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我勤奋的学霸老爹所赐,我从小到大跟着他留学,在日本读了半年的小学一年级,在美国Montessori(随后我会介绍这家神奇的学校)读了一年六年级,高中分别在美国两个公立高中完成了三年学业(一家是非常普通的,另一家在富人区,是州里最好的学校)。这么多次的转学,再加上家里人大多从事高等教育,让我对教育很感兴趣,这些年也时不时会思考不同的教育方法给我带来了什么,有何利弊。
今天主要想分享一下我在Montessori读的六年级,因为。。。实在是相当有趣哈哈。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才知道Montessori(蒙特梭利)在中国也有引进,但限于幼儿园。朋友说她的朋友妹妹送去蒙特梭利,现在初二了成绩还是倒数hhhhh。可以想象。在美国,Montessori是从幼儿园开到八年级,因为美国的高中大多从九年级开始。他家的教学在七年级之前都极其宽松,究其根本还是美国没有高考,大学的录取是基于多方面考虑,对熟背多少篇文学作品或能否做出刁钻的数学题并无要求。所以说,他家的教学是绝对不适合我们国家的。但是,他家教育背后的理念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
来,story time —
Montessori的班级结构特殊。每个班24个人,每个年级也是24个人,但是,每个班有三个年级。作为六年级生,我的班里有8个四年级学生,8个五年级,8个六年级。教室并不是传统的桌椅排排,而是像个公寓一样,有各式桌子六七张供大家分享,也有的学生会直接坐在地毯上学习。这种安排是为了让孩子学会互帮互助,在低年级时得到班里哥哥姐姐的帮助,而等他们成为高年级生,也要去帮助弟弟妹妹。这个学校属于charter school,算是公立与私立结合。公立在于他们不收钱,私立在于教育方法不受限制,且可以限制学生人数来达到效果。【我爸当年参观了一圈,发现孩子们玩儿得真开心,决定‘我闺女在国内天天写作业太辛苦了,要是可以的话让她也来玩玩’,于是给我报了名。本来学校满了,但幸运如我,没过多久有个六年级孩子搬家了,我就成功成为了插班生。】
每个学期初,学生们都会拿到一本日程计划本。学生的日程…是自己安排的。让不满12岁的孩子们安排自己的时间非常不可思议吧。每天早晨我们第一件事是填满自己当天的日程,去找老师签字。班上的两个老师要是觉得你的日程太松懈,或者好像忘了什么作业就会提醒你。这个大胆的教育方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是我个人感到受益良多的一点。在那之前,我的课表都是固定好的,课余时间大多用来写作业,没有什么自我管理的概念。Montessori的安排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我对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是有主动权的,也逼迫我养成了制定计划的习惯。
至于课程,每个学科的课程是分年级上的,8个人围在小桌前上课时另外16个人就去做自己的事。体育课一起上。每天下午有quiet time让大家安安静静做作业或自己感兴趣的project。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孩子们不都得疯了,管得住么?有时某个孩子确实会大声喧哗,这时老师就会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提醒他尊重大家的quiet time。其实孩子也不是生来就熊的。当成年人给予孩子们平等的尊重的时候,他们也会学会尊重自己与他人。
每个教室里都有个温馨的图书角塞满了少儿文学作品,还有很多零散的书柜摆放着各类少儿科普书籍。我的课余时间基本都是在图书角的摇椅上度过的,对学习英语有奇效。他们在这个阶段会有科学课程,但教的内容很浅。当时令我吃惊也不适的是,几乎每个作业都需要自己查找资料,写报告。孩子的报告自然不像大学生写的那么深入严谨,很多时候是以海报的形式呈现。课题也很简单,比如,’给大家介绍一个你感兴趣的地质现象‘。老师并不指望学生有任何重大发现,而是要学生学会研究的方法。老师会告诉我们可以在哪个柜子上找到相关的书籍,我们要自己去翻阅、整理资料,并用合适的方法呈现给大家。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刚开始我以为这项活动就是做剪贴报嘛,并没有明白这中间要经过我对材料的理解与加工。所以,我就开始把认为有用的资料抄写到海报上。这时候,我旁边的同学跟我说“你这是抄袭,你犯规”。【抄袭】这么高难度的词,我当时当然是不知道的。哎其实我当时是几乎不会英语的,什么词都不知道,抄资料还要借助电子词典呢。我就只能不解地看着她。
她闹了半天,把老师闹来了。老师看了看我们的情况,跟我用尽量简单的语言解释,说我这样是不行的。她告诉我要’paraphrase‘。我又查了这个词,慢慢理解了,啊,原来她是要我把词句掉个儿地抄 🙂她还跟我说,要是引用任何原句,需要把来源的那本书写在海报上。我就这样,学到了学术道德第一课。
