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做阅读月度总结,为了鞭策自己完成今年的阅读计划,还是要坚持记录与分享。 今年的阅读目标是42本,不过1月份被一川荒废过去了(具体荒废了啥,可以看这篇漫谈|“嗑学家”的自我修养),2月份收收心,看完了3本书,同时也看了一点综艺和纪录片,在这里一并分享了。
一川会给自己看过的书和影视打个星,毕竟是花了时间和精力的,当然这个评价只是我的个人感受,仅供参考。
01《夜晚的潜水艇》陈春成
★★★★
某种程度上,这本书算是一本“网红”新书了,一川关注的很多读物博主都有推荐这本书,在豆瓣上的关注度也挺高的。虽然有不少读者觉得这本书过誉了,批评这本书的营销过了头。
一川在这里忍不住岔开一句,这年头,做书和卖书真的不容易。图书不像一般消费品那样好带货,只能抓住某种情绪价值去放大,稍微营销多一点,就会被人说low、俗气,如果不怎么营销,又曲高和寡、销量惨淡,这个平衡的把握实在是考验功力。
好的,扯远了,说回这本书。
一川近年来,会主动看一看国内青年作家的文学作品,特别是短篇作品。这本书还比较对我的口味,就像图书装帧的深蓝色封面一样,给人一种静谧、空灵的感觉。整本书由9个短篇构成,都是脑洞大开的想像文学。看的出来,作者是很念旧的人,他的想像是基于故土乡情,基于旧时逸闻,带着时光的滤镜,在畅快放飞之余,流露出了一丝丝伤感。
我很喜欢第一个短篇《夜晚的潜水艇》,主人公喜欢在夜晚入睡前,在想像中建造他的潜水艇,并驾驶着它遨游海底。在他想像的世界里,没有边界,自由自在。
但随着长大成人,迫于现实的压力,主人公放弃了他“无用”的想象力。从那之后,他感觉他的“想象力”脱离了他,他再也描绘不出他亲手建造的潜水艇了。
“成长的一面是发展,另一面则是磨损。”
在长大、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原本轻盈自在的东西——想象力也好、灵气也好,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总是难以留存。不过作者还是温柔的,在这个故事里,正是主人公在幻想中建造的潜水艇,在漫游于深海之中,拯救了现实中存在的阿莱夫号潜艇。 以这个短篇作为全书的开篇,再合适不过了。作者通过整本书,想传达给我们是,
“只要将幻想营造得足够结实,足够细致,就有可能和现实世界交融,在某处接通。”
其他的短篇《传彩笔》、《酿酒师》、《竹峰寺》、《裁云记》、《<红楼梦>弥撒》、《音乐家》也都非常有意思,推荐大家去看。
02《心流》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
这本书早些年就已经很红了,但直到最近我才看完,算是积极心理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在这本书里,作者重新定义了什么是精神熵,什么是最优体验,什么是乐趣。
人类就是一个巨大的意识系统,意识系统如果失去秩序,就会焦虑、烦躁,精神熵会非常高。同时,失序的意识会导致注意力涣散,白白浪费我们的精力,使得我们事倍功半。
而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即“心流”,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在与自己能力匹配、可完成的目标中时,最容易产生忘我的心流体验。我们的意识系统会自动屏蔽那些不相关的资讯,而专注于与这一刻有关的事物中。
心流体验会为我们带来不一般的乐趣,这种乐趣并不是普通消遣所带来的肤浅的快乐。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乐趣的定义,与我们寻常认为的快乐是不一样的。
在作者看来,心流体验或者说乐趣的出现,需要具备八项基本的元素:
1)这种体验出现在我们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
2)我们必须全神贯注于这件事
3)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
4)这项任务有即时的反馈
5)我们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行动,忘却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
6)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
7)进入“忘我”的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很强烈
8)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像几小时那么漫长
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带来无比的报偿,并扩展成极大的能量。这样的心流体验,有助于我们对于自我意识的控制,而生活品质正是取决于控制意识的能力,即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找到“自我”的平衡。
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在工作或创作中产生心流体验的频率比休闲时高的多。虽然一般人都很期待下班回家的一刻,想要好好享用得之不易的闲暇,但很多人往往不知道如何利用这段时间。与工作相比,闲暇缺乏类似心流活动的内在目标、回馈、游戏规则与挑战,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才能把它塑造成产生乐趣的形式。
“需要技巧的嗜好、设定目标与范畴的习惯、个人的兴趣以及内心的自我纪律,才有助于闲暇发挥它真正的作用——一个再创造的机会。”
但讽刺的是,尽管工作的乐趣比闲暇更多,但人们常常厌恶和逃避工作,而向往闲暇。在作者看来,这是由于人们受到传统文化对工作根深蒂固的成见,认为工作是强加的限制,对自由的限制,应当尽可能地逃避。实际上,沉溺于闲暇很容易让人意志消沉、精神涣散,关键在于如何从工作中获得最优的心流,逃避并不可耻,但没有太大用处。
这本书涉及到许多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案例,一川在这里分享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推荐大家去阅读全书,会有更多收获。
03《博物馆窜行记》顺手牵猴
★★★☆
节假日的时候,一川很喜欢去逛博物馆、展览馆,所以对于讲述逛博物馆的书籍和节目都很感兴趣。 本书作者旅居海外,是欧美各大博物馆的常客,他在书中分享了多年来在博物馆窜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书中提到了很多展品背后、博物馆建筑背后的文化历史,除此之外,书中也有不少逸闻八卦。被奉上神坛的大师,曾经也是活生生的人,在世时要为了找到“金主”而大费脑筋,会对同侪有攀比和嫉妒之心,当然还免不了在感情生活上随性,甚至肆意。
