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鲁迅先生编的这本《呐喊》,我的心里感触颇多。
事实证明,清政府统治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于是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希望通过成立中华民国的方式来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可是,中国人民仍然活在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的阴影之下,辛亥革命没有成功解救中国人民。不仅如此,革命果实还被袁世凯窃取了,中国人民的面前仿佛没有了任何希望。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是他不惮于前驱。”《呐喊》收集了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高潮时期所写的作品,这些作品真实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辛亥革命以后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图画,展示了当时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的否定和对民族生存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最感触我的,是《狂人日记》和《明天》两篇文章。
《狂人日记》描述的是一个病态的吃人社会。
当“我”发现自己已经被孩子们用怪异的眼光盯着时,当“我”想查历史却发现满本都是“吃人”时,当“我”觉得身边人让自己好好吃饭是想养胖自己然后吃掉时,当“我”劝解大哥没有任何用处时,当“我”意识到自己可能吃了妹子的肉时,那种恐惧,那种担忧,“从顶上直冷到脚跟”,也许使我们从来不曾体会的。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也曾苦口婆心的劝解大哥,“他们要吃我,你一个人,原也无法可想;然而又何必入伙。吃人的人,什么事做不出;他们会吃我,也会吃你,一伙里面,也会自吃。但只要转一步,只要立刻改了,也就是人人太平。虽然从来如此,我们今天也可以格外要好,说是不能!”“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虽然知道希望渺茫,却还是希望唤醒他们,却无济于事,只增加了他们吃”我“的欲望。
一个五岁的孩子,还在最单纯的年纪,本该无忧无虑,却被最亲的人吃掉了,而吃掉她的人连一丝悔恨之心都没有。
在那个吃人的畸形社会,人人都是狼心狗肺的,最无辜和纯洁的孩子永远是受害的对象,面对那些吃人的人,他们都是待宰的羔羊。甚至,长大一些的他们会被自己的父母教会去向一个即将被吃的人投去去凶狠的目光。
黑暗将孩子吞噬,吞噬光明和未来的希望。所以,请“救救孩子……”,清醒过来吧,看看这个被你们伤得满是疮痍的国家吧,看看这个早被你们麻木冷漠感染的世界吧!为了家国,“只要改了,也就是人人太平。”
《明天》描述的是一个妇女孤立无援的社会。
在单四嫂子因为宝儿的病情而担忧时,鲁镇的酒店里,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仍在打着她的歪主意;在单四嫂子发现宝儿病情加重而急急忙忙跑到何小仙的诊所时,何小仙只是不紧不慢的帮她诊断了一下宝儿,然后又不紧不慢的开好了药方;在单四嫂子终于奔到药店买药想快点回家给宝儿喝时,面对的却是药店伙计不紧不慢的伸着自己的长指甲慢慢的看着药方,慢慢的给她抓药;而看似有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实并非出于真情。被作者一再称之为有古风的人们,在办丧事时,凡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单四嫂子一顿饭,对她无异于雪上加霜,而明天,等着单四嫂子的又是什么呢?
一个是灯火辉煌的咸亨酒店,一个是灯光昏暗的破落之家,相互映照,更显凄楚。那些处于经济基础上层的人们,社会伦理似乎从未赋予过他们向贫弱者布施的权利和责任。鲁迅的时代是这样的,现在还是这样的啊。“越是有钱越是吝啬,越是吝啬越是有钱。”咸亨酒店的掌柜和食客们,他们更多地愿意把闲钱花在吃喝玩乐上,而对贫弱者的救助却不生一念。相反,他们还在贫弱者最悲痛欲绝的时候厚颜无耻地大加搜刮,在帮办单四嫂子的儿子丧事时,他们银两照收,全不顾一个贫弱者的生死存亡。他们的冷眼旁观和不露体恤,似乎纯属理所当然。
“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新的一天,等在单四嫂子面前的,还会是希望吗?
从鲁迅的小说《呐喊》中,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形态。嫌贫爱富,甘于人后,卑躬屈漆,冷漠麻木,野蛮不堪。我的内心也随着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心潮起伏。
这,也许就是文学大家文字的魅力吧。
幸好,现在的中国强大了;
幸好,现在的中国人民不再受压迫了;
幸好,我们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
此生无悔入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