每个班都养了宠物哦!!我们班养了一对鹦鹉,每周安排不同的学生负责照看清理。这个目的就很明显啦,养宠物极其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嘛。大部分班级都选择了鱼啦龟啦鸟啦,啥好养就养啥。但隔壁班居然挑战了哺乳动物,养了只小兔子!!于是我天天都去撸兔兔,以至于他们班的老师同学都对我很熟悉了,还有个小男孩跟我表了白哈哈哈。
说到这个跟我表白的小男孩,他有一天在操场上找到我,捧了一束从操场上采的花,问我 “Do you like it?” 我看了看干枯树枝一样的花,想想我对他也没什么意思,就诚实地回答了 ”Sorry, no”. 他当场扔下花,跑了。转天他又采了别的花来找我,但那是后话了。当时的我看着他跑走的背影非常愧疚,觉得我一定伤了他的心,可我确实并不想接收那些花。怎么办呢,纠结来纠结去,午休结束了,我还是从地上捡起了那束花,往教室走去。到了教室门口,刚在远处目睹了一切的老师轻声跟我说:“你知道你并不是必须接受的,对吧?如果你不想要,就放在教室外面吧。” 得到成年人的许可,我如释重负,扔下花就进屋了。现在想想,那是我第一次被教育要懂得拒绝。虽然考虑他人的感受是必要的,但也要记得,不要忽略自己的意愿与感受。
嗯,美国没有早恋这个概念。
学校每年会组织一个公益募捐,让4-6年级的孩子们在教室里摆摊卖东西,可以独立也可以找搭档,可以找地方进货,但更鼓励自己制作商品。其实美国的小孩子从小就很有商业意识,很多孩子都会在夏天找集市或直接在家门口摆个摊子,自制柠檬水卖给路人。这个活动一是培养未来的小企业家,二是培养社会责任感。我由于从二年级就学软笔书法,平时也乐于做文化交流,所以干脆摆摊卖字,除了写好的几幅字以外自己也穿上旗袍,拿出文房四宝摆在桌上。没想到,在那个白得刺眼的小镇(我是全校唯一一个非白人学生),学生家长们一进门就都对我的摊子起了兴趣,原本写好的字很快被抢光。见此情形,我干脆就把墨倒上,现写现卖了。我爸妈本来逛得饶有兴致,没想到转了一圈回来的时候看我已经忙活起来了,也就赶紧来给我裁纸盖印,当起了书童。
不过虽然火爆,写字还是个费工夫的活儿,我并不是当年销售额最高的。卖得最多的是我们班一个擅长织毛线的女生。她在募捐前的几周一直在教室织围巾织帽子,技术确实好,非常漂亮。募捐的最后我也去找她买了条围巾嘿嘿。
欣赏的部分就差不多这样了。总结起来就是,强调自主学习与管理,下午三点就放学,作业都在学校完成,玩儿得很爽。
弊端嘛,第一个就很明显啦,学习任务过于轻松,课程过于缓慢。我六年级的第一节数学课,居然在讲三位数除法。当时的我还以为进错了班。不过,说话间这也过去15年了。美国社会也在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中意识到了这一点,越来越强调孩子们的数理化培训,大力鼓励学生从小学写码将来选STEM专业。会有多大效果我不知道。反正我现在工作中接触的IT工程师十个有八个是印度人┓(´∀`)┏
我感受到的第二个弊端,其实和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也有很大关系,就是孤独。东方文化偏向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这一点从我之前说的,每个人从小制定自己的日程就能看出来。在Montessori的前半年是我人生中最孤独的一段时光。我刚到的时候并不会讲英语(不要提How are you good and you,那真的没用)。学校提出出钱帮我请个翻译,但我爸没接受……他就像个幼儿游泳教练,把我扔水里让我自己扑腾🙂事实证明,确实,半年后我就可以像美国人一样交流了,假如给我添个翻译我大概会一直依赖,但那半年我至今想起都会觉得痛。他当时大概也没考虑到,在那样强调独立的学校里,我连个固定的同桌都没有,大家都是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我一个’聋哑人‘完全无从交到朋友。在国内读书时对班级很有归属感。交朋友太容易了 — 一天有十几小时都有另外四五十人跟你同呼吸共命运。到了美国,不论是我刚讲了半天的六年级,还是后来的高中时光,都有一个感受就是孤独。而且这不仅限我一个外来者孤独,而是很多美国学生,也孤独。美国学校强调让学生参与体育和文艺活动,有一部分也是为了让孩子们找到可以交流感情的团体吧。
说了这么多,我知道中国的基础教育不可能变得如此轻松,但我认为美国基础教育背后的一些逻辑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我们姑且把高中也算进基础教育,那么12年里,到底要教的是什么,我觉得是个该深究的问题。
人是要终生学习的。12年的基础教育不可能教出一个科学家或历史学家,但这12年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思维模式,辩证的思维模式,学会研究学会阅读,学会学习。这12年应该赋予学生在未来的漫长人生中努力成为一个科学家或历史学家的能力。当然,这两个职业只是举个例子啦。在任何领域想要有所建树都是要不停地学习的。
呐,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感受。我并不是说美国的教育就多么优越。它的问题也很多,包括众所周知美国高中毒品泛滥。我只是希望,在人家做的好的地方,我们能适当借鉴,给孩子们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