在苦难和饥饿中长大的。他不怕艰难的社会现实,也从不向困难低头,而是迎难而上,最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人生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得到了社会的的认可。他自卑而坚强:由于家庭贫困,使得他在生活上就有种自卑的感觉。尤其是上了初中后,这种自卑就深深地扎在他的心底,难以抹去。初中食堂的饭菜分甲、乙、丙三等。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迫使他选择最差的一份丙菜,每天最后一个去领他的两个黑馍馍,这给他留下了一层自卑的阴影。为了能改变这种自卑感,他只有看书,因为只有看书,他的精神才能得到一些安慰,也正是这种安慰减轻了他心中的一些自卑。他的自卑不仅表现在生活的方面,还有衣着。当他与田晓霞第一次见面时,他首先意识到的是他自己的一身破烂和很脏的衣服,觉得自己站在这个又洋又俊、穿戴漂亮的女同学面前,就像一个叫花子到她家门上讨吃得来了,这使他有过份得自卑,甚至把这种自卑持续到他们恋爱中。但他也决不会像他哥哥孙少安一样,为了逃避不可实现的爱情,就就匆忙给自己找个农村姑娘。他决不屈服,无论命运怎样无情,他都要去争取自己的未来和幸福!虽然他心底有一层难以抹去的自卑阴影,但自卑中又显坚强。这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是古老质朴的黄土铸就,身力单薄的自己,精神上的优势与满足使他支撑起脆弱的自尊而不至于倒下。不久,他他便从饥饿、贫寒、自卑的煎熬中挺了过来。孙少平在小说中是一个为每顿饭必须到食堂领取黑面馍馍而感到寒酸,自卑的穷学生的身份,他穿着布满补丁的衣服。躲在学校的角落里,等所有的学生打完饭后才去领自己的黑面膜,这样的生活让他活在深深的自卑当中,而正是这样的品生活造就了他不屈不挠的坚毅品质。他不为贫困而抱怨,相反的,他一心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以及家庭里的状况,因此,他利用所有的时间读书、看报、学习,以支撑起她那脆弱的自尊。孙少平此时正在中学读书,但他心里清楚,自己能读书的日子不多,因为寄宿的原因,孙少平都是在校解决伙食问题,那时的菜分为甲乙丙三种,一般的同学们都吃乙菜,可孙少平却连丙菜也吃不起,每次他都是等别人吃完以后,自己再去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非洲”黑面膜,有一次看到别人碗里有剩菜,孙少平四下张望,无人后,飞速地把那残羹剩饭往嘴里倒,喝完后,他蹲在地上留下了两行清泪,他太穷了,他可以忍受衣服的褴褛,却无法逃避生存的需求,孙少平的自尊让他感到无地自容,但好在有书籍,让他得以片刻慰籍和心里的安宁。

       孙少平喜欢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他可以屏蔽掉外界的一切,专心进入到书里的世界,在那时,他才发现自己精神世界竟然可以这么丰富,原来书里有那么多精华的东西值得自己去领会,在隐隐中,孙少平的思想早已越过了物质上的贫穷,迈向了充实自己内心的道路,读书是他困苦生活里的唯一灿烂星光。

        虽身在井隅,但心向星光。虽然孙少平读了许多书,但由于家里状况不好,他还是要回去务农的,孙少平回家期间里曾经得过一个好差事,就是当村里的教师,高中毕业后的孙少平回到双水村当教师,当教师的日子是孙少最开心的时候,可好景不长,三年后,他被辞退了,他的身份依然是农民,这使得它非常的痛苦,当时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浪潮席卷了整个黄原地区,家里的条件开始有所好转,但他不甘心当一名农民,并不是他说他不能吃苦,而是他不甘心,不甘心自己一辈子就在农村当个农民,用现在的话说是。

       孙少平,他性意志坚定,所以即使再困窘的生活,他向上的精神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上高中时,他的家境,可以说已经不是用贫穷就可以来形容的了,家徒四壁,黑面膜膜都不能敞开肚皮吃饱,更别说白面馍馍大米饭了,他一家节衣缩食送他们俩兄妹上学已经是非常的不容易了。他不想让家里为了他有更多的心理负担,所以在学校也总是过着贫瘠的生活,           

        虽然家境贫困贫家境困难,但他却有一颗特别敏感的自尊心,也就是因为他太好强,太过于自尊,所以又显得非常的自卑。因此在学校的时候,他总是显得非常孤独,不喜欢和其他同学同出同入,就连吃饭也是一个人,在别人都已经消失了的情况下,才去拿回属于自己的两个黑面馍馍,以免招来他人的取笑,他看不惯道貌岸然的班长顾养民,却装在心底,不曾道与他人,他有些逃避现实,不想和他人说话,特别是和女生说话,让他觉得特别的心酸和难堪,他渴望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渴望能有一身像样的衣服站在他人的面前,渴望自己不再可怕的轻视和目光。渴望自己能不在可怕的轻视的目光下生活,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他越想拥有却越难拥有,所以他有些自我封闭的情绪。

       其实,凡是经历过贫穷窘迫的人都有着相似的体验,特别是土生土长在农村的孩子,在破茧成蝶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会有那么一段岁月,让自己感觉到莫名的自卑和敏感,对自己和他人都产生质疑。他显得特别的不自信,总觉得自己生活在黑暗的角落,没有阳光和温暖,总是冷冰冰的,哪怕是多年之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心灵中曾经的那段艰苦的岁月依然在心底泛着波澜,挥之不去,只是回忆让人总是经过筛选的忆苦思甜,感慨过往亦倍感珍惜现在的生活。路遥生活在八十年代,他的人生与孙少平有着极其相似的经历,所以在刻画孙少平这一人物时,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影子,让读者在细细品味当中,犹如自己正好生活在那个年代,让我们感同身受。

       孙少平虽然物质上贫穷,但永远压不倒他精神上散发出来的光芒,他渴望了解外部世界的情况,他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在读了奥特斯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其中的男主角保尔柯察金的人生经历让他的内心非常的震撼,极大地冲击了他的精神世界,使他再也无法抵挡书籍对他的诱惑了。通过读书,他不断地了解了外面的世界,明白在原西县的外面,还有着一个充满奇妙、更为繁华、更为浩大的世界,原来他生活的世界是那么宽广,所以他不愿意再坐井观天,想要用实际行动去改变现状,逃离这个让他窘迫的空间,去寻找新的生活,“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一种发自内心的声音,激励着他去寻找外面的世界。

       每个人青年的时候都应该把握时光尽可能地去多读书,了解世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准自己的位置扬帆起航去开辟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自己的梦想。孙少平也正是通过读书,才拥有了与双水村其他青年不一样的思想,他用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看待身边的万事万物,对生活也有了他更为深刻的理解,最为重要的是他的内心开始变得强大,自信开始突破自卑的云层在他内心建立起来,让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了正确的导向,他希望用自己平凡的双手去创造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二)、挑战自我,做敢于追梦的实践者

       孙少平,他并没有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内心有了那个想法,就要在他的人生中去实践它,在生活中不断寻觅适于耕耘梦想的土壤,他敢于接受新生活的挑战,他为人忠厚老实,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反而迎难而上,自尊和独立的人格,让他始终坚守自己内心的原则。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村民们来说,坚守他们的革命根据地就是坚守自己的信仰,他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去开创新的生活,所以就谈不上外出创业,领略外面世界的繁华。有那么一两个在外面看到新世界的新生活回家乡做点小本生意,硬生生地被村委会说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需要对他们进行改造,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重返社会主义阵营,居住的地方是窑洞,即使是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之后,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他们依然选择那矮小的窑洞,一时难以接受新事物的出现,而孙少平是新少年新青年,在接受书本知识的熏陶后,拥有了自己的梦想,萌生了新的思想意识,他希望自己外出创业。看看外面的世界,拥有一片新的天地,所以他不顾一切寻找新的生活。

