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在网上关于种种话题的讨论,我想大概已经明白了一件事: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和我们意见不同的人,并且我们与其中很多人的分歧已经深刻到了几乎完全不可能说服他们的地步。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为什么我们同样生活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并且当我们为许多旧的问题争论了许多年之后,依旧无法达成一致?我认为这种怪现象背后有着自然的逻辑,但是也预示着必须警惕的矛盾风险。我愿意把这种怪现象和矛盾本身,称之为“心灵的隔离与冲突”。
我们在同一个社会生活的个体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心灵隔离”的现象?对此,我们有必要来分析一下心灵形成的过程:生活、从小到大的生活就是成长。成长来自书本、学校和家庭,也来自个人对于所见所想之物的反思。由于不同人的这些条件都是大相径庭的,所以自然会在成年以后形成完全不同的三观。所以,按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造成我们心灵隔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存在”本身之间已经存在着相当大程度的隔离。排除自然地理那些不会造成本质性分歧的因素之外,我们社会的隔离实际上就是社会的各个部分发展得很不平衡,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是这样。并且,由于现在我们这种分歧的激烈情况,我们几乎可以认定,这种“社会不平衡”的发生范围,基本已经缩小到一家一户的范围。也就是说,仅仅在我们的家庭之间就在各个条件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不过,由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并非是“平等”,而是“沟通”,所以我们在这里不去讨论家庭差异的细枝末节,以及对它的处置态度。也就是说在我们找到了导致“心灵隔离”的社会存在这一个原因之后,还要去寻找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为什么我们未能及时消弭这些分歧”。我们都知道,大多数情况下人越老,思想观念越是顽固,越是难以脱离年轻时的樊笼。所以,为了避免将来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应该及早进行沟通,以弥合我们之间的裂痕。然而,一个阻碍我们沟通的原因是我们的社会生活,自入学时候开始就被安置在极其稳定而彼此几乎互不相交的轨道上。在大学之前,这条轨道的重点是高考。并非说我们在校园生活的范围内从来没有过同学情谊和共同生活的经历,而是限于我们学习和高考主任务的控制与引导,我们没有人把与他人沟通当成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以至于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也顶多是大事化了、小事化无,或者说是彼此心有不忿,但老师却并不在意。那么到高考结束后,我们进入大学,之后又进入工作,集体生活就越发从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消失了。室友往往是很冷漠的,而同事虽然不乏热情的存在,但所有的沟通和讨论主要围绕工作任务展开,很少涉及私人对社会种种问题的看法,或是不会深入。这样,我们又失去了充分讨论的机会。
说到底,“就社会上发生的种种现象达成一个共识”,这很少成为非专业人士之外的诉求。我们大多数人通过网络互相连接之后,希望寻找的是围绕自我意见和情感立场为中心的共鸣。我们经常借用各种非实时性的论坛、贴吧发泄情绪,或是提出自己还不够成熟的意见,然后等到他人的评论,之后就是矛盾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过双方就某种意见达成各自主观上一致的理想情况,但归根结底,它体现的不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交流过程,缺乏明确的客观性规则。
所以,“有效讨论规则的缺失”,成为“互相隔离的社会存在”和“对沟通本身的漠不关心”之后的第三个造成“心灵隔离”的重要因素。这三个因素又互相作用,使得我们心灵的距离越来越大,使得我们造成共识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使我们的社会日益原子化。一旦我们的社会真的变成了人人漠不关心的原子化状态,那么对社会上发生的一切问题都将是没有改变的能力的。面对各种资本、权力腐败的乱象,我们将只能坐以待毙,因为我们缺乏自我组织和表达组织共识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所提供的公共生活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便是难以预测、难以理想的。但因为我们之中许多人拥有较高的地位和经济条件,即拥有较好的“个人生活和个人服务水平”,如同坐在热气球上一样,所以他们对基层公共服务中出现的坑坑洼洼漠不关心。而其他人见到这种情况之后,也把解决自己可能遇到的社会问题的唯一方法看作抬高自己的阶层,结果就是放任社会的不平等,并且作为承受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主体,彼此心灵隔离而又冲突。这不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