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接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一开始看到的其实只是他(们)的角色,就像寄居蟹的壳儿。比如赵工,钱总,孙处,李局,想认识或打交道的并非这些人,而是他们背负的角色。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伟人,正是因为他给中华民族写了一本角色说明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妻兄弟。两千多年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用孔子定义的角色和角色关系来安放每个人,处理每个人的关系。不同文化中对角色定义和预期的不同,也会引起文化间的不解和冲突。
当我们都按照角色的定义被训练好,收敛自我的性情,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这群钻进了同质化壳里的人,呈现出来的就是集体人格。
而训练集体人格的方法,就是一种管理。这种管理,在个人、家庭和工作中的活动,本质都是一样的。
- 第一步,确定目标。
- 第二步,建立恐惧边界。也就是建立规矩,明确惩罚。
- 第三步,给出清晰标的。指出正确的动作。
- 第四步,给予红利,让其产生路径依赖。
- 第五步,重复。重复是动作的关键,重复还可以树立榜样。
这就是教育和管理,本质就是违背天性的。但是为什么要存在教育和管理?
管理和教育根本按照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期望,因此,管理和教育本质上是理想化的。 如果人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也就没必要管理和教育了。但如果不懂得混杂现实的“熵”,就会不接地气,空成一场梦。
产品经理应该如何看待“角色”和“集体人格”?
为个体与集体打造的产品,需要应用不同的理念。
做产品时,特别容易说出来的一个词就是“应该”。比如一个学生就应该怎样怎样,一个妈妈就应该怎样怎样,一个IT男就应该怎样怎样,一个金融街白领就应该怎样怎样…
这些都是角色,角色扮演时体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和他(她)在某个独处的角落时所想要的,很可能是不同的。
张小龙曾说:“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
自然和角色化正是两个相反的方向。一款产品,是为了角色设计,还是为了自然设计?经验欠缺的产品经理,习惯陷入角色化的思考,认为用户就“应该”按照自己的预期去使用一款产品,而放弃了对一个真实、完整、鲜活的人的观察和接纳。时刻记得,人其实只有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才会去扮演角色。
但集体就不同了,集体就是依靠管理和教育形成的一个雷同化群体,因此也是反人性的。梁宁老师在和钉钉产品经理交流时说钉钉反人性,这位产品经理则回答:“对,因为我们是给一个集体做产品,集体人格就是反人性的。”
也就是说:
如果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一个“个体”,那必须要抛开对个体角色化的刻板想象,而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人,去做用户研究。
但如果是在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么其实你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
我想,这也是2C与2B或2G本质的不同吧,当然,2C也是有大量需要角色化考虑的产品,应该灵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