       因为孙少平为人憨厚勤恳,初到黄原打工,就受到了曹书记一家的热情帮助,当工资结算时,给他多一个月的工资作为他能干的报酬,虽然独自一人漂泊在外,生活条件艰苦,而他仍然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当场谢绝。他知道这是人家的一番好意,但是在当时,经济都不怎么发达,生活都也挺不容易的,他不但没有接受他人的好心馈赠,反而知恩图报,将自己的一部分工资酬谢帮助自己的人,这使他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自己选的路,即使再难也要坚持到底,孙少平是个能吃苦耐劳的青年,他对生活没有太多的埋怨。反而是欣然接受生活给他的一次次磨砺,从不退缩,勇于向前,在大亚湾煤矿每天过着艰苦的生活,在黑黝黝的世界里辛勤地工作,他从不觉得很累,有着惊人的耐力,吃苦耐劳,让全体工人都得以尊重的目光看着他,加之经济上得到了独立,让他内心无比自豪。

       他出身于农村,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了生活而受尽苦难和折磨,他与众人的思想观念有着共同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只有劳动才能继续生存,他把劳动看做是谋生的手段,无论是哪一种职业都是平等的,职业的高低贵贱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自身价值,这种职业平等观在孙少平的世界观中的树立,正是一种新的价值观的体现。他除了爱好读书,就是热爱劳动,他觉得只有劳动,才能学以致用,才能让一个人变得强大起来,生活才会充实。

        孙少平将自己的人生中的不幸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他在苦难面前不是选择逃避,反而是微笑着迎接他,越挫越勇,他相信苦难生活是信徒的洗礼之水。只有经过生活的历练,才会成为生活的强者。所以他的人生字典里就只有奋斗,把一切精力投入到地狱般历练的劳动中去,不断的去挑战自己,挑战生活,赢得自己心中最美的人生。

     (三)、关爱他人,让自己生命闪光

       孙少平充满正义,他见不得别人在他的眼皮底下做那种见不得光的事情,他不顾权威的压迫,也要伸张正义,在工艺厂做工时,遇到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少女小翠,受到他们老板胡永州的欺负时,他没有因为对方是工头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而是勇敢地站出来帮助小翠摆脱胡永州的束缚,当他无意中发现丧心病狂的胡永州对小翠进行蹂躏时,他终于忍无可忍,即使知道了黄原的高凤阁书记是胡永州的后台,也在琢磨着怎样去教训胡永州,并将小翠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自己也失去了工作,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有任何的埋怨,在宋小翠回家的车站。孙少平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百元递给小翠,让她远离这个伤心之地,孙少平本来就节衣缩食地生活着,那时候的一百元对于任何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孙少平却毫不犹豫地给了小翠,这正是他内心的善良,充满正义的体现,在他的帮助下,小翠才得以脱离虎口摆脱胡永州的压迫。

      在大牙湾煤矿工作期间,由于孙少平的吃苦耐劳 赢得了众人的尊重,班长王世才对他的关心,他时时刻刻铭记于心,但是人生总有那么多的不如意,班长在一次意外中悄然倒下离去,留下了惠英和明明孤儿寡母生活在矿上,这本来与他关联不大,但他觉得应当回报班长平时对他的帮助,所以他把惠英当做自己的亲嫂子,把明明当做自己的亲侄子一样来照顾,常常去他们家坐坐,给予他们母子温暖,也正是因为孙少平的善良才给了一个失去顶梁柱的家庭重新获得生活的希望,所以,在经历了人生中一系列不顺心的事情之后,他在这个自己伸出双手搭建的温馨家园中找到了最后的温暖。

        二、平凡而不平庸的人格魅力

       不甘心当一名农民,并不是说他不能吃苦,而是他不甘心,不甘心自己一辈子就在农村当个农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看看。他最终选择出去闯荡世界,他背着破烂的被褥,背着一个书包,同时也背着家里人的不理解,迎着城里人的冷眼,在桥头上当揽工汉。刚踏进社会的孙少平就在黄原城尝尽了人情的冷暖:亲戚冷落、旁人冷眼、待遇不公、身体遭创伤,尽管如此,这些苦难并没有让他放弃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反而磨练了他的品质,让他更加坚韧,更加坚定他走自己的路的决心。孙少平当了煤矿工人后,环境危险恶劣,劳动极度繁重;工友欺辱,尊敬的师傅死去;最爱的女友晓霞牺牲;自己容貌被毁,但孙少平并没有因一连串的不幸而意志消沉或者愤世嫉俗,这一切铸造了他更为成熟的思想。他心里默念着叶赛宁的诗句:“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金黄的落叶堆满心间,我己经不再是青春少年”,他对生活有了更为积极的看法:“生活总是美好的,生命在其间又是如此短促,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地活”“”即便是痛苦,也应该看作是人的情感,甚至它是组成我们人生幸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论何时,他都能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每次悲剧的,底端都是另一个幸福的开始是对孙少平这一生最好的形容,他所吃过的苦,所遭遇的苦难,都在他人生的某个时刻派上用场。    

       感情方面的细腻温柔     

       孙少平在他苦难的一生中,从不向困难低头,可以说是生活中的战斗式,可在情感方面,却细腻得让人心疼。孙少平生长在一个充满了不幸的家庭当中,贫困的家境使他很早就懂得承担家里的负担。但是孙少平的内心当中并没有因此而产生冷峻和麻木的情绪,他在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当中,不断给身边的人以自己的关爱。他有一位年老体迈的祖母,在小说中,用润叶给他的钱给祖母买眼药水和止痛片,到野地里把带露水的青菜叶子回来把露珠淋在祖母的眼睛上。他想方设法减轻父母的负担,在父母碰到大事,六神无主时,半大小子的他挺身而出,充当主心骨,让父母倍感欣慰;他一直努力减轻家里负担,他与哥哥孙少安曾为了五角钱大打出手,他也曾因为不想给家里人增加负担而想弃学;为了让哥哥安心,哥嫂和睦,他尽力打消哥哥分家的顾虑,并主动提出由自己来承担父母以后的建房和养老费用;妹妹考上大学后,为了不让妹妹经历自己经历过的屈辱和自卑,他给妹妹买时髦的衣服和漂亮的大箱子,还按城里人的标准置办了日 常生活用品;在煤矿工作后,自己省吃俭用,舍不得吃顿好的,而把钱给妹妹上学或是带回家给父母箍窑。他还照顾自己已故师傅的妻女,在矿难当中帮助自己的工友。这一切都在宣示养一个没有得到过多少关爱的人对自己周围的人所施加的爱,这种爱来自于他内心当中的善良因子,是人性当中光辉的集中体现。    

        爱情作为生命历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孙少平身上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既真实感人,充满曲折痛苦,却又那么的具有诗的情调与浪漫的色彩。这是交织着苦涩和甜蜜的青春乐章。在小说中,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感动了无数的人,一个农民的儿子与地委书记的女儿相爱,这在世俗人的眼中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被看好的,可他跟田晓霞就那么毫无顾忌的爱了。田晓霞是个内心充满阳光,充满正能量的人,孙少平的很多想法其实都来源于她,她一直鼓励着孙少平追求自己的生活。孙少平虽然家境贫困,但丝毫不影响田晓霞对他的爱,在田晓霞心中,孙少平才是真正的男子汉,他们在爱情生活中不断从对方身上吸取积极思想,经验和力量,充实与提高自身。当他们在古塔下的树林中第一次拥抱、亲吻,品尝了爱情的甘醇后,少平欣慰无比地感到“他的青春出现了石霞般绚朋的光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幸福。”孙少平说从此以后,不管他处在什么样的境地,他都可以自豪地说“我没有自自在这人世间枉活一场”。孙少平的人格魅力吸引了田晓霞,从而相识、相知、相恋。田晓霞在日记中写道“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我为我的‘掏炭丈夫’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共同斗争”。虽然,小说的最后,田晓霞为救落水孩子牺牲了,但他们曾经相爱过,曾经一起品尝过爱情的美好,曾经真切的感受过幸福就足够让我们感动。     

