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回顾一下前几天朋友所经历的扎心的事件……
小学六年级,寒假作业没写完,用胶水贴起来跟家长说写完了。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长你会有怎样的反应?我相信,很多父母都因为孩子不做作业而头疼。但在讨论写作业的问题之前,我得先说说价值感和归属感。
什么是价值感和归属感?
归属感:又称为隶属感,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殊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归属感则是这种 划定、认同、和维系的心理表现。在正面管教中,一个小孩觉得自己是被一个团体所认可和接纳,他能在这个团体里找到情感诉求,他对一个团体,通常在小孩时期这个团体指的是他们自己的家庭,他感觉到自己在家庭里是受到认可和接纳的,感觉到自己是个“有用的孩子”。
价值感: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在正面管教中,也就是说孩子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认为自己能成为对团体有用的人。 那如果孩子们不相信他们能获得无条件的归属感,并且因为自己没有能力负责而感受不到价值感,他们就会行为不端。换句话说,他们会用错误的方式来弥补缺乏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遗憾。我们把它叫做“不良行为”。
说到这儿,可能有的父母很不理解,可能会说:我的孩子当然有归属感啊。我们现在就要明确一下,要读懂孩子的不良行为,要从孩子的信念出发,而不是我们自己的信念。比如,有的孩子认为,只有得到很多关注才有归属感。有的孩子认为,我是老大而且能摆布他人,这样才有归属感。有的孩子认为,假如我没有归属感,我就去伤害别人,从而心理平衡。还有一种孩子认为,我没有归属感,我永远也做得不够好,所以就会自暴自弃。
那现在,我们就试着用以上的分析来拆解一下孩子不写作业的底层代码到底在表达什么:
1、有些孩子不做作业,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获得父母的关注才会有归属感,而且相信不做作业可以让父母更多地关注他们。
2、有些孩子不做作业,是因为他们想证明:你不能逼着我做作业。即使你能让我做作业,但你没办法逼着我认真做作业。
3、有些孩子不做作业,是因为他们感觉,自己只有做作业才能得到父母的爱,所以心灵受伤。他们通过不做作业来伤害别人。很遗憾,他们试图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4、还有些孩子不做作业,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真的做不到,所以索性放弃。
当你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不同意义时,就会发现将所有孩子一视同仁是没有道理的。因此,针对以上这四种不想做作业的孩子,他们的解决方法是不同的。
一、对于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要知道每个人都在寻求关,当孩子要求过多关注时,就会出现问题。这个孩子的深层信息是注意到我。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鼓励孩子:
1、关注他。你可以要求孩子和你一起坐五分钟,让他展示已经完成的作业。
2、给孩子一个计时器,让他自己做十五分钟。
3、不要一直坐在他旁边,要让他知道你期待十五分钟后再展示已经做好的作业。
4、建议他将做作业这个问题列入家庭会议议程,全家人一起讨论解决方案。
5、计划未来的特殊时间。
二、寻求权力的孩子。首先明确一点,每个人都想要权力。当孩子使用权力对自己和他人都没有好处时,就会出现问题。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信息是,让我做,给我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鼓励孩子。要注意,你不能逼他:
1、承认你不能逼迫他,并为此道歉。
2、给他选择的权利,告诉他,如果他可以自己安排好做作业的时间,并分享给你就够了。
3、让他知道他有很好的领导能力,可以用来帮助别人。
4、建议他将这个问题列入家庭会议议程,这样就可以全家一起讨论解决方法。五、计划未来的特殊时间。
三、对于报复的孩子,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解决:
1、认同孩子的感受。
3、道歉。当你道歉时,你会发现我们的孩子是如此宽容。
4、建议他把这个问题放在家庭会议议程上,集思广益解决。
5、计划未来的某些特殊时间。
四、那些极其缺乏信心的孩子。这类孩子最需要鼓励。每个人都难免会气馁,但对这类孩子,认为自己不行的信念非常深刻。隐藏的深层信息是,不要放弃我,给我一点机会去展示自己。怎么解决呢?
1、不要责骂。对于这类孩子来说,责骂可能是毁灭性的。
2、花时间耐心训练。
3、展示一些孩子容易重复的步骤。
4、不要同情孩子,多点耐心,相信孩子。
5、不要一味地夸奖孩子,而应该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一点点小成功带来的美好感受。
6、花时间做有趣的事情。
7、让孩子参加家庭会议,耐心等他讲完,表示赞美并提出建议。
我们要明确一点,父母要首先搞清楚行为背后的信念,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鼓励,即使他们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你注意到了吗?上面的这些建议都符合三个基本原则:保持尊严和尊重、归属感和价值感、鼓励。他们也符合正面管教的五个标准:同时和善坚定、帮助孩子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爱和责任感。这些方法可以让他们获得良好的品格和宝贵的社会人生技能,让孩子发现他们的能力,学会如何建设性地运用他们的力量。