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小县城的音乐老师,人长的丑却有一副好嗓子,对意大利歌剧尤为擅长。她一心想调到中央歌剧院去,可是无论是在小小的县城还是在大城市北京,都没有人欣赏她的才华。在生活上,她陷入尴尬的境地,付出真情却没有得到回报。有一天,她放弃了进北京的梦想,用买户口的钱帮助身患绝症的女孩打通关系参加全国业余歌手大奖赛,直到比赛结束后她才知道女孩并没有得病,这是一场提前策划好的谎言。她在飘雪的冬天回到老家,看着母亲点燃的炮仗,终于感觉到了新的生活。。。2008年的春天,由导演顾长卫执导、蒋雯丽主演的影片《立春》与广大观众见面了。影片讲述了一个大龄文艺女青年追逐梦想的故事,娓娓道来的故事细腻而且极具震撼力,打动了众多观众的心。而上面所说的“她”,便是这部影片的主人公——王彩铃。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王彩铃,我想说,她是一个“寻梦者”。王彩铃第一次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穿着那件极土的上衣,走路的时候两脚分的很开, 远远看去显得有些摇摆。她撅着屁股洗黄瓜,转过身用包头普通话做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慕名前来学艺的周瑜说:“我教不了,我就是暂时在这,很快就要调到北京去了,很抱歉。”她等在首都大剧院门口,等着开演20分钟后去买便宜的票,却高傲的对邻居说:“中央歌剧院正调我了,他们请我去看歌剧《托斯卡》。”那个时候的王彩铃,脸上是一副自我陶醉的骄傲,而心里是决不妥协的倔强。她每天穿着那个时代很流行的脚蹬裤,围着一条包裹了半个身子的大围巾。她每天活在自己编造的谎言里,自欺欺人而且喋喋不休。不过我们暂且不管买北京户口需要多少钱、调进中央歌剧院到底有百分之几的可能性,至少她还有梦想能让她骄傲起来。有人说理想主义者就是认定用玫瑰煮出来的汤比用卷心菜煮出来的汤更好喝的人。王彩铃就是如此吧,明明过着卑微的生活却始终不承认,走路的时候头昂的高高的,把自己的音乐梦想看的比什么都重要。拉康的镜像理论说人喜欢照镜子是一种自恋的表现。而顾长卫常常摆放可以反射出人像的玻璃在镜头里,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吧。镜子里的王彩铃曾经一本正经地强调自己的口头禅:“我一定能唱到巴黎歌剧院去。”她的自恋让人觉得可悲又可怜,高贵和卑微的落差那么大,大的让人心酸。
可王彩玲毕竟比不上日后遇到的那位胡老师,她出得了世,却入不了世。她不懂的这两者之间要平衡。在事业和爱情双重失败的打击下,她终于决定离开这个世界。王彩铃自杀,是本片最让人心碎的一场戏。导演顾长卫让王彩玲穿上自己做的演出礼服,让她用双手提着裙摆,跌跌撞撞地往古塔顶层奔去,宛如一位迷失了方向的公主。站在最高处,她背对着记录了她骄傲与耻辱的摄影机,打开双臂一跃而下。镜头里一只黑鸟飞过,宛如中世纪的童话。不得不承认,这是影片中最唯美的段落之一,却与全篇基调不符。这个片段表达了导演对王彩玲的敬意——尽然拿生命做代价来与生活反抗,那就唯美一些吧,超现实一些;既然王彩铃都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那么我们向她致敬又如何呢。
最后,影片安排了这个当初信誓旦旦说‘宁尝仙桃一口,不要烂梨一筐’的女人进了婚介所,又去了福利院领养了孩子。这时候的王彩玲终于不再对调进中央歌剧院抱希望,她已经可以坦然的拿起刀在大街上卖羊肉了。原来在王彩玲终于脱下脚蹬裤和那件黄色外套,终于不再披着大围巾到处对别人说“中央歌剧院正调我啦”之类的话的时候,她已经向生活妥协了。影片开始到结束,春去春来,整整一年时间。王彩玲盘腿坐在天安门广场前,和女儿玩歌谣的游戏,20多秒的全景镜头中,时间在歌谣声中止步不前。尽管心酸,但观众终于可以替王彩玲松了一口气。王彩玲曾经说过:“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师发生似得。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得”。其实,在这一年里,发生了很多的事情,王彩玲也在慢慢地变化着。可是她所期待的一直没有到来。所有她终于学会了用卷心菜煮汤,终于学会了放弃理想,终于学会了褪去身上的“文艺范”,也终于从高塔上真正地跳下来,开始过平凡的生活。然而,顾长卫是温暖的,他让王彩玲回到现实,却依然给她保留了美好的梦想。影片最后的那场歌剧院的演出,像是梦幻,又像是现实,它激荡起所有不得意的人们的泪水和梦想,在春天的风声里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