       新与旧的冲突,城市与乡村的相互渗透使孙少平的性格既打上了传统民族文化积淀的烙印同时又受新的思想意识所影响。进取意识。社会的变革,希望和憧憬,使新一代的农村青年内心躁动不安着有着强烈的改变现实生活的进取意识 。孙少安希望“箍双水村最好的窑洞”,“在双水村做一个出众的庄稼人”,甚至在双水村办起了机器声隆隆的砖厂,这一切相对于他那逆来顺受,只图光耀祖的父亲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进步。而弟弟孙少平更有一种自觉的、强烈的奋斗意识,骨子里的闯荡精神,让他勇敢地挑战一切 困难。他不贪图和哥哥合办砖窑得到的稳定的收入,而是主动离开温馨的家庭 ,赤手空拳的闯入陌生城市 ,去开辟崭新的生活空间。他背着破烂的被褥被庞大的城市所震撼似乎忘了自己的存在,他像待售的物品一样站在东关大桥头,等待人来买他的力气、做小工的口子里他尝尽人情冷暖,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体会到了无法扭转的救赎,然而凭借着他的自强不息,他撑起了这个己然分家的大家庭,他是顶梁柱,要给家里邮钱,还要供妹妹读书,他都凭借他的积极向上,他的坚强毅力战胜了繁重的劳动、非人的生活条件和身体上的倍受折磨,他平静的接受着,淡然的努力着,他对生活依旧充满希望,为了救一个协议工他受伤了,伤势严重,大研石的一角从右额划过,就这样他失去了帅气的面容,兰香不敢让他照镜子,怕他接受不了现实可是我们的英雄再一次告诉我们什么做勇敢,他又一次勇敢面对,重新走向生活。      

       孙少平虽然也受到过高中教育,可是他认识到了平凡的环境,平凡的人生,于是他将他平凡的生活付给了农田,城市工地,还有煤烟四起的煤矿坑道是的,生活是平凡的,人生是平凡的,人的一生何其短暂,与其好高鹜远,不切实际的索取,不如将我们平凡的人生付诸平凡的生活,或许这样子才是最为平凡最为真实也是最为幸福的感觉少平对生活的选择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对自身苦难的严峻正视、深刻思考、透彻理解、不懈抗争不错,我们不知道前行的路上有几多风雨,可我们知道,前面的道路有风雨有泥泞,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能做的是接受现实,改变心态。

       三、平凡生活中的爱情,真情的守候

对待爱情,孙少平总是那样纯洁高尚。最初爱情懵懂时,因为与郝红梅有着相似的境况,在潦倒的生活中彼此之间带去些温暖。但这毕竟不是爱情,是彼此之间的怜悯,成了少年感情上的慰籍和精神上的支柱。一旦失去,青春的激流打起的浪头也可以渐渐平伏。跛脚女侯玉英从少平救自己后,对他产生了好感,并且勇敢的表白了自己的心意。即使孙少平对她不会产生爱情,但他也没有藐视和嘲弄跛女子的一片热情,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温暖和感动的心情。如妹妹般的金秀也因少平所具有的强健的体魄和坚定深沉的性格而爱上了他,但这都不是孙少平所追求的爱情。孙少平追求的是最纯洁、最纯粹的爱情。然而人生道路上并不是处处充满鲜花和美酒,更多的是坎坷与挫折,挫折在孙少平的世界中从未走远,苦难的生活给他的生命打下深深的烙印,所走的路不同,沿途所见的风景也就各异,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大书,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孙少平的爱情坎坷而又传奇,他是一个了不起的男人,拿得起放得下,是真情的默默守护者。

      (一)单纯的世界有一种懵懂的爱情

       青春年少时纯真的友谊、懵懂的爱情。孙少平与郝红梅同在原西县的一所高中上学,恰巧又是在同一个班级,由于孙少平的家庭生活困窘,所以在学校只能吃黑面馍馍和一份最差的丙菜,因为自尊心作祟,所以他总是拖到别人都走了才去领取自己的食物,而郝红梅的处境与他相似,他们相遇在学校的南墙下。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所以有了共同的想法,到最后去领取食物,因而就有了充满必然性的不期而遇,孙少平一开始与郝红梅也是形同陌路,都没有抬头看过对方一眼。

       由于孙少平酷爱看书,在一次课堂上看《红岩》时被侯玉英告发。老师将他的书当场没收,而后在课后又还给他,这才引起了郝红梅饭后南墙下主动找孙少平借《红岩》这本书,才有了两人的第一次言语方面的接触,此后,只要是孙少平看过的书都会转借给郝红梅,也渐渐地对对方的给予关注,由于郝红梅的家庭条件也不景气,所以很少吸引他人的注意。没有人对他献殷勤,在与郝红梅长时间的相遇,在生活中发现郝红梅其实是班上最漂亮的女孩儿,只是因为穿戴破烂儿被他人忽略,在孙少平生活穷困潦倒的时候,郝红梅还是对他有所关注,这犹如冬天的一缕阳光,直射孙少平的心底,给了在外求学的孙少平内心最大的温暖。因此,孙少平内心的情感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正是由于内心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他更加渴望吸引郝红梅的注意,他开始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成为班上的劳动干事,在成为劳动干事后,他处处帮助郝红梅,又引起侯玉英的心中妒忌,当场得意地揭发了孙少平对郝红梅的徇私之情,从此,她与郝红梅之间的距离就拉远了,后来由于班长顾养民的插足,郝红梅成了顾养民的女朋友,孙少平心中充满了愤怒,但他尊重郝红梅的选择,也没有再去打扰红梅的私人生活,只是依旧默默的关注她,就在郝红梅遇上湍急汹涌的洪水被冲走时,其他人都觉得下那么大的雨,洪水无情,想把郝红梅放弃了,只有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冒着大瓢泼大雨去寻找她,跳入洪水中,将他从死亡的中抢救回来。

       岁月总是匆匆,时光如流水般逝去,艰难的高中生活也将面临着毕业后的分离,让人内心十分的焦急,毕业意味着离别,意味着你想关心的人可能会变得有心无力,而就在这离别的最后一刻,郝红梅的虚荣心又在支配着她,她想送同学毕业纪念礼物。于是去了手绢铺买了一些,又有点小贪,于是趁店员不注意的时候多拿了几条儿后被当场捉住,孙少平由于郝红梅的迟迟未来而有所担心,于是出去寻找,却没想到发生了这种事情,当他找到郝红梅时,替她付了手绢的钱,而且,希望他们给郝红梅一个机会,替她保守这件事不要让他人知道,郝红梅才得平安离开。谁也没有想到,那家店竟然是侯玉英家开的,于是那个孙少平想要极力守护的秘密,顿时被传的沸沸扬扬,郝红梅引来了众人异样的眼神,顾养明也抛弃了她,只有孙少平对她一如既往,孙少平还亲自帮她把行李送到了车站,

       也许这只是纯真的一段友谊,一份懵懂的爱情 但是在这段友谊中,青春年少的孙少平投入了太多的经历和感情感。没有过牵手与郝红梅走过的岁月,却一直默默的陪伴着她,总是出现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单纯懵懂的世界,渴望觅得一份真爱,却总是失落在茫茫人海,再后来,面对侯玉英的告白,他宛然拒绝,面对金秀对他的爱,他变得有些焦虑,他对待金秀从未有过非分之想,只是一直把她当自己的妹妹一样看待,在孙少平住受伤住院后,一直是金秀在照顾他,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在刚刚好一点儿就留书信离去,他内心渴望一份真爱,但是他想要的是在彼此之间真正的相爱,建立一个心灵温馨的世界。所以之后就有了田晓霞的出现。

      (二)真爱无言,守护是最长情的告白

       守候真正的爱情,孙少平在对田晓霞的爱情上体现出一种执着的追求蓬勃向上的思想,田晓霞是省委领导田福军的女儿,亭亭玉立,才华出众,她虽然生活在上层社会,却有着强烈的平等意识,她性格倔强,意志力顽强,对生活充满热爱,高中时期孙少平。高中时期,孙少平与田晓霞在同一所学校的不同班级,因为润叶而相遇在田晓霞的家中,当时的田晓霞就是扎着辫子,披着大衣,她性格温和开朗,甜甜的微笑让人觉得格外亲切温暖,孙少平当时就在想,这个女孩儿真的很特殊,只是当时孙少平觉得自己身份卑微,不敢多言,由于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相识。她得知孙少平与她本是同乡,而从小生活在城市的田晓霞都没有回过双水村,基于老乡的感情,回到学校后,田晓霞开始关注孙少平,继续有了交往,他们常常在一起读书看报,畅谈人生理想,给孙少平的生活增添了生气。让孙少平也体会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

