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游戏精神”与写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大学于成锟、李白坚创造的“题型作文教学法”把写作教育中的“游戏精神”发扬到了一个新高度。通过在写作课堂上设计形式多样的“作文游戏”,创设虚拟“事件”,模拟生活场景。鼓励学生参与,使学生获得宽松的写作心态,激发出“不写不快”的写作冲动。
学生面对《童年趣事》这样有丰富生活素材的题目难以下笔,许多老师对此感到不解,其实儿童缺乏的不是生活体验,而是无法对这种缺乏”动作感“的命题方式产生表达的冲动。
在“实用理性”语文教育思想影响下,文学创作长期被排斥在写作教学领域之外 ,甚至,有人把写作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归结于写作教育对学生提出 的要求过于“文学化”,有拨高要求之嫌。苏霍姆林斯基:“有些孩子充满诗意的灵感,不是激情的短暂迸发,也不是火光的突然一闪,而是一种不间断的精神需求。……游戏——这是一扇巨大的、明亮的窗子,正是通过这扇窗子,关于周围世界的图景、概念的令人赏心悦目的光流,才照射到儿童的精神世界。……我们欣赏正在扬花的荞麦田,我们聆听那犹如竖琴演奏的蜜蜂的嗡嗡声,我们洞悉了言语的细腻。”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写作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富有诗意的文学性写作活动,就是儿童通过书面言语表达进行的“精神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