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传灯录》里有这样一段公案,有僧人问招贤大师:“学人不据地时如何?”
师说:“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
这段对话我一直没找到相关注解,以我的理解,学人应该指的就是出家人,而据地指的是寺院。最初的佛教僧团是没有固定住所的,四处游化,只有雨季才会在竹林精舍或洞窟长住几个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况不一样了,僧人越来越多,需要集中规范化管理。而且这么多人都乞食,容易造成社会问题。于是寺院就顺势而生。
上面的公案中,僧人问的就是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寺院这个根据地,会怎样?”招贤大师反问说:“那你去哪里安身立命呢?”
安身立命这个词,就出自这段公案。后来反而佛教用得少,世俗常用。说明能引起共鸣。
其实人活一世,无他,就是这四个字:安身立命。有个栖身之所,衣食之源。如果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追求?佛陀当初接受牧羊女的一碗粥,也是示现阐述这个道理。
衣食住行,这是生存的基本,也就是所谓的后顾之忧。但标准就由自己定了。并不是在一线城市有套豪宅,才叫栖身之所;也不是存款几千万,才叫衣食无忧。在物质社会,跃迁到上层确实更有利一些,然而能不能安,跟阶层并没有多大关系。一方老宅,几亩田地,也很香。怎么选就看人生的规划,然后做出相应的取舍。
但切不可在安身这件事上,投入一辈子的时间和精力。因为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立命。
什么叫立命?安心。身安心不安,命运还是风中的残叶,无根无依,立不起来。就像有人赚了百万,还想赚千万,于是四处投资,这就意味着风险系数增大,很可能连身家都要搭进去;还有人结婚几年,对结发的夫妻厌倦了,认为自己还可以找到更好的,折腾来折腾去,结果也只是家散了,红玫瑰也不过是蚊子血。
在社会和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后,就要试着让心安定下来。真正的修行,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差不多,已近中年。毕竟要在现如今的社会中生存,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获得身安并不容易。所以年轻人如果家境殷实,最好能珍惜目前的福报,开始立命。但中年修行也不迟,安身过程中的沉淀,并不会浪费。人生经验只要不成为自大的理由,就是安心的助力。
心一安,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有些答案是别人给不了的,只能自己去悟。悟到了,千金不换,天地自宽。有诗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的,急不得,求不来,但肯定有柳暗花明,就看自己能不能安身又安心。
更多文章,关注公众号:梵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