       栀子花开毕业季,田晓霞考取了黄岩师专,并在此时,她觉得自己已经爱上了坦诚、直率的孙少平,于是和父亲田福军说过之后,她父亲支持她的想法,她写了一封情书,准备在离别前交给孙少平,没想到恰巧碰上侯玉英向孙少平示爱,田晓霞站在远处的墙角看了一会儿就悄然离去。孙少平高中毕业后,带着一丝丝的伤感回到双水村,当起了教师,田晓霞还经常给他写信寄书,非常的关心孙少平一家的生活,但孙少平得知了田晓霞考上了大学之后,他觉得与田晓霞之间的差距过于悬殊,所以有意回避,并与田晓霞断开了一切联系。而后,孙少平怀着去实践自己人生的梦想,也离开了双水村,希望去陌生的城市看一看,于是他去了黄原地区,在那里寻找工作,世界真是太小了,孙少平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这里会再次遇上田晓霞,而且在艰苦的岁月中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在田晓霞即将赴省城报社工作,孙少平在大牙湾煤矿上班的时候,他们俩终于鼓足了勇气,在古塔山上的一棵大树下明确了关系。此后,田晓霞经常来看望孙少平,并且亲自和孙少平到煤矿中体验生活,在常人看来,孙少平和田晓霞的身份差距过于悬殊,但是两人对爱情的执着、坚定,让他们的爱情之花灿烂地绽放在阴霾的天空之下,孙少平在对田晓霞的爱情上努力地去争取。从思想上知识上精神上向他靠拢,用自己的坦诚豁达开朗勤奋的人格魅力吸引了田晓霞的青睐,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人生追求,让他们的心理距离相隔很近,使他们屏弃了世俗的眼光,互相支持,互相激励,携手创造出属于他们温馨的世界。

       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孙少平物质上给不了田晓霞什么帮助,但是他在精神上是她前进的巨大动力,他一直默默的支持着田晓霞所做的一切决定,积极肯定田晓霞的工作从未因为她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关怀他而埋怨过,虽然田晓霞有着优越的家庭条件,但是孙少平并没有把它作为创业的资本,而是一个人默默的坚持着原来的梦想。坚持地走自己的路,他敢于面对现实,用自己的辛勤换取每一份应得的回报,也正是如此,才让田晓霞对他更加肯定。

       人间有爱 水火无情,孙少平经历了强烈的心理斗争,终于战胜了自己,勇敢地去接受田晓霞的爱,去为他们那份执着的爱负责,守护着爱情的火花,守护是最长情的告白,然而谁也不曾想到一场特大的洪灾,田晓霞在现场为了救下一个小孩而失去了年轻而又美丽的生命,这对孙少平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一刹那间失去了生活和精神的伴侣,让他伤心欲绝,他在大雨中奔跑,在泥浆中挣扎,但是田晓霞终究还是离他远去了,孙少平始终没有忘却与田晓霞之间的约定。他回到与田晓霞约定的古塔山的那棵大树下,守护着田晓霞,他一度沉沦,他始终不太愿意面对现实,这样的悲惨收尾让每一个人都为之落泪,但坚强的孙少平是理智的,他跨越漫长的哀痛,经过深思熟虑,就重新树立起了新的生活信心,扬起了人生之帆。勇敢地承担起班长与田晓霞留给他的重担,带着惠英嫂子和明明打开了新的生活大门。

       四、时代的代表

        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的精神代表,他代表着年轻时的孙少安,他代表着年轻时的田福军,更代表着世世代代像他一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有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有积极而远大的梦想,他不甘于在这个穷山僻壤里度过自己的一生,他渴望的是外面的世界,尽管孙少平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里,但是他却有不同于常人的眼光和生活态度。他能从书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世界,他更有更辽阔的眼界,他是不幸的,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他深切的明白自身条件的限制和他内心所追求的差距,年轻的心只能局限于此,但是他又是幸运的,他的大哥孙少安已经为了这个家放弃了学业,他不能在像哥哥一样回家务农,家里所有的人都支持他读书,这也就意味着支持他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的梦想,“如果你知道往哪里去,全世界都会为你让步”,果然,他碰到了与他志同道合的田晓霞,如果不是有她的激励,恐怕孙少平依旧徘徊在去与留的边缘,正是他的积极乐观与不畏艰难,让他一步步靠近内心最初的梦想,种种机缘巧合都为孙少平寻到了一个他最想要的出路。纵使孙少平一直走在荆棘丛生的路上,但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他深切地明白,一切屈辱、折磨、苦难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考验,更是他通往成功的阶梯。他的内心不但不会责怪那些曾经为难他的人,他甚至是感激他们,他骄傲地将此称作“苦难的学说”。

        可是一路走来,孙少平似乎都在承受与他年龄不并不相称的折磨,当一切重新燃起新生活的生机时,一个突然的噩耗却给这个年轻人当头棒喝,曾经给过他最甜蜜爱情的爱人,还没有一起经营幸福生活,还没有跟她好好告别,就这样香消玉损了。经过消沉的洗礼后,孙少平这个世世代代年轻人的缩影,又重新背起沉重的行囊,踏上远方追求梦想的道路。

        五、角色的蜕变

        孙少平作为一个陕北农村的穷小子,他背着沉重的家庭负担来到当地县城念高中,一开始他由于自己贫困的家境,穿着只能尚且遮羞的衣服和下等的吃食儿在同学面前充满了自卑,随后和同班的好红梅由于相似的境遇惺惺相惜,孙少平在初恋失败后初步形成熟,随后随着初升大大。县城见多识广,敢爱敢恨的田晓霞慢慢走进他的世界,他的事业逐步开放,高中毕业的孙少平在村里开办的初中班教书,初中班解散后去了黄原城,揽工。随后独自来到异地煤矿当矿工,同时和田晓霞的关系也进一步发展,工作、感情生活不断的锻锻造着他。最后凭借自己努力成为矿工组长的孙少平在田晓霞意外死亡后经历了巨大的打击,慧英贴心的关怀,让他在自己的感觉和外界的看法上左右为难,故事最后少平因为矿难而毁容,在养伤期间,他进一步成熟,他拒绝了脱离苦难矿工生活[流泪],拒绝了留在县城的机会,毅然回到了矿区,回到惠英身边,完成了平凡向伟大的蜕变。

        孙少平的性格特点

        在本书中,他是千百个小人物中的一个,与来自农村家境贫寒的其他农村青年一样,身上有着鲜明的农村孩子的特性,坚韧拼搏踏实,但是他又和书中的其他农村青年有所不同,一方面,他比其他人多了一些内心的不安分因素,另一方面,它比其他农村青年多了一些知识分子式的苦闷彷徨。三是他逐步剔除了自己身上所具有的农民式的局限性和狭隘性。这三种性格,首先将他与书中其他农村青年区分开来,使读者能一眼在林林总总的人物中找到他,其次,从书本的宏观上看这三种性格,推动了他命运的转变,带动了情节的发展,再者就是这三种性格代表了那个风代表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年代中,农村知识青年共有的一种思想现状。

     首先,孙少平是一个内心不安分的人。他是一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精神层面上的追求远远大于物质层面上。也许在某个时段,他可能迫于生活压力,需要暂时牺牲精神向物质妥协,但是纵观他的生活,主线还是他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是一种内心不安分、躁动,这种内心的不安分让他之后放弃与孙少安合办砖厂的机会,而宁愿一个人到黄原去揽工;也正是这种不安分,让他放弃揽工而投身煤矿。他在人生的重大选择关口,都是放弃了安逸生活而选择一种在外人看来并不怎么光明的前途。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内心的不安分。他不愿意一辈子终老土地,毕竟“埋骨何须桑梓地”。当然,他的这种不安分性格形成与时代的关系挺大的,正是因为改革开放让他的这种不安分的性格形成有可能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促使了他内心的不安分因素产生,同时改革中的人口流动又使他的这种不安分想法得以实现。 

