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原文来自《精进》第一章“时间之尺”作者采铜
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人有五种“时间视角”:
一、积极过去视角。二、消极过去视角。三、享乐主义视角。四、宿命论视角。五、未来视角。
多采用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未来视角,少采用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而且前三种视角还要“随需而变”。在工作场景中采用未来视角,在家里采用享乐主义视角,逢年过节团聚的时候采用积极过去视角。
未来分为了“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远期未来”的心理表征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近期未来”的心理表征倾向于到具体的情景中去考虑,想的是“怎么去做”(how)。
面对问题采用这两种视角各有利弊。做远期规划时并无不妥,但会缺乏可行性。而近期规划会去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实现的事,而回避更有意义同时也更具有挑战性的事。
如何处理好“远期未来”和“近期未来”,有两个策略:
1.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景化和可实施;
2.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如何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有两个角度,分别是收益率和半衰期。这组合成了四类事件,分别是高收益、长半衰期事件;高收益、短半衰期事件;低收益、长半衰期事件;低收益、短半衰期事件。
是否值得做就是少做短半衰期事件,这有两个含义:
1.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2.不要只盯着哪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感:
真正的有一个自己的时间之尺的人,就是只盯着对于自己来说长期受益的事情去做的。就如同查理和巴菲特。他们两个每天都读大量的书和大量的报告来阅读,通过不断的积累自己长期受益的行为来使得自己能创建出一个伟大的事业出来。
思:
时间之尺是什么?对于我的意义来说就是衡量了各种视角的利弊。当然对于我来说更有力的就是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少做只为了当下的快乐的事情。要多做一些长期来看能积累更多的知识的事情。只要是为了未来长期有益的事情,就可以积极的去做。而且还要戒断短半衰期的事情。积极去建立思维上的模型,在自己的生活场景中,模型能随时调用出来。
行:
找到并保持一件至少长期会越来越受益的业余活动。特别这件事最好是指数型增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