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1949.12.2—1992.11.17)1949年出生于陕北,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发表《人生》,轰动全国。1988年完成《平凡的世界》全三部,1991年获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基石》是路遥先生在1973年5月23日发表于刊物《山花》总第15期的一篇文章。当我第一眼看到题目《基石》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文章的名字叫《基石》呢?基石又是代表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今天我读了第一章节、、、、、、
作者是从工程指挥部出发,去检查红岗公社民工营负责修建的十六号桥梁工程进展的情况。顶着盛夏火辣辣的太阳赶到建桥工地的时候,民工们已经去吃午饭,望了望架桥的地方:桥基全部挖好,第一层基石已经铺设一大半了。这是文章中第一次出现“基石”二字,我也知道了原来“基石”就是需要铺在桥基的石头,顾名思义这基石对于大桥来说是多么关键的部分,就像学习一样,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学习需要打牢基础,基础打好了,学习成绩自然差不了。”
正当作者想迈步去营指挥处时,突然被一阵“叮叮咣咣”的锤钎声拉住了,“是谁连午饭都不吃,在敲打什么?”撵着传来的声音,走向一个小下坡看见了一个聚精会神,光着上身正在锉打一块石头的人。这个人一股欢实地抡着锤,连树荫移开了他一丈多远,都好像没有发觉似的、、、、、、那工作的神态,就像绣花姑娘端详着自己的刺绣作品一样,完全陶醉在无比的甜蜜中。看到这些描写,使我深深的感受到,如果一个人热爱工作,喜欢工作,那我们每天工作的时候应该都是欢喜的,因为我们是发自内心与工作连接在一起,内在驱动力是多么关键的力量源泉。
接下来作者又发现这位辛勤劳作的长者,在他那张皱纹密布的脸上,只有一只灼热、深邃的眼睛在忽闪,而另一只分明是受伤失明的眼睛,深深地陷进了眼眶内。而他握钎的左手,只有三个指头!那无名指和小拇指处,只有一块红粉粉的疤。老人正打的这块石头就是“基石”:它有二尺见方,蓝里透黑的切面上,锉刻下整齐美观的几何图案,每一条锉纹都像墨线打过去一样笔直、、、、、、谁能想到,这活路出自一个一只眼睛、八个指头的老人手里啊!读到这里我不禁在想这位长者,这些伤都是怎么来的?身体已经这样了,但工作的精神还是如此矍铄,不禁让人赞叹与敬佩。
之后作者直接问老人:“大伯,您什么时候成了残废的?”老人说:“受伤吗?早啦”紧接着又拿起锤钎“叮叮咣咣”地打了起来,随后又补充道:“喂,小同志,以后不准你说我是残废!”读到他俩的这段对话,我深深的觉得,老人家对于自己曾经受伤经历的云淡风轻,以及他自己的角色定位,虽然话不多,但足以能感受到老人的精神追求。
最后作者在这一章节最后的文字里说:“从那只灼热、深邃的眼睛里,我感觉到他的感情是那样真切、实在!但是,我还没弄清楚: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事?”
注:文中场景描述均来自路遥先生《基石》原文;配图仅用于欣赏,与文章内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