     其次孙少平精神上是苦闷的,这可能与他早年生活条件差,形成内心过于敏感的性格,加之他喜欢读书想法较多有关。但是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改革开放初期,改革中还存在改革不彻底、城乡差别拉大等问题。农村中的有志青年想要跳出农门,离开农村,但是没有办法实现,就像在一个黑屋子里,想找到出去的们,却发现周围一片漆黑,只能碰壁,但是却又不敢停下来,因为停下来就意味着放弃,所以他们在这间黑屋子里摸索着。另外一方面,他在所有的地方都找不到归属感,在学校里他是农民,在揽工汉中他是读书人。他的想法和处境很难被周围人所理解接受,甚至他的家人也不懂 。只有金波和晓霞能懂,因此大多数时候他的精神是苦闷的。精神层面的苦闷必须用身体层面的痛苦来消解,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宁愿选择揽工,包括后来下井的原因。 

       第三,就是他在精神上彻底背叛了自己身上的农民性,他摆脱了农民身上的局限和狭隘性。他不顾孙家和金家的旧怨,依然给金二锤补课。他没有因为自己揽工或者在煤矿上挣了一点钱就停止了前进的脚步,他生在农村,但彻底背叛了农村。

        孙少平,是孙少安的弟弟。整部书110万字,从始至终,对孙少平来说,就是由自卑到强大的心灵成长之路,由无奈到勇敢的爱情追逐之路,由屈服到奋斗的命运沉浮之路。 由于少安的贡献,少平可以读高中。但是全书开篇,描写孙少平因缺钱,每次吃丙票(最差的饭),要等所有人都打完饭,避开同学的眼光,最后才冲冲拿两个黑馒头,躲在角落里吃。 少安奉献出了自己的人生,也只给少平这样的条件,平凡人的命运真是苦啊! 这样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少平,不可避免的,心理是自卑的。但全书结束时,那个坚强、独立、自主的少平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呢?

        孙少平的成长路径,书中有详细的答案,这个答案也是平凡的我们想要找寻的人生成长之路指南。 先说孙少平的心灵成长吧。 自卑,无论谁是孙少平,吃最差的主食,连五分钱的丙菜(最差的菜)也买不起,由于营养不良,缺少青春光彩;穿最差的衣服,一身自家织的老土粗布,脚上一双旧黄胶鞋没了鞋带,一只鞋帮上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是两年前缝的,人长布缩,吊在半腿上......正是心灵成长的时候,正是自尊自爱的时候,这样一幅不如人的形象,在同学中间,谁都要自卑。 所以,一开始,孙少平是自卑的。 接着,情况有了不同。孙少平只要没事,就时常在城里的各种地方转,城里城外、角角落落。有时装上厕所,就哄过门房老头,到许多机关单位的院子里去转——见识世面。新的见识,对他的精神产生了影响。对以往在农村觉得有意义的东西,现在变得平淡无奇了。新的鲜活的事物,让他在精神上找到了支撑,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在物质上的匮乏。  而更大的不同,是孙少平养成了看课外书的习惯,书中不断出现的新故事、新事物、新思想,让孙少平有了新认识,打开了新世界。 还有到黄原地区(市级)参加革命故事调讲会,见了世面。他已经会用省下的一点零钱,买一副最廉价的牙具,把一口牙刷得雪白。没有镜子,就背转人,对着教室玻璃窗户,用手指梳理头发。 这个时候,孙少平是自尊自爱的。 这个时期,也就是孙少平十八岁的时期,“他已经拥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一个成熟的标志,就是对大人的行为开始具有批判的眼光”了。 成长,让孙少平从自尊,渐渐的自强起来。 他自强的重要表现,就是这一次:高中毕业孙少平回双水村当小学老师,三年的教师生涯,后来学校取消,他就和他哥孙少安办砖厂,和他父亲孙玉厚种地。肉体劳苦他可以忍受,但“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爱思考的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那痛苦就是无法言语的”。 因此,孙少安决定,“不管怎样,非走不可了”,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他也要到外面去闯荡世界。 这时候,他是自强自立的。 之后,无论在黄原背大石头,还是在铜城挖黑煤矿,他都是自强自立的。  孙少平,终于从自卑,经过自尊自爱,走向了自强自立。这条路,有些人很早就走了,有些人,却一直没走。 三 再说孙少平的爱情追逐。爱情是需要思想共振的,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孙少平的爱情,是灵魂的爱情,所以虽然与他有交集的女人很多,但算爱情的只有郝红梅、田晓霞两人。 先看不算的这几段。 与侯玉英,当时孙少平与郝红梅要好,侯玉英打小报告,孙少平恨死侯玉英。出游的时候,侯玉英快要被水淹死,孙少平冒死渡河救了她,她感激孙少平。郝红梅偷东西,孙少平救了郝红梅,侯玉英机缘巧合参与了这件事,对孙少平产生佩服,就写情书给孙少平。孙少平收到这人生第一封情书,揉成了一团。后来孙少平在村里教书,侯玉英还是写信来。孙少平不管不理,对孙少平来说,侯玉英不是他的菜。 与黄原XXX村曹书记的女儿,孙少平在曹书记家背砖,吃得苦,人又正直,被曹书记家看上了,想招为上门女婿。为此,还帮孙少平把户口从双水村迁到了黄原。辛亏这是曹书记家俩老的想法,他们女儿不同意,看不上孙少平,结果告吹。否则,真不知作者怎么写下去。 与煤矿入门师傅的老婆惠英,师傅待他很好,他经常到师傅家吃饭、干活。师傅在矿井下救人牺牲了,惠英带着儿子明明没着落,生活没有希望。孙少平感激师傅原来的帮助之情,帮助惠英走出生活阴影,渐渐的儿子明明也信任他、喜欢他,孙少平成了这母女俩的支柱。书的最后结尾,孙少平投入了这母女俩的怀抱。但是,我知道,这是亲情,不是爱情。 与金秀,孙少平和金波是从小长大的好朋友,金秀是金波的妹妹。顾养民(就是下面抢郝红梅的)喜欢金秀,金秀却觉得他太书生气,而喜欢有男子汉气概、有英雄气的孙少平。孙少平却因为金秀学历高(大学)、工作好(省医)、比自己小(朋友的妹妹),而且自己的脸又因为救人毁容了,所以不敢选择。 与郝红梅,这应该是孙少平的初恋,是同病相怜而相互靠近,在郝红梅的爱情计算中,因为孙少平家庭出身不如顾养民,被郝红梅踢出局。可以看到,这一段很有意思。这是所谓爱情有价,在算计中选择爱情。孙少平因为外在家庭不如顾养民,在和郝红梅的爱情中以失败告终。而和金秀刚好相反,是金秀重视孙少平的内在气质,抛弃顾养民选择孙少平。这一对比,真是有趣。 与田晓霞,这应该是孙少平真正的爱情,他们身份悬殊,却守望相助;天隔一方,却灵魂与共。后面要讲的田晓霞对孙少平思想的启蒙和指引,就是他们相爱的基础。 四 再说孙少平的命运沉浮。 如果不读书,孙少平就注定是平淡无奇的庄稼汉;如果不走出双水村到黄原,孙少平就是孙少安;如果不抓住命运,采用那些特殊手段成为煤矿工,孙少平就是黄原城里的临时工,背大石的背篼。 孙少平的命运沉浮,与他思想的不断变化有重要关系。 本来,如果他答应与孙秀好,省委副书记的儿子愿意帮他调动工作,他几乎肯定可以成为一个省城市民。 结果,也正因为思想的原因,他选择离开孙秀,离开省城,去他的煤矿,当一个煤矿工人,变成明明(师傅的儿子)的爸爸。 真是性格决定命运,思想决定出路,一点不假。 五 我们还必须十分重视平凡的孙少平能够改变的关键力量——学习,不断的学习。这也是让平凡的我们改变的重要力量。 孙少平高中之前,看过《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高中时,从第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始,在学校和县文化馆千方百计搜寻书籍,每天沉醉在读书中,上课偷偷看《红岩》,看过《创业史》、《各国概况》、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到黄原城看《牛虻》等等。  孙少平的心灵导师——田晓霞告诉他“一个中学生就要开始养成每天看报的习惯,这样才能开阔眼界;一个有文化的人不知道国家和世界目前发生了些什么事,这是很可悲的......”这些话给了少平极深刻的印象,他养成了看报的习惯,看《参考信息》等,以后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一直坚持了下来。 告诉他不光看小说,还要看其它的,如政*经济学、哲学等等。 告诉他高中毕业回老家后,“不管怎么样,千万不能放弃读书!” 在双水村,“田晓霞每过一个星期,就寄来一叠《参考消息》,在信上中外古今海阔天空地谈论”,“在田晓霞的影响下,孙少平一直关心和注视着双水村以外广阔的大世界”。 看书,给孙少平精神上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满足。他可以用比较广阔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因而对生活增加了自信和审视的能力,并开始用各种角度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某种情况和某种现象。看书,就是平凡人孙少平的力量源泉。 比方说,在黄原城,黄书记两口赞赏孙少平“他们有点惊恐地看着他,脸上的表情似乎说,哈呀,你到底是个什么人?这么个年纪,怎就懂得这么高的礼义?” 他怎么懂得的,看书懂得的。 

