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2016年初的时候,在各公众平台上写文章,一开始的写作阅读量很低,也没有人看,心情有段时间也挺低落的,好在后来我也坚持下来了,平时也坚持看书,不断的输入,每个星期坚持输出。
现在做产品都把提升用户体验当作重中之重,但为什么到写作这件事上就不一样了?写作不也是做产品吗?是我们的精神产品啊,凭什么写作就可以纯自嗨,不用考虑用户体验了?我所有的写作就是为了被很多人阅读,阅读多了后就会有反馈,这就是所谓的用户体验吧。
如果你不考虑用户,用户自然也不会鸟你,而得不到反馈的写作一般很难坚持下去,哪怕你口口声声说“我不求结果”,这多半是口是心非的自欺欺人,既然你把自己写的文章发到公众平台,就是想被更多人看到。
但是写作的同时也不能盲目,也要适当的多阅读一些写作技巧类的书籍,这两天在看的《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作者舒明月,在书中给我们介绍了写作中的四有,四有分别是:有趣、有用、有料、有力。
一,先说有趣
有趣最好理解了。所有人都爱看幽默诙谐、促狭、逗贫的文字,这一点不用说;需要说明的是,所有层次的写作者,只有他的文字被广泛阅读的,也几乎都具备“有趣”这个特质。
有些人存在将严肃与有趣对立的倾向,以为严肃文学就得正襟危坐,板起面孔。这完全错了,所谓“严肃文学”,就是意旨的严肃而并非具体笔法上的中规中矩。严肃文学的大家,如鲁迅、张爱玲、沈从文,他们哪一个的文字不是常常害读者捧腹的额?
沈从文写淳朴无知的乡下人这样描述城里的女学生:
她们年纪有老到二十四岁还不肯嫁人的,有老到三十四十居然还好意思嫁人的。
再比如张爱玲给刻薄的人物安排刻薄的台词:
你新嫂子这两片嘴唇,切切倒有一大碟子。
以上是汉语写作顶尖大家,再看当代的知名作者,无论是一片赞誉被奉为神的王小波,还有毁誉参半但炙手可热的韩寒,她们的文章能受到追捧,声名鹊起,“有趣”在这个过程中起的作用都不可小觑。
“有趣”是一种硬通货。最明白这个道理的大概就是段子手们了。所以他们殚精竭虑,要把有趣浓缩进百来字的篇幅。
关于“有趣”的误区,除了将有趣与严肃对来之外,有许多人虽然认同有趣的价值,却又笃定自己“有趣不起来”。有趣并不是什么稀缺的素质,会发现人在亲密关系中几乎都是鬼马精灵的。充足的熟悉度和好感值是有趣的土壤。
二,有趣说完了,接着说“有用”
有用也不难理解。从前写文字,要么诉诸道德,要么诉诸审美。但是说到底,人活于世,跟道德打交道的时候不多;而文字的审美,在全民语文素质较差的当代,也是个小众之事。
绝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是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成为合作社会的合格组件;另一部分时间,用来维持机体的生存和繁衍。在大众写作的自媒体时代,一个必然的趋势就是实用型、技能传授类的文章异军突起。凡有助于人成为更合格组件,或有助于吃穿住行和生养孩子的文章,都是好文章,也就所谓的“干货”文章。
像我知道的有阿何会教一些干货类的技能,比如写作技能、PPT、等一些干货;还有秋叶老师教PPT;等等这些人,像我认识的大家估计都应该认识,毕竟在干货这类比较有名了。
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大量的消费干货文章,总想读到干货,可是对别人写的不满意,自己又写不出来,就会产生诸多抱怨。“有用”文章的趋势和电商网购一样一样的,就看你写的文章符合哪类人士的口味。
三,下面是“有料”
有料,就是有真实的见闻经历,有独属于你的新鲜的细节。
人们评判作家时会说一句话:这个作家“有生活”或者“没有生活”。有生活指的就是有料、有细节。这里关键在于,什么样的细节才称得上是“料”呢?
《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作者舒明月总结是:哪怕想象力以及写作能力都十分高超的人,只要没在你的处境当中就很难编造出来的哪些细节,才是合格的“料”。
也就是说,如果你写文章,就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是写书评类文章、写干货类文章、写职场类文章、写鸡汤文章、写技能型文章、或者育儿类文章,比如很多人想写亲子类文章,用文字记录孩子的成长。但如果光写孩子会哭了、会笑了、会爬了、会坐了,会叫爸爸妈妈了,普天之下谁不知道呢?而除了直系血亲以及特别好的朋友,其他还有谁会在乎呢?
那么就育儿、亲子类的文章来说,应该发掘的是什么样的料?借鉴怒贝尔奖得主的说法,是那种未当过爹妈未有过怀孕抚育经历的人绝难以想象、编造出的细节。
之前湖南台《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就发现一个很好的“料”。李湘女儿和她爸爸一起住在山村里,她指着堆在墙角烧完了的煤球,问:“爸爸,这时藕吗?”
这就是一个很棒的细节,想象力再高超、再想模拟童真的作家也编不出来。而且这个细节一下子就令人感觉到城乡的差异、贫富的悬殊,还有时间的变幻。从前我们小时候那么平常的东西,现在的小孩都已经不认识了。
四,最后来说有力
有力分两方面:一是审美的力度,二是情感的力度。
1.所谓审美的力度,古诗词并不幽默,也无功用,又都抒发套路,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因为就是美啊!美就能打动人心,美的东西不需要灵魂。对我们普通的读书人来说,最大的美感源于文字,所以才有“书中自有颜如玉”。
审美的力度是“四有”里最技术派的一部分,或者说最体现手艺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在有趣、有用、有料上扭正了认识,可能再写文章会很明显地比先前好。但是文章审美力度的提升、手艺的精进,必须是功夫换来的,急躁不得。就像画画弹琴一样,是画架前、琴弦上一笔笔、一丝丝练出来的。
要成为大作家,也和成为大科学家一样,天分、侵犯。缘分,一个也不能少。
2.最后讲有力的第二个方面——情感的力度。
人们总是喜欢看情感充沛。酣畅淋漓的文章,平淡的东西不招人待见。如果说“无印良品”的东西淡,但它其实是淡到歇斯底里才引起注意、引发追捧的。
人类和其它物种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始终在最求极致,追求超越。看百米跑是看人类有形肉体能够达到什么极限。那么看文章,也是想要看人的精神、情感能达到什么极限。
比如说,如果你在坚持一件事情,但最后你坚持到崩溃了,也没达成,这时你写一篇文章,如果你只是用“眼泪一直流”这句话轻描淡写的带过,这样读者就根本看不到你是怎么崩溃的。
所以,如果你对什么东西有强烈的爱憎,或者对某一方面非常敏感,或者狂喜过,崩溃过,心如死灰过,死灰复燃过,这都是你写作的资源库啊,绝不是丢人的需要掩盖的事情。请一定要在文章中把它展现出来,这时你身为写作者的一种义务。
这本书看完,并不是让你的文笔立马提升,但是对我们写作会有一定的帮助,也许对你平时在写作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的,你看完后又醍醐灌顶的感觉。
《大师们的写作课——好文笔是读出来的》作者舒明月,这本书对现当代经典的汉语作品进行解析,点出张爱玲、沈从文、鲁迅等大作家的文字好在哪里,有什么技法可供学习。阅读的同时配以解析,让我们在阅读经典的时候能豁然开朗,这里面舒明月点评的大作我也有看过,当时看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文字技巧或者文字优美的地方,经过舒明月这样一说,真是觉得自己前面的阅读真实过嘴不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