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困生的教育中,很多教师费尽心血,劳心伤神,但效果不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没有细致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教师的提问,学困生一般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反应冷淡,或缄默不语,或“不知道”。及时把握学困生的心理动态,运用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引导和启发,有利于调动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为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究竟是那些心理因素影响学困生的教育效果呢?
一、逆反心理。表现为:故意对着干,难以驯服。“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不准我做的事,我偏要去做。”消除逆反对抗心理,首先要重视与学困生的心理沟通,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困生,并适当把心理天平倾向他们,在提问时,照顾学困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适当降低难度,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其次,对学困生情感沟通必不可少。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做到学习上多指点,语言上多亲近,心理上多安慰。在老师的关心、照顾、沟通的感化下,逐渐消除逆反心理,使其觉得老师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
二、惰性心理。表现为:产生消极情绪,不愿意接受教育。“老师提问,有尖子生凑热闹。不需要我们动脑筋。”学困生产生惰性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预设中没有考虑到学困生,而把他们遗忘一边,或不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或因求“顺利”,怕“麻烦”,提问时不照顾学困生,很容易让学困生觉得回答问题跟我们无关。要消除其惰性心里,教师设计提问题时,要了解学生现状把所有学生考虑在内,把学困生列入答问对象之中,提出问题后要通过目光扫描,把学困生逼上讲台;二是提问后以“这个问题不难,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想出答案”,鼓励学困生主动思考答案,尝试举手发言。
三、自卑心理。表现为:缺乏远大理想,不思进取,虚度光阴。“我们是学困生,课堂上还是少说为好。”如何消除其自卑心理呢?我认为,首先,应当适当降低对学困生提问的难度,为其提供答对的机会,以激起回答问题的兴趣。其次,提问后要耐心地等一等,给学困生以思考时间,使之感到老师心中有我,增强其战胜自我的信心。再则,要及时诱导,发现问题难度大不容易回答时,教师要分层次设计几个由浅入深的问题,给他们搭好台阶拾级而上,把问题化难为易层层推进。另外,要恰当运用鼓励,遇到学困生举手回答问题时,教师不应躲避,要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用目光鼓励他,并以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其自信。
四、恐惧心理。表现为:焦虑不安,心理压力大。“答错了老师吹胡子瞪眼,那样子真叫人害怕。”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教师没有明确为什么要提问。其实提问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一种手段,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绝不能因为回答不上问题而呵斥批评学生,要耐心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否则会加重这种恐惧心理。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加强情感保护,教育学生相互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歧视嘲笑他人,使他们生活在这样的班级中有安全感。学困生的自尊心很脆弱,教师要多加保护。千万不要对学困生呼来喝去,恶语相加。
总之,对学困生的关心和爱护是必不可少的。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它可以温暖任何受伤的心灵。对学困生施之以爱,就可以叩开他们的心扉;就可以捕捉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可以卸掉他们的心理负担;就可以鼓舞他们取得进步,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