        六、最后,说点难过的。孙少平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奋斗不息,终于跳出了农门,堪称平凡人奋斗的模范代表。可孙少平最不可理解的地方,就是拒绝进省城和金秀的爱情。这么好的机会,还么好的爱情,居然拒绝了。再一次走了他哥孙少安的老路——不敢接受田润叶的爱情。 书读万遍,如果内心是强大的,那么应该勇敢地去接受挑战,不就是工作行业差别吗?不就是世俗观念阻挡吗? 谁说才华横溢、独立自主的孙少平一定在省城活不出个人样,谁说在省城生活工作的人一定比孙少平强?唉,平凡的人,既使自学了这么多书,还是难以打破与生俱来的底层思维牢笼,面对这个残酷的社会,终被屈服。 孙少平是平凡人奋斗的表率吗?他到底表率了什么?也许现实就是一条充满荆棘的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终点,少平一路书本力量加持,一路狂飙,只能实现如此结局。 但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一路拼搏,他孙少平不就是在乡下的孙少安吗?平凡的我们不拼搏一下,能成为什么,自己清楚。

        孙少平的性格分析 

     孙少平性格的明确性在于他对理想生活和理想自我的执著追求。 孙少平生在农村,如果说当初的艰苦求学是为了走出农村,寻找出路,这是可以成立的。而后期,随着年龄的渐增,他已不再只是寻求出路,而是开始构建较理想的生活。同步建设的,更深层次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小说中并没有让他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而是给他安排了丰富跌宕的情感经历,浓墨重彩写少年的心路历程。在最后的抉择中,少平选择回到大牙湾煤矿与那对孤儿寡母互相照顾,不能不说包含了对理想自我的取向。正因为执著,他才一路走得那么激动人心,每做一件事都能引起读者得热切关注。小说流露出的那么一股昂然向上的精神,在少平的性格中充分地体现。没有这一性格的明确性,大概难以写出少平如何挨饿上课,如何奋斗,如何扛起责任走过那么多的沟沟坎坎! 孙少平的身上也具有着很强的主体性。人的性格不是永恒不变的,是丰富多彩的,变化发展的。小说把他安排在老实巴交的贫苦农民家庭中长大,成员众多,有哥有妹,有老有幼,偌大一家子,一起活过这么多年来是因为勇于担当苦难的责任,学会了彼此照顾,为家人付出。也就从小熏陶了他的品质、性格。这样的家庭出一个能吃苦、能忍耐、对人真诚的人一点也不突兀,一点也不意外。因为环境炼就了他的性格,所以面对抛弃自己,偷了手帕的红梅他反而解救,显现出了早熟懂事。也正是这么多的苦难给他一种品质并渐化成为性格,一直秉持,发展着这一性格,带入生命的每一项活动中。也正是从这些活动中,一次次提高,坚定自己的做法,直至成为他的烙印。小说结尾写少平回大牙湾煤矿照顾那母子俩时,那是他主动的对自己的要求,我不觉得伟大,而恰恰是感动。当你不觉得是伟大而是感动时,他就是真实的,深入心中的。

      《平凡的世界》有两个主题,一个是苦难体验,一个是道德善良。正是由于对苦难和道德的论述,主人公孙少平便担负起实现小说这两个主题的任务,与孙少安及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孙少平对苦难有着主动选择和迎接挑战的勇气,他甚至能够将对苦难的体验升华到人生哲学的境界:“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受尽折磨,但他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职业的高低贵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甚至自嘲得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正是孙少平在巨大苦难中表现出的人格尊严和道德激情,以及面对困难的从容淡定和自得其乐,才使得这个人物显得熠熠生辉。

        这是一个在平凡世界里极不平凡的人,似乎总在颠沛流离,总在被苦难磨砺,却从未向命运低头。  青春的懵懂、生活的波澜、至爱的失去、人生的涅槃,总能让人泪目。

        孙少平生命中的几个女人

       第一、首先出场的郝红梅,她跟孙少平出身很像,却是极不一样的两个人。他们家境一样贫寒,也一样敏感自卑。 郝红梅是一个悲剧人,与孙少平同是穷困、苦命的人,郝红梅的爷爷被扣上了地主的帽子,由于家庭成分,她与一家人在村里抬不起头,她小时候一直都在担惊受怕中活着,乃至文化大**,她家又成了被打击的对象,背着这样沉重的政*包袱,伴随着白眼和歧视。郝红梅从小就学的很乖巧,很嘴甜,因此才得以得到推荐上到高中,在高中与孙少平相识,自己也非常喜欢他,苦命的经历拉近了他们的关系,但同学的闲言碎语使她无法接受,渐渐远离了孙少平 ,在学校里,只吃两个黑高粱面膜,只能果腹。也都选择在最后,人群散尽,才小心翼翼地取走自己的食物。看着对方就像看着自己,知道有一个和自己同病相怜的人。  两颗心渐渐地靠近,用眼神无声交流。这种在少平读来善意的目光,温暖着他的心,给他动力。少平会把看过的书借给红梅,也时常说说话。  当他们的情窦初开被候玉英当众说出来时,即使两个人还没有在一起,也不能清者自清。两个人从这不敢再多接触,甚至互不理睬。 而在开学之后,一切已经变得不一样。红梅接受顾养民的追求,和他相好,两人之间那未萌芽的情愫,也以少平的失恋而宣布结束。  这段十七、八岁青春时期的爱情很含蓄,却并没有那么的纯粹。  红梅可以说是少平的初恋,本身她是一个有些心计的人,她因为欣赏少平,与他接近。却也转而,选择出身更好的顾养民。  可以说她势利,但读过全书却也知道,这是在她那个年纪能为自己谋得的最好未来。虽然读着很气愤,也觉得在情理之中,毕竟这才是我们要面对的平凡世界。  很像年少时遇见的爱情,那么抓人心扉。两个人互相靠近,恋爱时,还未遇大风大浪袭来,就被小雨点打散。  我们以为失去爱情之后,会失去所有。像少平一样,精神上的支柱一度崩塌,感觉人生灰暗。  可当选择走下去,去面对挑战,在经历中懂得更多,才知道那不过是人生的插曲。后来,郝红梅爱上了家境显赫的顾养民,两人互相倾慕对方,在临近高中毕业时,为了给同学互赠礼物,郝红梅没钱买去偷窃,被发现,顾家也因此阻止她和顾养民的以关系,后来她嫁给了一名教师,可是好景不长,男人死了,她孤儿寡母的独自面对艰难的生活,郝红梅长得清秀动人,即使不化妆,她也是那么的光艳耀人,只可惜在当时的政*环境下,她的悲惨境遇让人看了为之悲伤。

        郝红梅与田润生,在父母强烈反对的情况下,田润生变得疯疯癫癫了,整天胡言乱语,直到有一天润生不辞而别,悄悄地离开双水村。红梅在焦急的等待中过了一个冬天,以为润生在父母反对下不可能来这个偏僻的地方找她时,远方风尘仆仆的走来一个人影,红梅的儿子问:“妈妈,那个人是谁呀?”红梅告诉儿子:“那是你爸爸的来了”!每当读到这里,我都会泪眼婆娑。为我们的路遥先生为红梅和润生安排的结局叫好,完美的人生,完美的结局,我们的润生通过生活的磨练,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红梅也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局。

