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1日 作业04
《非暴力沟通》
R阅读原文
如果我们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我们通常采取的办法是,把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家长也许会和孩子说:“你成绩不好让爸爸妈妈伤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们快乐或不快乐是孩子的行为造成的。看到父母的痛苦,孩子可能会感到内疚,并因此调整行为来迎合他们。遗憾的是,这种调整只是为了避免内疚,而非出自对学习的热爱。
使用以下表达方式时,我们可能就已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1)只提及相关的事情。
“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使我很生气。”
“这件事令我心神不宁。”
2)只提及他人的行为。
“我生日那天你没打电话,我很伤心。”
“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
3)指责他人。
“我很伤心,因为你说你不爱我。”
“我很生气,因为老板说话不算数。”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例如:
1)“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2)“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3)“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
A1联系自己过往的经验
A2规划下一步行动
(前三次作业皆有提示,第四次作业没有提示,请大家自行完成)
I:
我们常常把不愉快的感受归咎于对方,想要利用对方的内疚而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却忽视了这一感受与自身的关系。这样做的弊端是:对方会因为内疚而调整行为,但调整行为并非是由衷的,仅仅是为了避免内疚感。从这种角度来看,这类似一种“情感胁迫”。
举个例子,一位母亲会对孩子这么说:“你不好好吃饭,妈妈很失望。”妈妈很失望是你导致的,是因为你不好好吃饭。孩子可能会因为不想让妈妈失望而像妈妈期待的那样去好好吃饭,但这一行为是出于内疚的迎合,而非真正懂得好好吃饭对于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在有效的沟通中,双方应该是最终能够互相理解,并达成一个双方都能认可的结果,但在上面的例子中,这位母亲用一种“情感胁迫”替代了沟通中的理解和解释,孩子被动地做出了违心的行为。这样的沟通方式可能达成了一方想要的结果,但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当我们在表达自己感受时只提及相关的事情、只提及他人的行为,或者只是一味指责他人时,我们往往犯的错误是——忽视了这一感受与自身的关系。为什么在我们的沟通方式中,感受与自身的关系很重要,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呢? 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对于我们自己,让你看到自己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源,这个根源往往不在他人或者其他事情上,而在自己身上;对于对方,他可以深层次地理解你,了解到你在意的点在哪里,不是为了摆脱内疚情绪和情感负担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而是因为真正认同了你的观点,而这样的调整才是长效的,这样的沟通才是有效的。
我们如何避免这种“归咎负面感受”的行为模式,将感受重新与自身结合起来呢?书中介绍了这样一种方式——在表达方式中添加与己相关的原因。比如上文中的例子,“你不好好吃饭,妈妈很失望。”如果我们加上一句与己相关的原因,“你不好好吃饭,妈妈很失望。 因为妈妈担心你的身体健康。”这一句话将“失望”这一感受与自身结合在一起,也让孩子更能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而不是仅仅因为情感上的内疚、负担而勉强调整行为。
A1:
在与前男友沟通的过程中,我很多时候都没能将感受与自身结合起来,而把不愉快的感受全归咎到他身上。
有一次,我向他抱怨:“过节过生日你都不送我礼物,我不开心”。这之后的一次生日,他送了我一个小礼物,可是却引发了我对他更大的抱怨和责怪,因为在我看来,他的这个礼物准备得太随意太不用心了。
如果从书里的观点来看,第一次我的沟通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原因是我没能将感受与自身结合起来。如果我当时说的是“过节过生日你都不送我礼物,我不开心,因为我觉得这种时候送礼物,我能够感受到你对我的心意”,他后续的行为有可能会不一样。他会更加理解我,理解我想要的是他对我的心意,而不是仅仅敷衍地随便给个礼物。我将负面情绪归咎于他,他为了摆脱情感上的指责,行动上的确有调整,但心里并没有接受。
A2:
对于我妈催婚这件事,我是很反感的。最近,我总是非常不耐烦地在电话里对她说:“不喜欢和你通电话,因为你总是催我。”每次听到这话,我妈也会不高兴,通话的最后,她总是长叹一口气,气急败坏地挂断电话。
之后在和我妈的沟通中,我觉得可以稍微调整一下表达方式,将感受与自己的关系补充进去。比如:“你总是催我,我会不开心,不喜欢和你通话,因为我觉得结婚不是一件着急就可以办成的事情,而且我有我自己的节奏,想保持自由不受太多控制。”让我妈清楚我情绪的源头,更加理解我,这样的沟通可能更有效,也更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