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后,我感觉特别幸运——我终于可以做一名称职的爸爸了。原来我以前的很多教育理念是完全错误的,就像一艘在大海里随风飘荡的船,没有方向指引,不知道要把孩子载向哪一个港湾。但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够审视自己所犯下的错误,还能够引领自己走向正确的方向。
我都犯了哪些错呢?
放任孩子哭个够。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总是信誓旦旦的认为“哭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让孩子哭吧,哭够了她自己就不哭了”,这些是我在处理孩子哭闹时的准则。
大概是孩子10个月的时候,十一放假,孩子姥姥有事回老家,孩子妈妈工作上要熬夜加班,照顾孩子的重担就自然落在了我这个“奶爸”身上。晚上10点左右,孩子莫名其妙的就哭了起来,任凭我怎么哄都对她无效,她依然撕心裂肺的哭啊哭,哭得让我完全失去了耐心,我就恼火的把她扔在床上,对她的哭声置若罔闻,孩子越哭越伤心,并且不断尝试着抓住我试图让我抱她,尽管我已经心软了,但依然不去管她,她就一直哭啊哭,最后哭睡了。
现在我对之前自己的这种行为做出深刻的检讨,因为放任孩子,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这对她的成长是有极大伤害的。
对孩子强加控制。
我父亲对我的管教特别严厉,记得小学二年级放寒假的时候,我爬在火炉旁的小方桌上写寒假作业,父亲在一旁监督。冷不丁一个毛栗子疼得我眼泪吧啦吧啦滴在作业本上,沁湿一大片“泪花”,然后声色俱厉的呵斥我停止哭泣,用心做作业,不要再做错,不然还要挨下一个毛栗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到了青春叛逆期的我,特别讨厌回家,我不止一次的离家出走,一直走到肚子饿又不得不回家,但到了晚上我就躲起来,母亲在声嘶力竭的喊我,我都强忍泪水不做出回应——我要用这种做法惩罚他们。
贿赂孩子。
我姐姐家在教育她家孩子的时候,经常说的几句话就是:“吃完饭,爷爷带你出去玩”、“睡觉,奶奶明天给你买好吃的”、“听话,你姑父给你买火火兔”。但等到这些奖励都满足后,孩子依然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不怎么听话。
为什么呢?因为外部的奖赏不能促使孩子爱上吃饭、睡觉、听话,她内心并不想这么做,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奖励。
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什么是消极后果呢?“你不吃饭,是不是,你不吃饭就不让你看动画片”、“你不换衣服是不是,你不换衣服就不让你出门”等等,看动画片和吃饭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换衣服和出门之间也没有必然的关联,如果总是不用直接后果来让孩子明白事情之间的关联,孩子的思维就会很混乱——我不吃饭的后果应该是吃不上饭,为什么是不能看动画片呢?
轻视否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现在走路还不稳,时不时会摔倒,但我总是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对孩子说:“齐齐(孩子乳名)快起来,齐齐可勇敢了,齐齐不哭。”作为一个大人,我走路已经很稳了,但偶尔碰到桌子角的时候会疼的喊出来。
这种做法会有什么后果呢?会让孩子缺乏同情心和感恩的心,因为她自己就没有得到别人的关心,她为什么要去关心别人呢。
那这本书教会我要怎么做呢——情感引导式教育。
情感引导是什么?
情感引导其实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辨认出来。情感引导的核心就是由父母来帮助孩子认识情感、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他们生活的世界。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更加坚韧、自立且善于交际。
那么该如何做呢?
对于控制型的父母来说,应当去理解孩子的行为。比如说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要和父母一块陪朋友吃饭,席间孩子总是想要摔碗敲盘子,这让做父母的很是没有面子。但事实上,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是不可能完全听从父母的命令的,父母不应该凌驾于孩子的权利之上。
对于放任型的父母来说,要适当的去约束和引导孩子的行为,否则孩子会缺乏对父母的依赖感,对社会的归属感。
对于轻视否定孩子感受的父母来说,要学会站在同情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假如孩子摔倒后没哭也没闹,自己爬了起来,那就不要小题大做。假如孩子摔破了膝盖,哭的稀里哗啦的,那么一定要去安慰孩子、关心孩子,帮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包扎。
为人父母的生活里充斥着数之不尽的小意外、循环往复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突发事件。我们都宁愿相信,只有心理变态的父母才会用损害孩子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遗憾的是,即使是充满了爱和善意的父母,也免不了对孩子进行责备、羞辱、指责、嘲笑、威胁、贿赂、否定、惩罚、说教和宣讲。
我们总习惯要先教会孩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这样的名词,但很少去教会孩子“快乐”、“高兴”、“难过”、“伤心”这些表达感情的词汇。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只会哭,我们总错误的认为这是孩子表达感情的唯一方式,但其实我们疏忽了自己的职责——没有对孩子进行情感式引导,没有教会孩子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情感引导有哪些关键步骤呢?
播下种子。
比如说,周六要去给孩子上早教班,我们要提前几天就对孩子说明情况,“明天我们要去上早教班了,那里有好多好多好玩的玩具,有好多好多的小朋友,另外我们还可以学习好多好多的知识,你愿意陪爸爸妈妈一块去吗?”
保持同情。
保持对孩子的同情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就要费了老大劲。今天晚上8点左右的时候,孩子突然就大哭起来,妈妈怎么哄她都不行,喂她咪咪吃,抱她安慰她,可她依然不依不挠,抱着她她挣扎着要下来,喂她咪咪怎么也不张口,就只管使劲的哭啊哭,她妈妈已经在崩溃的边缘。我这时候还在旁边不停的笑,她妈妈更气了。但其实我只是在强装镇定,要是我这时候也处于情绪崩溃的边缘,后果恐怕不堪设想,家里肯定乱成一锅粥。
我在积极的回想《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教会我的理论——同情孩子,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然后我就从孩子妈妈的怀中接过孩子,“齐齐,你怎么了?你是不是在生气啊?你是不是在闹情绪啊?你是不是...你是不是想出去啊,走,我们一块出去!齐齐,来,快开门,我们一块出去...”这时候孩子突然抑制住了哭声,动手准备开门,然后我们就一块出去了,尽管她的情绪还是很糟糕,但至少不哭了。我老婆不由得称赞我书没有白读。
这本书还有很多非常好的建议,比如说:
第一个、根据美国儿童牙科学会对口腔习惯的认定,吸吮拇指或者使用安抚奶嘴都是婴幼儿的正常行为。但在我之前的认知里,吸吮拇指是不被允许的事情,只要一发现孩子吸吮拇指,我就立马制止她,但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才发现我的决定也许是错误的。孩子吸吮拇指是自我安慰的一种行为,只有整天抱着拇指吸吮个不停才需要担心。
第二个、1岁-2岁的孩子最容易出现分离焦虑,她只要观察到你一点点想要走的举动,比如背上包包、换好衣服,她就开始黏着你,只要你稍微远离一点她的视线,她就会开始大声哭喊。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尝试着去欺骗孩子,偷偷摸摸的走,而要学会高高兴兴的离开,给孩子传递一个信号是——分开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儿。如果孩子严重依然噙满泪水,哭闹个不停,这时候最正确的一件方式是转移她的注意力,比如说让她去洗洗衣服,孩子都特别喜欢玩水。
第三个...
限于时间和文章的篇幅,对于《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的拆解就不得不告一段落了,如果你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总是显得束手无策,那么在这本书里,你将会得到心仪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