       第二、田晓霞

       田晓霞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父亲是省委领导。 而于少平而言,最重要的那个人,是田晓霞。殷实的家境使她不必像男主人公孙少平那样为温饱所困,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家庭的熏陶下,她的思想境界和内在品质都远胜于同龄人,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孙田两人初次见面的片段,会得出这样一个印象:此时的田晓霞自信、热情、主动,而孙少平在这样一个“又洋又俊,穿戴漂亮的女同学”面前,变得像“农民一样笨拙”。孙少平此时的智力和眼界均未完全开发,而使这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绽放夺目光芒的,初次遇见,热情洋溢的晓霞,和局促不安的少平形成鲜明的对比。只一面,少平就知道晓霞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只一面,晓霞就知道少平是一个人穷志高的男孩。是田晓霞,田晓霞在高中时期已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看问题往往和社会一般的看法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此时的孙少平“每次和他交谈,都能使自己的头脑多开一扇窗户”,孙少平已开始自觉接受田晓霞的指导随时了解国内国际的重大新闻,所以,田晓霞一开始出场就在衣着打扮、看问题的立场等方面与众不同。这就深深地吸引和感染了孙少平,也正是孙田晓霞看到孙少平的这种不同于其他乡下学生的地方。虽然少平穿得破烂,吃得粗糙,但是一种内在的气质却深深吸引了田晓霞,每周田晓霞都给孙少平带内参和各种书籍,让孙少平在看问题上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才有后来高中毕业后要去外面闯荡的动力。 两人虽然只有一面之缘,却因为共同被选入文艺宣传队,赴各地区演出而渐渐走近。 他爱读书,她亦是。每次见面他们都会讨论一些人物、时事。晓霞还给少平带来了各类书籍,还有《参考消息》,这大大开阔他的视野。  在少平毕业时,也是晓霞劝他,要常看书学习,不要在农村里沉沦。而晓霞顺利考上大学,虽然她一直在给少平寄《参考消息》,但是少平还是与她断了联系。这里多多少少,也有少平未经世事的主动退缩,在这个时期,他还是有些自卑的。  当后来,街头偶遇。她是女大学生,他是一名城市里普普通通的揽工汉,她穿着一件漂亮的米色风雨衣,他穿着一身做活的破衣裳。  这样的遇见,晓霞欣喜,以为是在做梦。而少平虽然有些心酸,却因为经历很多,有了自己的一套关于苦难的学说,而不再惶恐。  少平也不再过多考虑两人家庭条件的悬殊,与晓霞自由恋爱。两颗尘封的心,被再次打开,他也跟她说着轻易不会向外人说的打工生活。 每次快到见面的时间,晓霞都焦急等待少平的到来,在一年的时间对他里日久生情。  特别是在少安来找少平的时候,她领着少安到工地。发现少平住在一个四面来风,而且只有几根柱子的房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仍点着蜡烛,睡在一堆烂棉絮上,阅读着自己借给他的书。  这样的一幕,让她由喜欢变成爱,爱上这个上进的青年。她贴心为少平准备一套新被褥和被单,床单,还留下一张字条。  当看到晓霞留下的字条时,少平哭了,幸福的泪水溢出眼框。  在古塔山上,他们订下“两年之约”,互定终身。两个人的前途好像一片光明,将拥有美好的未来。  可是难料,在约定之日将临时,晓霞出事了,一场洪水夺去她的生命。明明幸福好像张开臂弯就能拥抱得到,却阴阳相隔。  少平有好几次情绪的崩溃,一次是在雨夜,收到晓霞出事消息时,在雨夜歇斯底里。一次是在收到晓霞爸爸发来的电报,到了田家,看到晓霞黑白照片时,泪如雨下,他抱着桌腿嚎啕大哭。  读她留下的信,看她在信里称他为“挖煤的男人”。再到两人约好的古塔山上,悲痛难以言表。  很长时间里,少平都没有从失去晓霞的阴霾里走出来。可总要面对,这样的爱情让人羡慕,也很让人唏嘘和遗憾。  意外就这么突然而至。我们都希望有完美的爱情,完美的婚姻,但在现实里却往往会大相径庭。  不过是一遍伤,一遍痂,一遍治愈。  就算如饮砒*,这本身也是一个充满磨难和挫折的世界,现实是残酷的,我们总要去面对,总要去接受。  如果可以,经年之后,在平凡的世界念着那个人,也活出精彩的人生。当然,田晓霞和孙少平的爱情故事确实感染了一大群人,唯美、纯真、真挚、执着,可以用很多很多的形容词去形容,又感觉用什么词都不太恰当,这就是大家去原著里品、慢慢品,慢慢回味。 

        从《平凡的世界》 中的孙少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 ,新时期的中国农民在改变世界也改变自我的征程中, 逐步从保守性、闭性的自足型农民向进取性、开放性的现代型农民转变,是传统农民文化品格的调整和新的农民文化品格的开创 ,标志着中国农民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走过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反观孙少平的人生道路,我们不难发现这位人物承载养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体现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当寒冬逐步消逝,春天逐步来临时,一个全新的社会止在向人们招手,这个全新的时代包含养作者太多的梦想和希望,同样也引起作者深刻的思考。无论人生的轨迹如何波折,我们每个人事实上都在不断地成长,都在前进,我们无法预料前方可能出现的种种困苦,但是我们可以始终保持乐观向 上的心态,对周围的人和事报以真诚和关爱。孙少平这一形象的背后就是作者对人生道路的一种选择和期。这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是古老质朴的黄土铸造。

       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孙少平是一位知识青年,身上有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使他具有了顽强的拼搏精神,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一个平凡世界里的不平凡人生;他又是农民的子弟,走的是现今很多农民子弟都在走的路,他的形象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令所有与他一样有着农村背景的人感到沉重的忧伤。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似乎都面临着一种矛盾的人生状态。在这种矛盾的生存困境中,我们应该怎样去追求自己人生的价值,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孙少平这个人物形象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一个人要想摆脱自己的生存困境,在生活上获得新生,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自我的觉醒。孙少平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的交叉地带,他的思想既受着农村自然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接受着城市文明的气息。城市文明熏陶,让他清楚的认识了自我,同时也开始慢慢觉醒,他知道自己不能在双水村生活一辈子,双水村外有一个广阔的大世界等着他。他的自我觉醒,让他的生活有了新的希望。今天,我们也经常面临着生活的困境,许多时候都是在迷惑的生活着,我们不能一味的抱怨,不能一直的迷惑。我们应该像孙少平一样,在困惑中努力认识自我,寻找思想上的新自我,最终达到自我觉醒的状态,让新自我战胜旧自我,去追求新的更高意义的生活。  其次要在苦难中坚忍与奋斗。人生是苦难的,生活是要不断经历磨难的。逃避苦难只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遗憾,平庸卑微。孙少平在苦难的承受与超越中,体验着人生的滋味,实践着人生的价值。从一位农民成为一名优秀的工人,他的人生不仅是一段苦难的历程,更是一部生活的奋斗史。在苦难中坚忍和奋斗,让他的人生价值闪耀。我们现代青年,都拥有青春和梦想,就应该把人生的苦难举起来,摔在脚下,然后踏着苦难努力奋斗,勇敢前行。  最后,在追求中坚守精神家园。人在矛盾和困惑中生存,很容易迷失自我。现代文明社会实质上又像一股躁动污浊洪流,到处充满着凶险和邪恶的诱惑。我们在人生追求中,应坚守自我,用一颗明净的心去观察和对待人和事,坚守人性的真善美。就像我们可爱可敬的孙少平,在追求自我价值的时候,依然坚守着自身优秀的精神品质,他宽厚、善良、质朴、以诚待人,让他的灵魂纯真高洁,让他平凡的人生追求显得那么不平凡。总之,孙少平的形象在今天的农村现实中也许甚少,但他的拼搏精神激励了许许多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凡的、普通的青年,鼓励他们脚踏实地,凭借自己的劳动去奋斗,以实现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

