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孔子说:“传授知识而不从事创作,相信先人而又爱好古代典籍,我可以自比于老子和彭祖了。”
述而不作:创新并不一定是“创造新事物”
孔子认为自己能够做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并以此为美德。“述而不作”并不是只能用来自谦的词。如果我们能学习前人的优秀思想和经验,消化吸收并勤于实践,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了自己的新观点,这就已经是创新了。所以创新可以是已有事物的重新排列组合,而非一定要创造出某种全新的事物。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没什么问题。”
“默而识之”:就是能够积累知识,默习功课,能学到东西,还能够把它记在心里。
“学而不厌”:厌是厌倦,满足的意思。学而不厌就是学习起来,永远都不会觉得满足,永远都不会觉得太多。
“诲人不倦”:就是在教授别人的时候不觉得劳累。教别人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儿。
这三件事对孔子来说不难,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很难。因为我们很难做到“有恒”这件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没有“延迟满足感”。只有当我们拥有坚持和耐住寂寞的韧劲,“延迟满足感”的能力越强,就越能成就大事情。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听到好人好事不能跟着做,有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忧的四件事。”
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四件担忧的事情: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当一个人在惯性中生活的时候,不能发现自己的“不善”,就会把错误视作正常。由于惯性的存在,很多人认识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无法正确地看待自我,自然就做不到“不善则改”。
所以,我们不能被自己的惯性所蒙蔽,要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自省,做到君子求诸己。
推荐书籍:《第二曲线创新》《创新者的窘境》《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