博物馆中的有一些展品,是经历了非法的掠夺、灰色地带的转手变卖后,如今才能堂而皇之地被陈列在博物馆里。希腊的帕特农神庙,是古希腊文明的象征,但在政治混乱的时期,有不少珍贵的国宝级文物流散了出去。
19世纪初,时任英国驻奥斯曼帝国的大使,第七代托马斯·布鲁斯(老额尔金)以复制石膏模型为借口,大量搜集雅典卫城中的文物,甚至将一些石雕部件从废墟墙体锯下,托运回苏格兰私宅,后来变卖给了大英博物馆,成为了现在大英博物馆内陈列的帕特农神庙浮雕。当时的希腊政府对此是否曾予以批准,至今仍然存疑,并长期造成希腊、英国之间的外交纠纷。
老额尔金的儿子——第八代詹姆斯·布鲁斯(小额尔金),曾任英国的远东全权专使,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军统帅,也是下令洗劫圆明园的主要人物。这对父子俩可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蛇鼠一窝。
现如今,在欣赏精美绝伦的展品之外,博物馆的建筑本身也逐渐变成了一道风景。比如大名鼎鼎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它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的博物馆街区中。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庄重典雅、中规中矩的建筑风格,它螺旋线的结构从外部看很像来自天外的不明飞行物。
同时,博物馆螺旋线的结构,导致内部地面不水平,展放雕塑需要定制专用底座,否则下盘不稳。但自古根海姆博物馆诞生之初,前来参观打卡的人就络绎不绝,是当之无愧的“网红”博物馆鼻祖。
它的姐妹博物馆——位于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同样因其炫酷的外形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给这个没落的夕阳工业城市带去了极高的知名度和客流。
除了纽约和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基金会在其他国家也有分馆,“就像艺术界的沃尔玛和迪士尼”。某种程度上,博物馆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展品收藏和公众通识教育,像艺术品交易一样,逐渐变成了一门生意。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颇有趣味的艺术书籍,对于博物馆和艺术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一看。
04 不止于书
除了看书之外,2月份一川还看了一点综艺和纪录片。 严敏老师新出的《戏剧新生活》看了两集,感觉还挺有意思的,不过现在的综艺,一集也太长时间了吧,动辄1、2个小时。我会看这部综艺,一是因为本身对戏剧一直有兴趣,二是非常喜欢严敏老师出品的节目,像《极限挑战》的前四季和《说唱新世代》。
有人评论说严敏老师就像中国版的罗英锡pd,我觉得两者都有着人文关怀,但严敏老师的文青气质更重一些。后来看到娱理的采访说,是黄磊老师最开始在疫情期间构思了这个项目,然后邀请严敏老师一起合作。果然人还是要在适合舞台上发挥自己,重回戏剧领域的黄磊老师,看着就不那么油腻了,哈哈哈哈。
严敏老师特别喜欢在综艺节目里探讨价值观问题,在《说唱新世代》里一开始让选手们就“歌红还是人红"、"说唱让你富有还是贫穷"等灵魂拷问中进行选择,《戏剧新生活》里依然一上来就先让大家讨论“戏剧到底能不能挣钱”。
第一个戏剧作品《养鸡场的故事》,改编自儿童绘本《不一样的卡梅拉》,讲述了一只不想要下蛋,而想去看大海的母鸡,历经艰险后,终于见到了大海,这是一个简单但立意深刻的故事。听说后面的作品《鸡兔同笼》、《巴西》更加精彩,这几个作品都是由刘添祺改编或编剧导演的,他原创的《鸡兔同笼》也获得了2019年第七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大奖——“最佳戏剧奖”,真是老天爷赏饭吃。
不过刘添祺在节目最开始说戏剧不挣钱,自己不想干戏剧,参加节目只是为了将来做教育培训时,能多招来几个学生。希望通过这个节目,他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可以投入到创作中。
除此之外,一川还看了一部前段时间很火的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Pretend it's a city》,由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Netflix纪录片,以作家和评论家弗兰·勒博维茨作为采访对象,聚焦她对于纽约的交通、住房、艺术等7个议题的看法。每集30分钟,特别适合吃饭时顺便看一集。
一川对弗兰完全不了解,一开始看这部片子时有点慢热,完全是冲着推荐和纽约去看的。看完之后,发现弗兰这个人真的很特立独行,对于纽约、对于当代社会有很多不满和看法。但这并没有让她变成一个愤怒和讨厌的人,反而是一个相当有趣的人。感觉马丁超级喜欢听她聊天,在我还没get到笑点的时候,就看到坐在一旁的马丁在哈哈大笑。
身为一名精神纽约人(哈哈),一川想找时间好好分享一下这部影片,也算是对纽约生活的一个回顾了。在这里,就先不多聊啦。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首歌,Daft Punk和Paul Williams合作的《Touch》。
2月22日,成立28年的Daft Punk宣告解散。宣告解散的方式相当之酷,他们发布了一只名为《尾声/Epilogue》的短片。这个短片节选了他们2006年拍摄的电影《Electroma》中的片段,在广阔的荒漠中,其中一名“机器人”成员Thomas Bangalter被炸毁了,剩下成员Guy-Manuel de Homem-Christo在夕阳的余晖中渐行渐远。片尾的背景音乐就是《Touch》,收录在Daft Punk 2013年发布的最后一张专辑《Random Access Memories》中。
一川特别喜欢被反复吟唱的那几句歌词:
Hold on
If love is the answer
You're home
这大概也是Daft Punk想要传达给所有歌迷的,在困难的时候,在寻觅的时候,在渴求的时候,依旧坚信爱与希望,坚持住。
以上,就是一川2月份的阅读小结。
祝愿大家生活愉快,收获更多的心流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