      文中这句简短的话大抵就是看完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社会的浪潮不断往前翻涌,裹挟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憨憨的田二的儿子、美丽又俗媚的彩娥、厚朴的润生、“追求新潮”的现代诗人杜丽丽、跛脚女侯玉英、逛鬼王满银、被胡永州侵犯的少女小翠……

      以上这些人在书里只能被称为边缘人物,可当回想起这部书时,这些人物又如此鲜活的印刻在我脑海,透过文字,仿佛可以追溯到那小小的双水村、人口攒动的黄原、满目漆黑的大牙湾煤矿,甚至少安和润叶拉话的那颗树下、少平惊鸿一瞥再次遇见晓霞的那个小小影院、大过年村民们个个头顶红绸手拿锣鼓争相比拼扭秧歌的红火热闹场面……

       或许这是平凡的世界最吸引我的原因之一,真实,过于真实。

       人们扎根于泥土繁衍子孙后代,一代又一代人在社会的浪潮里不断翻涌,摸索着“生活”,那坚韧茂盛的生命力,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儿扑腾着闹上心头,涌向四肢。

       或许这种关于生活的滋味儿,是在如今这个丰富多彩、飞速发展的社会里难以轻易尝到和体会到的,所以才显得那么弥足珍贵,深深吸引着众多读者吧。

       世界平凡、众生平凡,包括少平在梦里依稀梦见外星人的场景无不号示着在广袤无垠的宇宙,地球这散发着蓝色的光芒的小星球也是如此平凡,在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平凡的幕布下,我喜欢有担当有责任的少安、喜欢不忘初心且坚定不移的少平、喜欢热情明媚的晓霞、懂事温柔的兰香、厚朴勤劳的秀莲、喜欢金波、喜欢田福军、喜欢润叶等等……

       因为人是情感动物,拥有血肉之躯,拥有思想、灵魂,尽管一切显得都如此平凡,可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作为在无形中不断为身边人传递不同的能量,使他们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变得不再平凡起来,甚至透过他们来反思自身。

      书里个个角色,或许就是今天所擦肩而过的某某某。

        即使再平凡的普通人,也拥有一个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酸甜苦辣、有感动、有挫折,正是这些颜料将生活描绘填色,所以生活才具有所谓的意义。

       平凡的世界是一本真正扎根于泥土,深入到生活的作品,每个人读完或许心间都会涌上一股莫名的、磅礴的、难以诉诸于语言的感受。于我来说,这部作品会莫名的让我想起钢铁里面的保尔柯察金。

        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生活平凡,生命短暂,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总会有一抹绚烂能开出一朵花来,这朵花之于你,不平凡。我心中的“孙少平”不是一个悲情人物,是一个“干净”、“努力”、“执拗”的偶像,我不知道生活给人苦难以后我们要如何还生活以歌,我不知道如果失去挚爱之后怎样才能不抱怨的生活,我不知道明明努力了,明明我真的可以而结局却背道而驰时我要怎样活着。而他那个人人口中的“好后生”就那样简单的,那样波澜不惊的看着这一切发生,看着这一切逝去,而依然坚韧。他的波涛汹涌又有谁能了解,我渴望靠近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

        人的一生总应有个觉悟时期,实际就是说我们应该做什么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我们出生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生,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生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只会给人带来崇高感。苦难难道是白忍受的吗?他应该使我们伟大!”

        这是《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孙少平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信中的内容今日读来依然让人肃然起敬。孙少平对生活的理解,关于苦难的定义,以及他在苦难中锻造的顽强的人格,让我由衷敬佩、深受启发。虽然时代不同,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我们可能难以体会孙少平经历的那些苦难,但是孙少平作为普通人在繁琐的生活中保持着精神的独立,在平凡的劳动中树立对苦难的崇高感,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去感受和体会,带给奋斗中的青年一味强效心灵鸡汤。

        生活中毕竟普通人居多,从外地来到城市,带着各自的生活愿望,凭借自己的热情与努力在城市打拼,工作中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小心翼翼地处理与上司、同事之间的关系,深怕有什么纰漏;生活中你可能不敢大手大脚的花钱,因为城市生活成本大,工资却有限,某个月多来几张请帖,可能工资就不够花了;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也想停下工作好好出游,发现还有房贷、车贷,生活好像没有诗和远方,只有苟且;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负面情绪让很多的人进入了亚健康状态,表面上大家安然无恙,实际却各有各的不安,抱怨工作和生活,无法正确理解自己的生活,却又无法从自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孙少平当时的苦难更多的是身体遭受的苦难,比如:饥饿、寒冷、体力劳动,而现代人的苦难更多的是精神苦难:焦虑、恐慌、拖延、自卑、自我地价值感……我们处在信息发达的时代,却造成了知识恐慌,各类信息同时充斥在我们面前,发现自身很多知识与能力欠缺,想学习,时间却又被各类信息碎片化无法专注学习,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将取代很多的工作岗位,很多人未来将面临失业,深深的危机感充斥着我们。不同时代青年的社会心理不一样,那《平凡的世界》传达的精神价值是否可以成为我们这代平凡人的精神力量呢?我想是可以的,因为人性相通,我们是可以借鉴的。

         “也许人生仅有那么一两个辉煌的瞬间——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不过,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因此,大多数普通人不会象飘飘欲仙的老庄,时常把自己看作是一粒尘埃——尽管地球在浩渺的宇宙中也只不过是一粒尘埃罢了”

        我心中的“孙少安”,不是一个好生意人,是一个“孝顺”、“执着”、“果敢”的战士。从进城上学到回到黄土地,从一门心思想搞承包到被禁止,再到后来组织大家办砖厂,赚了一笔小钱,再到赔了钱,再到挣了大钱,想拍电视剧到建起学校。孙少安的人生还真的是跌宕起伏、精彩异常,孙少安经历了无数的挫折,有爱人的离别,有家庭的无奈,为了养活家里必须辍学回家务农。他和润叶的分开,也是我哭了出来,我理解润叶的执着,但我应该还是很长时间内理解不了孙少安的退出,他懦弱吗?他在村里比谁都勇敢,他不够爱润叶吗?他比谁都知道润叶的好,可也许遗憾也是爱情吧,理想和现实总是有着巨大的差别,而少安也许就是因为现实而放弃了润叶,娶了那个不要彩礼的山西姑娘秀莲。

        作者路先生对秀莲的文字描写很细节,刚看到她的出现的时候,我非常讨厌她,非常讨厌她,总觉得她自私不孝顺。其实我也知道,她的出身和成长环境她就应该是这样的人,她也许也想优雅、也想美丽、也想岁月静好的善良,其实她也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可怜人罢了,其实就是为生活所迫吧。

        有人说,少安的人生,感觉充满了紧张与放。顺境与逆境之中,总会有人去提醒他,使他不断地明白人生的意义,度过一些难关,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进行抉择。在不断的失败和打击之后,他也会重拾信心,努力凭借自己的劳动去改善着自己的生活。这也许就失去与得到吧。我也经常在想孙少安和润叶在一起会怎么样,也许会很幸福,也许不会。如果少安能够继续上学,那是不是就能和润叶在一起了呢?

        世间芸芸众生,从孕育到出生,从婴儿到幼年,从幼年到少年,再到青年、中年、老年,体验酸甜苦辣、柴米油盐。在众生之中,绝大多数人的一生是平凡的,但是平凡不是平淡,不是平静,也能活出一番色彩。

        阶层、年龄、地域、家庭、学历、阅历……每个人都是无数个元素组成的个体,都有着一些相同的元素,也都有着一些不同的元素,交杂在这个世界上。构筑成无数个家庭,构建出一个社会。平凡在家庭社会中依旧是大多数的存在。

        社会也是在进步的,随着时间和空间,从原始走向文明,从蛮荒走向繁荣。一代代人走过去,一代代人走过来。无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走出村落,或者培养儿女走向城镇。一个个平凡的人,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扎实有力地奋进着。

        就如三毛曾经所言,我们反抗、所不肯承担逆境恰是使我们一次又一次成长的动力。也许在事件发生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但那些我们极力想摆脱的困境确在某种程度上锤炼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成熟起来。少平和少安两兄弟正是这样的践行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24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9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69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7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3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7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0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8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