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有没有因为没有钱做不了某件事,而在心底里想,等自己有钱了,一定要实现这个愿望和想法。
上大学的时候,暑假放假,我在学生超市打工,没有钱。那个时候最差的时候从信用卡里透支500块钱现金,当做自己一个月的食堂伙食。暑假放假了,同学们大部分都回家去了,我缺因为来回差不多一千多块的硬座火车票而留下来。那个时候我就想,等我以后工作了,有钱了我随时想回去就回去,一定每年定期多回去几次,看看父母,看看家乡,老同学聚聚。
等后来工作了,就发现,手头不算富裕,但也至少能够温饱,我却更加没有时间了。
02
有时间有精力的时候没有钱,有钱有精力的时候没有时间,有时间有钱的时候却已经没有了精力。原来这三者永远也不可能在一变,让你又有钱,又有时间,同时还能精力充沛。
人生每个阶段,需要钱,消费钱,是有区别的。人生走到每个阶段,就有这个阶段对应的消费需求,每个阶段需要的金额和消费的等级是不一样的。小时候需要钱,买玩具买好吃的;上学了需要钱,买衣服买教材;工作了需要钱,买名牌买休闲;结婚了需要钱,买房子车子,还有父母的养老,孩子的教育。
与之相对应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个人的生产水平和赚钱能力,这些体现在时间上,就是属于你的时间的价值。
比尔盖茨说,从现在开始,我要攒钱买一辆兰博基尼,他开始倒数五个数,好了,攒够了,可以买了。这是因为他的赚钱能力体现在单位时间上与普通人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03
消费欲望和赚钱能力总是相辅相成的。除了那些土豪富二代,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消费需求买单,而赚钱能力决定了知否能够支持这次交易。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就更多的是时间成本。
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我们遇到了一定的消费需求,如果支付能力无法支持的话,我们只能降低消费预期或者提高支付能力。提高支付能力,排除从外部父母,彩票等形式来的,自己生产能力供给的部分,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提升,而降低消费预期,则就成了我们大部分人往往选择的结果。要么蛋糕不吃了,咱们吃个馒头,要么十寸的蛋糕咱们买个五寸,要么三百平的别墅买不了,咱们先买个六十的公寓,先解决暂时的难关再说。
说好的巴黎去不了了,本来要买的包包买不了了,换一个最新的肾极也没希望了,这个时候伴随来的是失落和扫兴。但等到我们真的有钱的时候,你还会还有时间去做这些吗,你还会在乎这些吗?
我们的支付能力抵不过我们的消费预期的时候,我们就会说,等我有钱了,我再去巴拉巴拉,我在干巴拉巴拉。现实的残酷在于,等你有钱了,你又面临着有钱这一阶段的消费需求,还要承担这一阶段的支付压力。马云说我下周不上班了,我要出去玩一个月,不要来烦我,你想一想,那么多的投资人会放过他吗?
当还有人说,等我有钱了,我就有女朋友了。多么有趣的一个道理啊,这个真可以有,充气娃娃啊。
所以,你喜欢做的事情,不存在有没有钱的问题。能做到的,即便此时没有钱,你也会想办法解决,即便是做不到的,等你有钱了,你也做不到。何况等到黄花菜都凉了,你依旧是等下一盘黄花菜再上来。
04
喜欢做的事情,立马组织落实去做,人生风险太多,不可控因素太多。喜欢旅游,去不了火星,至少我可以去非洲。喜欢帅哥,立马跑步瑜伽健身房,至少我还可以去整容。喜欢一个奢侈包包,东拼西凑也借的出来,至少到手之后再慢慢返还。否则新买的衣服都没舍得穿一次,结果人就没了,国外别墅还没有一起搬过去住上,老婆又跟着经纪人跑了,你说该多遗憾啊。
在这个层次上,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北上广一线的职场新人们,拿着三四千的工资,却人人拿着最新的苹果手机,而你白领主管,月薪过万,却还用着二线国产手机,心里还想着攒钱要买的房子。他们的焦点在手机,而你的焦点在房子。
不要再说等我有钱了捐个十万八万的,等我有钱了再做慈善,等我有钱了再孝敬父母,等我有钱了再拯救世界。
时代不一样了,消费观不一样了,生活方式也不一样了。没有你放不下的工作,没有你挤不出来的时间,也没有你买不到的东东。只要你的努力能支撑你的超前消费,不要在以没有钱做借口,人生苦短,当下满足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