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夏至未至》宣传期间,郑爽在微博上发出了和陈学冬的微信截图,商量如何才能登上微博热搜的事情吗?
看到放出的聊天记录,陈学冬回应“哈哈哈哈……感觉被队友出卖了”。
看陈学冬的回应态度,或许这样的截图无伤大雅,双方你情我愿。
但生活中,随意截图这种事,分分钟毁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
我的好朋友,就被别人截图坑惨过。
好朋友周末约吃饭,心情看起来很沮丧。
因为她刚被人事记大过,并且扣了不少奖金。事情的缘由是因为她和另一个部门的姑娘聊工作的事,虽然双方的工作有利益点冲突的地方,但平时私下关系不错,所以她微信上讲话也就毫不忌讳,有啥说啥,吐槽起来,用词犀利,文采飞扬。过程中,双方性格都太直太急,所以谈话显得不是很愉快,但她没放心上,觉得是再正常不过的工作上小分歧罢了,生活和工作一码归一码。
最后令她想不到的是,“朋友”挑了她讲话最重的几张截图,直接甩领导的群里。可想而知,最后双方部门的领导和人事开始介入,在月末的绩效评估上直接记大过。
你简直无法想象,世界上会有用别人的信任来邀功的家伙。
但旁观者的做法,只会按照他们在字面上理解到的情绪来判断对错。
事实上,事情远没有他们所理解的那样严重,就是两个急性子的女人随口闹小情绪。但最后因为对方的微信截图,给朋友带来巨大的打击,并且就此葬送了原本建立的脆弱友谊。
微信的存在,在今天带给大家非常大的便利,成了我们展示自我的窗口,连接人际交往的工具,却与此同时,也是我们潜在的威胁。
因为它毕竟是个工具,有自己传播的局限性。它比不了面对面沟通的直观,更不利于共情,传递信息难免有偏颇。比如,我的朋友原本只是想表达“为了尽本分我不答应”,发出来的干巴巴的几句话难免让别人捕捉到“你恶意满满又傲慢”的感觉。可是她无法完全捕捉到对方的情绪变化啊,“文字输入”入口就是个个人的情绪秀场,为了提高沟通效率又顾不上发表情包,这样一来就很危险,因为很容易留下不合时宜的只言片语,被曲解,被截图,被断章取义,然后,被伤害。
所以,大家有话好好说,能否别一言不合就发微信截图啊。
2
第二件事是我遇到的。
工作上碰到个陌生人,初次合作。
可能是因为刚工作,所以对方对工作一知半解。事情大概是因为客观原因合作没达到她预期效果隔天就微信上冷嘲热讽,对于你的解释,她却直接回复“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狗屁”。
她听不懂你的解释也就算了,却可以从微信上你火急火燎的文字内容里,断定你是在“好为人师”。
当你一直很努力地解释某些事,但听者是抗拒的态度,可想而知,这种冷暴力也能刺激到在解释的人。
就像你在和一个3岁的孩子解释为什么“1+1=2”,但他理解不了,最后直接逼得你急到跳墙。(好像有哪里不对,额,意思就是这样啦)
只是没想到的是,她在故意激怒我后,把聊天截图了,发朋友圈,发朋友圈,朋友圈,圈.......并配文“大家快来请教我们行业的老师哦~呵呵~”
然后我就看到同行里的共同好友在下面各种评论,以及发各种不可描述的微笑。
如果说情绪传达的局限性是微信的缺点,那在朋友数量剧增、共同好友不断增多的现实面前,传播的广泛性,更增加了“危险”。
一想到,我每天都抱着个潜伏着的代号“微信”的炸弹,想到很可能我和某个人有意无意的一句情绪话会被截图下来做证据被举报,就不禁脊梁骨发凉,啊。
3
最危险的东西往往是看不到的,更无法被意识到的。
微信可怕就可怕在你已经对它养成信任和依赖的惯性,所以你对其中潜藏的危险毫无感知。
有句话说得好,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却有不问缘由的坏。
人的一生一定要被坑过一次,才能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
就像某个自媒体作者说的那般:
理解生活该有的保留和人心常存的叵测,才能学乖看明白,跌倒爬起来。
不管在哪里,对个人的隐私谨慎一点,并没有什么不妥。
我无数次抑制住自己想发朋友圈的冲动,避免过度地暴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因为工作的原因,微信上加了太多的陌生人,我无法确认来者目的和做派,有时候因为敏感而刻意的隐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方式。就像我有个朋友就从不在大群里发言,说了啥觉得有歧义的话就火速都撤回。其实,我宁愿相信,无论我们之间以什么样的契机成为微信好友,大家都还是真诚善良的。
只是,犯的错多了,掉的坑多了,我终于明白,微信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聊天工具,它是双刃剑。
现在公众号里动不动就宣扬“我的朋友圈我做主”,“我要活出自我”的论调,他们是否有考虑到:
对于傻大姐,在你看不见的屏幕的另一方,藏有很多人,对你的愚蠢正双目灼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