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类的媒体,您最好还是别看。万一您偏要看,肯定要碰上一个词:“创业公司”。通常的概念中,“创业公司”是那种飞速发展的小公司,它们梦想成为未来的企业巨头,然后维持一个巨大的公司园区,园区是如此奢华,成本是如此之高,以致于终有一天难以为继,只好忍痛砍掉周四由智能机器人送上来的冰镇米酒。
但是慢着,到底什么是“创业公司”?之所以要问,因为一大波的公司都被归入“创业公司”的行列中,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优步是创业公司么?当然不是。你那疯狂的二大爷,在地下室里开了个公司,帮助别人在玩具火箭上粘尾翼,算不算创业公司?也不是,等待二大爷的只会是失败。
那么,看看这个科技公司,它有14 名员工,刚刚运行1年,募集了几十万美元,每月烧钱以维持季度收入的增长,它是创业公司么?答案是:“没错,这就是创业公司”。
当然,这里存在很宽阔的模糊地带,咱们这里就来说说清楚。
一百个人就对创业公司有一百种定义,我敢保证这一百种都是错的。 我曾经在 Twitter 上问过这个问题,收到了不计其数的回答:您是问盈利率? 公司年龄? 管理结构?
我也问过一些风险投资人,他们的看法是什么。 第一位告诉我这是关于管理的问题,第二位告诉我利润率最重要,第三位则喋喋不休的强调增长速度。
若是分析这些方面,那么 Amazon 是亏损的,Uber 也已经 6 年了,并且创业公司在早期阶段一样可能有着无比僵硬的管理结构。 所以说,以上这些关注点,一概没有意义。
我经过深入思考,想到了一种 5000,100 和 5 的规则,也许可以用来定义创业公司。规则如下: 如果你的公司符合,或者属于下面任意一种情况,你就别再挂创业这杆大旗了,你必须意识到你已经需要争取 IPO 或者刻意躲避 IPO:
- 5000 万美元收入 (未来 12 个月);
- 100 名及以上雇员;
- 估值超过 5 亿美元,不论是纸面评估还是其他评估。
于是呢,如果你的公司只值 4.9 亿美元,有 99 个员工,并且在今后一年中收入为 4900 万美元,那么恭喜你了 - 你还是个创业公司。 (实际上,若真能这样,那么平均每员工收入达 50 万美元,那么你的估值将达到 10 倍营业收入)
这三个数字 - 5000, 100 和 5 - 非常有用,而且持久有效,前提是创业公司的定义没有争议。
让我们来分析几个案例。 数据情报公司 Mattermark 和内容社交公司 Buffer ,都是创业公司。 Mattermark 的“投资后估值”,收入和员工数分别为 - 2500 万美元, 150 万美元年收入,27 名员工 - 都命中了创业公司的标准。 Buffer 呢,则在上一轮融资中估值 6000 万美元,当前收入为 480 万美元,总共 30 名员工。Buffer 很幸运,也还是创业公司!
但是小米,优步和其他独角兽公司,则再也不能称为创业公司了。 他们是独角兽公司。 什么是独角兽? 独角兽,通常都是 2010 年之后的科技公司,成长在量化宽松和低利率的阴影下,此时无聊的投资者坚持就是不让私有公司走向上市。我们可以将独角兽公司视为青春期的企业。 并且,它们的账面估值都要高于 10 亿美元。
即便我们的独角兽公司还处在业务的少年期,也不能算它们是创业公司了。
最后,到底谁会弱智到,把估值达到 400 亿美元的公司,当做创业公司? 上市公司的规模,一般按照如下标准进行分类:
小盘股: 3 亿到 20 亿美元
中盘股: 20 亿到 100 亿美元
大盘股: 超过 100 亿美元
所以,通常来说,依照公开市场统计方法,不仅 Uber 400 亿美元的估值,已经远超创业公司,而且按照我们的规则,它在上市公司中也算是最值钱的那一类。 很多公司都发展迅速。但不能说它们都是创业公司。
今晚上床后,请默默背诵我的三个数字: 5000, 100,5。不用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