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点心”,本是一个不能拆开的词组。单独的“点”和“心”与词组“点心”之间毫无关系。但卖饼妇人用了一个概念转移或者说偷换概念的手法,难到了大名鼎鼎的《金刚经》通。还要注意,普通的“心”的概念与《金刚经》中“心”的概念也不完全一样。梵文的“心”,是指所有的精神现象,即“心、意、识”,一般说来包括认识、感受、情绪等精神性的活动。其实,如果回答妇人的问题,根本不能按照通常的逻辑来进行,也只能采用和她相同的手法,转换概念,就像脑筋急转弯之类的办法。
显然,德山是没吃到点心,但却学到了一点机巧。在随后到龙潭崇信禅师那里,照猫画虎用了一次。可终究是生搬硬套,没有体会其根本,不但没难倒别人,倒把自己给难住了。
四、德山悟道后的对文字的态度
德山到龙潭崇信禅师那里,一进法堂他就大声嚷嚷:“久闻龙潭大名,到此一看,既不见潭,也不见龙。”崇信躬身道:“你已经亲身到了龙潭。”龙潭的回答,难住了德山。此后,德山就留了下来。一天夜里,德山站在龙潭身边,龙潭说:“夜深了,你怎么还不回去?”德山见外面很黑,出去又回来:“外面好黑。”禅师便点起一支蜡烛给他,他刚伸手接,禅师就一口吹灭,德山顿时大悟。德山的顿悟,是通过困境实现的。所以,德山悟道后,便把《金刚经疏抄》等在法堂上一把火烧了,似乎是要同佛经的文字及讲疏诀别。
这里的一段,说明人要悟道,得要打破思维定势。也就是打破固有的思维范式。接下来的蜡烛一段,则是给出了一个困境。德山宣鉴有很好的佛学基础及生活阅历,很快就悟出了,有些人可能需要经年累月才能悟出,也有一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能悟出。
总之,德山是通过走入困境和悖论,然后打破思维定势而开悟。
五、德山的教育策略——棒打
没有经书,如何开导弟子,接引众生?“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这就是德山宣鉴的棒打方法。
也因此,德山宣鉴发明了一种打破思维定势的教育方式,德山棒。
临济义玄与德山宣鉴是同时代人,不但是一代著名禅师,还开创了禅宗的临济宗。临济义玄的“临济喝”,以大声喝斥接引弟子,以此来打破弟子固有的思维定势。
以后,又有很多禅师,发明了更多的稀奇古怪的教育方法。真理多走一步,就是谬误。
禅宗公案,则是提供了很好的困境和悖论。对这些公案,师傅是不直接给出答案的。其实,很多的公案,并没有唯一的答案,更多的是靠各人自己悟。
佛教流传到现在,从宗派上来说,基本上只剩下禅宗了。净土宗也有流传,但其实,净土宗真正算不上一个流派,只是信仰佛教的一种简便的方法而已。
佛教为什么只有禅宗作为宗派能流传下来,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它是中国化的佛教,又比如说,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建立起来的农禅,由于丛林、清规,使其不依靠官府或布施而能自我生存。是否还有一条,是禅宗的教育方式,能不断地推陈出新,使它本身具有活力而流传?
六、中国高等教育中创新教育可能的出路
中国的高等教育,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本成为一个共识。如何改变?一种观点是学习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多高校也为此不遗余力,有些学校还专门开设了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效果如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外国的教育思想,是在其哲学、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引进中国,需要将其中国化。但是,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佛教从东汉永平年间进入中国,到两宋才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这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斗争十分激烈,如“三武灭佛”等。所以,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西方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到中国,要使其达到目的,变成中国的教育方法,恐怕也不是在短时间内就会明显奏效。
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它更好的途径?谈到美国大学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培养,美国Miami大学教授黄全愈认为,美国大学中,学生是“学少悟多。”也许,中国自己的文化,禅宗的教育方式,能为我们的创新教育,带来某种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